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IOAI国际组委会、北京十一学校主办,NOAI中国组委会协办的IOAI2025学术交流会召开。本届交流会以“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与思考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师生学者、教育从业者及行业领军人物共同参会。本次会议设立主旨报告、圆桌论坛、专题分享和互动对话环节,由北京市十一学校年级主任钟菁菁主持。
滑动查看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在开幕辞中,介绍了海淀区从顶层设计、场景创新、生态培育三方面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进展成果,强调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教育,其中教育是根基、技术是驱动、人才是核心,海淀区将以开放、共享、行动的姿态拥抱变革。唐建东表示,IOAI落地海淀区十一学校,让本次“人工智能+教育”交流会意义特殊,希望这场盛会能让大家收获丰硕的成果,带着知识、友情与机遇满载而归。
北京市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人工智能研究员兼教师、深度学习学校联合创始人Tatiana Gaintseva分别围绕“AI时代青少年教育的思考”“人工智能教育与奥林匹克竞赛的现状、未来及挑战”作主旨分享。
滑动查看
圆桌论坛上,北京新英才学校数学与科学中心主任鲁家钰、Turing工程副总裁倪宇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潘新钢、阿联酋阿布扎比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助理教授Yova Kementchedjhieva、淘天集团技术副总裁兼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郑波,五位来自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产业界,兼具多元文化视角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AI对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教育中的思维深度与根基守护、AI教育产品的现状与改进、人才培养与多元需求、个性化技术与因材施教、教师角色转型与核心能力培养以及AI教育核心价值与未来角色等议题深入对话,分享了他们在不同教育阶段和行业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见解。
滑动查看
在教育领域实践分享中,北京市十一学校技术学科主任聂璐从具体案例出发,介绍了学校的“十一经验”:学校通过成立AI项目组,构建了集画图、视频剪辑、知识库查询及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校内AI工具箱(AI Hub)教学辅助系统,为教学全流程提供支持。同时,教师们主动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探索将AI的核心思想和底层逻辑深度融入各学科问题解决过程。聂璐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找准发展制高点,加强国际比较研究,推动AI全面嵌入教学准备、课堂实施、个性化学习、命题与评价等各个环节。
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创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副主任武迪结合人大附中课程教学和活动研究,阐释了“AI+X交叉”与“X+AI赋能”的探索与应用。该模式以交叉创新为基础、学科为根,打造人大附中人工智能“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课程体系,助力实现国家人才战略育人目标,进一步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该会议板块还邀请到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高级顾问李达、华为公司终端云技术专家李一同、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具身智能教育产品负责人朱辉三位嘉宾,围绕AI赋能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图景展开分享。李达以中学阶段人工智能课程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分层课程体系与趣味化实践,帮助学生理解AI原理、应用及伦理,弥合人工智能素养差距;李一同展示了华为“小艺”教育智能体,讲解如何借助大模型实现智能解题、个性化作业批改与交互式学习,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索;朱辉则分享了基于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VLA)的具身智能教育探索,彰显了机器人从虚拟训练走向真实教学场景的泛化应用。
滑动查看
本次交流会立足真实教育场景,聚焦核心议题,汇聚多国各界人士分享经验成果,旨在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对话平台,促进多元视角交融,联结全球智慧,共同探索AI驱动教育迈向个性化、包容与可持续未来,为教育革新提供关键引擎。
撰稿:褚晓蒙(见习记者) 张积勇
摄影:尹硕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2020年度“首都教育融媒体建设先锋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最具影响力”大奖!
优质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
微信号:hdjyxw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