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12年北京十三陵,定陵还没被发掘,长陵是这个样子的

1912年,寂静的北京十三陵,忽然来了几个外国人!

他们站在恢弘壮观的帝王陵前,立刻被震撼到了,这是他们平生从未见过的奇观。那么,这群外国人是谁?他们来这里干什么?

阿尔伯特·卡恩

原来,他们是法国慈善家阿尔伯特·卡恩雇佣的摄影师,其中一人是法国业余摄影师史提芬·帕萨特。他们来到中国北京,拍摄十三陵风貌。

北京十三陵,占地120平方公里,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那时候的十三陵风貌古朴自然,到处长满了杂草。道路荒废,定陵还没有被发掘。偌大的十三陵里,见不到一个游客,静悄悄的。

下面这组照片,就是史提芬·帕萨特等摄影师拍摄的,是关于北京十三陵最早的彩色照片。记录了100多年前北京十三陵长陵等风貌,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这座石牌坊是如此的高大壮观,是十三陵总神道上的第一座建筑。横梁立柱上雕刻有精美的纹饰,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牌坊。

石牌坊建成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任何人来到十三陵,首先都会被这座石牌坊震撼到。

穿过石牌坊,来到第二座建筑——大红门,又名大宫门。红色的墙壁,开有三个券门,黄琉璃瓦覆顶。由于常年无人看管,看上去很破旧。门前的石头台阶,横七竖八裸露在地面上。

大红门建在两山之间,被称作十三陵的门户。摄影师雇佣的向导站在大红门前,显得那么的渺小,足见这座建筑的高大。

摄影师史提芬·帕萨特站在大红门的门洞里,他透过拱形门洞,看到远处那座建筑就是大碑楼。从大红门到大碑楼直线距离约有1000米。

站在总神道上,可以看到道路相当崎岖,地面上被雨水冲刷出沟壑。到处是碎石和沙子,呈现出衰败的景象,车马行走相当艰难。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大碑楼内立着一通石碑。在大碑楼的四个角位置,分别有着一根汉白玉华表。

走近大碑楼,建筑依然高大壮观,可惜年久失修,上面的房檐出现了腐朽和脱落现象。黄琉璃瓦覆顶,瓦片脱落,长满了杂草和灌木。

摄影师走进大碑楼,看到了龙首龟缺,背上驮着一块8米高的巨碑,碑首正面题有篆额"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有3000多字,讲述了成祖和徐皇后一生的功德。

大碑楼有四个券门,重檐歇山顶。据说在大碑楼的东面,还有一座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不复存在。

这就是位于大碑楼四个角位置的华表之一,高10米多,石柱身上有盘龙和祥云纹饰,须弥底座,上雕刻有龙纹。

在过去,华表底座四周,还有保护华表的石栏。不过,到了清代石栏就没有了。照片中,一名向导站在高大的华表前,显得那么的渺小。

摄影师穿过大碑楼,眼前出现两根六棱形巨大的望柱。墓前树立石望柱是神道的标志。这两根望柱位于十三陵总神道石像生的起始位置,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云纹,望柱下面也是须弥底座。

从望柱起到龙凤门前,千米神道两旁立着18对石像生,有石人和石兽,面面相观,是皇帝仪卫的象征。

这些石像生线条简练,形象通真,代表着明代兴盛时期的雕刻水平,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这只大象个头巨大,有3米多高,摄影师的向导站在大象石像生跟前显得很渺小。

照片中是两尊文官石人,比站在神道上的两个成年人要高出很多。当时的神道是还是土路,地上有很深的车辙,看上去非常苍凉古朴。远处,立着几座牌坊,那就是棂星门,又名龙凤门。

摄影师到棂星门前,棂星门位于石像生的尽头,共有三道门,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三座门的门额上方装饰有宝珠火焰造型,因此人们叫它“火焰牌坊”。

在过去,帝后入葬十三陵时,必须经过此道门,所以这三座门也称之为“龙凤门”。

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寝。它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历代以来,十三陵都受到保护,没有被盗,保存的很完整。1956年,开挖长陵,因技术不足等原因被迫终止,改为发掘规模较小的定陵。

摄影师来到长陵的陵宫大门前,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五间。也有三个红色券门,门前有月台。

当时的陵宫大门,看上去古朴自然,房檐也出现了破损,月台和台阶上长满了杂草。

穿过陵宫大门,便来到了第一进院子。迎面看到的这栋建筑就是祾恩门。该建筑面阔五间,黄颜色琉璃瓦覆顶,门前也建有台。

当时的院子里,地面上长满了杂草,祾恩门的屋檐也有腐朽脱落的痕迹。

在院子主干道两侧,分别有一个翠绿色琉璃建筑,名叫神帛炉。炉顶为单檐歇山式,设计精巧。神帛炉主要是用来焚烧纸和绢帛的。当时,这两座神帛炉保存得很完好,神帛炉周围长满了杂草和灌木。

摄影师穿过祾恩门,就看到了祾恩殿,起初叫“享殿”。它是仿照紫禁城太和殿建成的,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覆顶。

整座大殿面阔九间,全部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而成,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木构大殿。祾恩殿是祭祀皇帝的场所。

摄影师穿过祾恩殿,就来到了后面的内红门。与陵宫大门形制上大体类似,有三个拱门。穿过内红门,也就到了长陵的第三进院子。

内红门后面,是棂星门和明楼。棂星门其实是一座牌楼,由两根石柱和两扇木门组成,两根石柱截面为方形,前后戗抱鼓石,在石柱顶部各矗立有一尊坐龙。如今的棂星门,跟过去不太一样。

穿过棂星门,就看到了明楼和明楼前的石几筵。明楼是长陵最高的建筑。位于宝城前方,下部是墩台,上部是碑楼,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

石几筵,又名石五供,是一座须弥式供案。上面摆放着一个石香炉、两个石花瓶、两个石烛台。

摄影师站在明楼“圣号碑”前,碑文为“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金色大字。明楼与宝城相连,圆形的宝城上有垛口。巨大的封土堆称为宝顶,最神秘的地宫就在封土下面。

结束语:100多年前的北京十三陵,风光古朴自然,现在跟过去相比,变化真是大啊。十三陵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明朝历史、文化、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你去过十三陵吗?你眼里的十三陵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阿尔伯特   北京   华表   琉璃瓦   神道   石像   杂草   摄影师   门前   样子   建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