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这样过才“讲究”!这份超全养生攻略请收好→

小暑时节

月初为小,暑为热,热气犹小也。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出梅入伏,炎热光顾。暑热之邪,在天为热,在地为火,避之有时,方为智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耗气伤津。

古人将小暑划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乃学习。意思是此时风中带着热浪,蟋蟀躲在洞穴,而鹰则搏击长空。


节气养生茶

【材料和做法】鲜石斛12克,西洋参6克,西瓜翠衣6克,煮水代茶饮。

【宜忌】适合经常处于暑热环境、出汗多、疲倦乏力、气津耗伤的人群;脾胃虚寒者慎用。


节气灸

【选穴】大椎、至阳、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艾条悬灸,交节开始,每天10分钟,连灸3天。


节气歌

一杯养生茶,10分钟节气灸,清热祛暑不疰夏。常吃水下三鲜菜,粉蒸莲藕除烦热。水煮鳝片补中气,河蚌煮汤去热咳。


小暑时节,一要避暑防晒少外出,但也要预防“空调病”。

二要平心静气以养心,“心静自然凉”。

三要饮食清淡有营养,还要防止“病从口入”,以及不贪凉嗜冷食。

四要舒缓运动宜坚持,可在早晚天气相对凉爽时进行慢跑、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等运动。

五要冬病夏治保健康。


小暑,你“艾”了吗?

中医认为,一年四季都可艾灸,但以小暑至白露期间为最佳。因为盛夏人体的阳气循走于体表,更利于经络的疏通和气血循环,此时艾灸,事半功倍。

按照中医学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原理,遵循人与天地自然同步运化的规律,以人体二十四节脊椎与小暑节气相对应,制定小暑节气艾灸方案:主穴取厥阴俞、肾俞、命门,辅穴取膻中、中脘,佐穴取腰俞、百会、关元,每个穴位施灸3~5分钟,每日1次,共施灸7日。

以促进人体生命能量的激活、调畅人体气机,通心脉、养心气、清心安神、宁心除烦、宽胸理气、交通心肾,起到畅通血脉、保养心脏的养生效果。


温风倏至,热力全开

唐代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言:“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的来临标志着吹来的风不再有一丝凉意,暑热邪气日渐增强。

天气的变化会导致人们食欲缺乏,而摄食的改变会对脾胃的运化功能及大肠的传导功能产生影响。

素体便秘的人们更是迎来了难题,炎热的天气导致便秘人群汗流浃背,却又无可奈何。面对这一难题,可每日清晨醒来先喝一杯温水,然后顺时针揉腹3~5分钟,宜选择足三里、天枢、中脘、支沟等穴位进行点揉按压来恢复肠道功能以助通便。

此外,饮食上要节制,不可贪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如绿豆粥、荷叶粥、红豆薏米粥等,亦可适当饮大麦茶、苦丁茶、菊花茶等。


入伏解暑香荷饮

三伏天烈日炎炎,高温难耐,容易中暑,可以用香荷饮清热解暑。

香荷饮的做法:取香薷10克、荷叶10克、陈皮10克、薄荷5克,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即可。

中医认为,荷叶味苦、涩,性平,具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的作用。香薷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常用于暑湿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本草纲目》中说:“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薄荷味辛,性凉,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消暑祛湿之效。


长夏养生

长夏指农历六月。此时节,气候高温且湿,最易伤脾,故健脾最重要。

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少油腻,不吃冷食,少食多餐,也可适当佐以辛辣调味,如生姜,以促进排汗,增加食欲,或配合冬瓜、薏米、苋菜等利湿食物。

切忌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在居住环境上也要干爽通风、防潮隔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养生   小暑   时节   讲究   攻略   节气   香薷   艾灸   荷叶   暑热   陈皮   长夏   薄荷   清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