跟青春期孩子相处,中年妈妈的2条出路:要么忍,要么狠

01

儿子进入青春期后,我逐渐变成了一个卑微的老母亲:不敢说话,不敢提要求,不敢批评纠正。

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这两年,学习成绩和状态不见提高,脾气却与日见长。

不愿意我催学习,一催就不乐意。

放学回家,他长时间看手机,我提醒他别看了,抓紧时间去写作业。

他只是嘴上答应着,一动不动。

等过十几分钟我再催,他就开始闹情绪,说回到家放松会儿都不行,就知道催他学习。

他要干什么,自己心里都有数,我越催他越不想干!

气的我回房间要缓好久,百思不得其解:

你要是积极去做了,还用得着我三请四叫吗?还好意思倒打一耙,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

不愿意我问成绩,我一提考试相关的话题,他就不耐烦,说我眼里只有分数。

有好几次话不投机,我俩爆发激烈的争吵,他冲过来,用手指着我的鼻子质问:

你是不是天天不唠叨几句就难受?同样的话说了一百遍了!

你能行你去替我学、替我考得了?

气的我浑身发抖,眼前一阵阵发黑。

就这么管了一年多后,我的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出现了失眠、焦虑。

面对三天两头不满意,叛逆情绪严重的儿子,我躺平了,不想管了。

我说话他嫌唠叨,一言不合就开启战斗模式,我还怎么管?

可一段时间后,看着儿子日渐放纵的状态,和不断下滑的学习成绩,我坐不住了。

再这么下去,恐怕儿子会堕落成倒数,连普高都考不上!我也不能真眼睁睁看着他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02

那段时间,我虽然谈不上以泪洗面,心情也低落到了谷底。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这么难搞?

直到刷到一个教育视频,对青春期孩子问题的分析,瞬间点醒了我——

跟青春期孩子相处,不能“既要”“又要”,家长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忍,要么狠。


所谓忍,就是家长躺平,放手不管了。

为了家里不成天乌烟瘴气,为了避免争执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很多妈妈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可问题在于,一味的妥协退让,换不来孩子的懂事。

如果父母的忍耐没有尽头,那么,孩子也会察觉到并不断突破底线。

最终只能换来一时的风平浪静。


而所谓狠,则是发狠调整教育方式,对孩子学会硬气,对自己懂得克制。

对孩子不再看脸色行事,而是传递清晰的底线和边界。

面对孩子不尊重的态度,错误、过分的行为,敢于纠正,而不是一味妥协、隐忍。

对自己,也要做到日复一日的“修行”,懂得克制。

认真学习科学的教育方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身的思维更新上。

这样,才能真正建立稳定的内核,做到情绪平和,心态平稳,给孩子更好的陪伴和指引。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开始积极学习,发狠调整教育方式,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终于把儿子从堕落的势头中给拉了回来,亲子关系也重新和谐起来。


03

1、更新教育理念,把时间和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反而能取得更大的效果

仔细想想,很多妈妈都挺“可怜”的。

一天从早到晚,心心念念都是孩子,只恨自己给的不够多、不够好。

可孩子呢?习惯了父母无条件的付出,一边享受物质供养,一边索求“情绪价值”。

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自己再过分,妈妈的情绪依然会被自己牵动,说过狠话后依然会原谅自己,继续为自己付出。

以前,我就是这样的妈妈。

被儿子气到崩溃,无数次对他撂下狠话:

我再也不管你了!

从今往后你爱学不学,爱咋咋地!

你以后别管我叫妈,你没有妈!

但过不了几天,情绪缓和了,又会跟在人家屁股后头,操心、唠叨,重新上一个循环。

所以儿子根本不怕我,甚至轻视我。

现在,我决定彻底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

每天下班不回家,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而是专注自身。

听教育专家的直播,看积极心理学的书,听身心疗愈的音频。

我的教育理念,身心状态都在不断更新、成长,情绪更稳定了,生活也越来越充实。

慢慢的,儿子注意到了我的变化,开始主动靠近我,找话题跟我说话,跟过去只想躲着我的状态完全不同。

一方面,是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了,他不再生活在被审视、被评判的压力下,精神放松;

另一方面,是我不再焦虑,越来越积极稳定,也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他。


2、学会对自己发狠,懂得克制,说出的话少而精,在孩子心中才有分量

通过学习,我才真正意识到,其实很多话对孩子而言都是“无效”的。

比如说教:你应该努力,你要抓点紧,你怎么不知道自律....

