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中医医院:望闻问切融合硬核科技,古术新生“破圈实践”

黄陂区中医医院,这家扎根铁锁龙潭旁,走过六十二载春秋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正以令人瞩目的活力书写着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革新篇章。

黄陂区中医医院外景。

近一年来,医院门诊量同比增长34.26%,住院量同比增长16.36%,手术量同比增长57.92%,病案三日归档率达100%。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年接诊危急重症超千例,更以35万年度总诊疗人次、91%的床位使用率,成为服务黄陂123万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当传统“仁和精术”的院训遇上现代精细化管理,当中医“望闻问切”融合AI四诊仪等硬核科技,这家区级医院用“中医底色+现代内核”的实践,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 锚定中医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我们既要守住中医辨证施治的根脉,也要用现代管理思维浇灌这片土壤。”黄陂区中医医院院长段瑞华的话语,道出了医院破局的核心逻辑。

精细化管理打上“中医烙印”。在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中,中医参与率、优势病种治疗率等“中医指标”被放在核心位置——全院开放中医综合治疗室19个,中医药服务参与率达87.7%,5个科室突破95%,17个科室超过85%,中医优势病种突破60个,中医临床路径42个。黄陂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设于院内,医院开展近百种中医适宜技术的同时,承担区内推广工作,目前已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技术10类46项。为让中医药服务触达更多患者,医院升级针灸康复门诊、扩容中医非药物治疗专区,重点打造“治未病”科,引进中医体质辨识仪、经络检测仪、AI中医四诊仪等现代化设备,将脉象、舌苔等传统诊断信息数据化,辅助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医院年中药处方超13万张,让“量身定制”的中医服务成为常态。

“中医+”服务模式持续延伸。热闹的“中医夜市”上,中医专家为居民定制四季养生方;老年病科与15家养老机构签约,把艾灸、耳穴压豆等技术送进养老院;儿科作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将中医药特色服务送到各幼儿园,成为区域儿童健康的“中医屏障”。

学科建设瞄准县域短板精准发力。在医院胆石症治疗中心诊疗区,刚做完内镜下经胰胆管造影取石治疗的张先生说:“以前这种手术得跑武汉市中心城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治。我前一天刚做完,第二天就能自己走路出院啦!”近年,医院差异化布局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六大专病中心,其中卒中中心DNT时间控制在45分钟内,静脉溶栓量年增30%;心血管病科年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超过1000例,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术111例,让重症患者“大病不出区”成为现实。今年,急诊科、耳鼻喉科成功创建武汉市重点专科,省市级重点专科总数达12个。在重症医学科,中西医协同救治已成标准流程,让“守正创新”理念渗透临床末梢。

打造“铁杆中医”人才矩阵。武汉市中医名师、黄陂区名老中医杜献琛的诊室里,青年医师正跟师抄方,他的第四本著作《杜献琛临床经验》已捐赠基层卫生院。“我们设置7个知名中医工作室,让年轻医生既学经典方剂,也掌握介入、超声等现代技术。”段瑞华介绍,医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2人,中医类别医师占比60.76%,近三年培养35名医学硕士,形成“老中青”衔接的人才梯队。

■ 硬核技术让古老医学“看见”病灶

针灸治疗室的无影灯下,一根针刀在超声屏幕上精准移动——患者李阿姨腕部的正中神经被清晰避开,针刀斜刃精确切割增厚的腕横韧带。“麻了半年的手指马上轻松了!”她惊喜地活动手指。这是医院2025年申报武汉市强基工程的重点技术“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针灸康复科主任万满堂轻触超声探头,屏幕上韧带厚度和神经走向一目了然:“传统针刀靠手感经验,现在实现‘可视化’操作,治疗有效率从60%提升至90%。”该技术年应用已超百例。

在脑病科领域,诊疗能力持续提升。作为基层医疗机构中的重要阵地,卒中中心2025年上半年成功开展静脉溶栓58例,脑血管介入手术315例,其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顺利实施,填补了医院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

一位78岁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从入院到实现血管再通仅用63分钟,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我们在上级医院教授指导及自身努力下,蓬勃发展的‘脑血管介入技术’,推动中西医协同模式从‘急救’延伸至‘康复’阶段,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诊疗支持。” 参与手术的冯伟医师介绍道。

技术转化机制成为硬核支撑。医院每年评选3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输尿管软镜应用等微创技术和中药特殊调配技术等获重点推广,推动各项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诊疗深度融合,让古老医术在精准化、微创化中焕发新生。

■ 三甲标准筑牢百姓健康防线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医院以“三甲”复审为契机,以精细化的标准持续推进质控工作,医务科质控员每周常态化开展病历检查,认真核查病历细节:“中医辨证记录是否完整?舌象脉象是否遗漏?”“多学科会诊是否按时完成?”这些看似细微的环节,恰是病历质量管控的关键节点。

段瑞华每周带队夜查房时,必查两项内容:十八项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和中医护理方案执行记录。“抓质量要像中医把脉,寸关尺都要摸准。”他常这样强调。

质控变革在手术室尤为显著。引入同济医院“TIMEOUT”核查系统后,每台手术需在麻醉前、切皮前、离室前完成三次电子签名确认,2025年上半年3381台手术无一例部位错误。院感管理更显严苛,“我们引入第三方消毒追溯系统,器械消毒数据直连云端。”院感科负责人介绍,医院感染率连续5年低于0.5%,为患者筑牢“安全防线”。

■ 构建县域中医枢纽强韧网络

长岭街道中心卫生院的“全国百强特色中医馆”里,针灸床一字排开。主治医师完成小针刀颈肩腰腿痛松解治疗后说:“这套针法跟区中医院专家学了3个月,现在月接诊量上涨45%,有效率提高了30%。”

这样的变化源于医院构建的“1+7+N”分级诊疗网。作为区域中医龙头,医院推行“一科包一院”模式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中医适宜技术下沉至19家街乡卫生院,543家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中医治疗包,62个村卫生室建成标准化“中医阁”。开展的“乡音不改”活动中,本土籍专家返乡坐诊,与1000余名患者、近400名村卫生室医生建起微信群,“在线问诊”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黄陂区中医医院正以“顶天立地”的发展哲学破圈前行——“顶天”对接前沿技术,让古老医术精准化;“立地”扎根基层需求,让中医服务普惠化。当改扩建项目蓝图徐徐展开,当“中医夜市”里市民认草药的笑声响起,这家区级中医院正证明: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唯有拥抱时代、守正创新,才能在基层医疗的沃土上永续薪火。

(文/张越 熊清)

【编辑:费吟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养生   望闻问切   新生   医院   科技   中医   技术   基层   中心   患者   超声   手术   武汉市   重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