比如催促:快点去学习啊,你怎么还在玩手机,你赶紧去复习....

比如唠叨:你这孩子就是不上进,一天天说你多少遍都没用....

这些话,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听了无数遍,他们只会在家长不断的念叨中,感到厌烦,产生叛逆情绪。

父母们往往觉得:孩子有问题、不去做、懒散,我才碎碎念的。

可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家长不加“克制”的唠叨,将焦虑情绪传递到了孩子身上,反而强化了他们的问题行为。

面对孩子的拖延、懒散等问题,家长要做的,不是不断重复正确而无效的“废话”,而是学会克制,让自己说出口的话少而精。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磨磨蹭蹭不写作业,一直在玩手机。

不要带着情绪催促,而是观察一会儿后直截了当的通知孩子:

这段时间,我注意到你每天回家都会先玩一阵手机。


我理解你学了一天,累了,看看手机放松一下,不过信息流的设计就是让人沉迷的,大人也是一样。这样没等学习,已经消耗了很多自制力。


所以我们定个时间吧,每天在家你可以不被提醒的看30分钟手机,定个闹钟提醒下自己。做不到,第二天的手机时间就取消。

儿子不太高兴,但又觉得我说的合理,而且看我的态度非常笃定,他同意了。

随后的日子,家里少了催促,少了抱怨。

儿子很高兴的告诉我:果然学习前少看手机,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心情轻松,学习效率高,儿子再也不用熬夜赶作业了。

在其他方面,我做到了对自己发狠:重复的唠叨不要说,说出的话一定要少,有分量。

越是这样,沟通越是有效果。

儿子开始认真听我说话,有些事情还会主动征求我的意见,过去那种一言不合就大吵的场面消失了,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


3、尊重的前提下,跟孩子建立明确的底线,让孩子知道言行的边界

以前,为了避免争吵,影响孩子学习,也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我总是在忍。

但忍无可忍后才发现,这样做只能换来暂时的风平浪静,治标不治本。

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他能敏锐察觉到家长的发怵,妥协,退让,进而一步步得寸进尺,不断挑战你的底线。

比如对家长的态度,一开始,儿子不敢对我造次,只敢暗戳戳的抱怨,对抗。

但看我除了狂怒也治不了他,对我的态度就越来越缺乏尊重,从顶嘴、吼叫、摔门,到用手指着我质问。

最后甚至发展到出言不逊,说我说的都是废话,看你就烦等等。

所以,一味隐忍换不来孩子的感恩,懂事,家长一定要建立明确的底线,让孩子知道言行的边界。

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不再畏惧跟孩子发生冲突,而是把每次争执都当成传递底线的契机。

如果孩子言行不当,突破了底线,我会立刻冷下脸来,停止说教,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应对。

儿子惊觉,以前生气过不了三天就会围着自己转的妈妈,现在真的不一样了。

可以情绪平稳的做自己的事,不去看他的脸色,找理由跟他说话。

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足以惊醒儿子的感觉和思维定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不得不说,用坚定的态度和冷静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反思自我的机会,比唠叨一万句都管用。

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他也知道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不该做。

当家长建立并传递给他们清晰的底线,他们就会慢慢学会遵守。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和努力,我蜕变成了一个“狠人”,儿子也在我的“狠”之下,改进了很多,学会了尊重父母,知道规范自己的言行,整个人都变得积极而主动。

我想跟所有的中年妈妈们说,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硬碰硬和一味忍让,都是没有用的!

真的要狠下心来,升级自己的教育方法,狠下心来跟孩子明确原则底线,做好严慈相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育儿   青春期   出路   中年   妈妈   孩子   儿子   情绪   底线   家长   手机   时间   言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