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理想,在新时代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11月21日,2025年度成都市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基于“培智课标”的IEP智能支持平台研发与应用模式深化研究》开题会,在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成华特校)召开。

这场会议聚焦特教信息化深化发展路径,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再添强劲动能,也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愿景在精准施策中逐步落地。当日,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负责人吴春艳,成华区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微波、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邹昌淑等,与课题组成员齐聚一堂,围绕特教信息化深化发展路径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借技术赋能分层教学
让因材施教可见可感
开题会伊始,成华特校青年教师鞠欣带来的《2的乘法口诀》教学展示,成为课题实践成果的生动诠释。依托“融e评”IEP智能支持平台的精准学情分析,鞠欣量身定制了“研学导入—具象探究—口诀编制—生活运用”的完整教学流程:以卡丁车场景、筷子、自行车轮子等生活实例搭建认知桥梁,用“快乐弹弹弹”“幸运盲盒”等趣味游戏巩固记忆,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差异化学习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配的节奏中收获成长。

在教学展示后,与会专家参观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们制作的精美手工作品赞不绝口,真切感受到学校“适性发展、融美成长”的育人氛围。

锚定平台优化方向
夯实课题研究根基
“特殊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培智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支撑。”成华特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屈杰在致辞中表示,该校将全力支持课题研究,推动技术与特教教学深度融合。随后,邹昌淑宣读课题立项批复,明确了该课题作为市级精品课题的研究定位与核心要求。

同时,该课题负责人、成都市锦官城小学校长刘小龙从问题提出、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内容等十一个方面,系统陈述开题报告。他介绍,课题依托前序成果,已研发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课程本位评估工具》及“融e评”IEP智能支持平台1.0版本,此次深化研究将聚焦平台评估适配性不足、AI决策功能薄弱等痛点,进一步优化升级。

精准把脉提质路径
凝聚多方智慧共识
在专家论证指导环节,与会专家结合课例实践与课题报告,提出针对性建议。李微波聚焦数据与技术,建议细化数据采集力度,通过“人工+智能”模式实现课堂过程性数据伴随式采集,同时接入AI大模型构建专用人工智能体,优化教学目标生成与资源推荐,并强化学生敏感数据管理规范;吴春艳建议完善平台功能,补充其他学科评估工具量表,拓展融合教育、职业高中特教等应用场景,加强教师培训与团队交叉评估,以学生发展数据凸显研究成效;邹昌淑则表示,平台需贴合特教“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的育人目标,增加生活真实情境相关内容,推动平台与日常教学常态化结合,同时探索与残联合作,构建辐射广泛的特教终身支持体系。

讨论环节中,参会人员围绕平台应用展开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肯定平台1.0版本在评估数字化、多角色评分、分层教学落地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学科取向与特教育人目标匹配不足、融合教育适配性欠缺、过程性评价缺失等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痛点和难点,课题组明确了拓展方向:对接职业高中特教需求,填补无课标领域评估空白;借助AI生成可复用教学资源,建立跨校共享资源库;联动残联及阳光家园等资源,延伸服务至学前与社会层面。该课题负责人刘小龙在总结中表示,课题组将充分吸纳各方意见与建议,以“数据细化、技术融合、场景拓展、安全保障”为核心方向,着力解决现有问题,推进IEP智能支持平台优化升级和2.0版本研发。

“此次开题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更凝聚了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特教信息化的共识。”屈杰表示,“相信在成华区智慧教育规划的依托下,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融e评’IEP智能支持平台将不断迭代升级,为每一位培智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增加更多科技暖流,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在精准赋能中绽放独特光彩。”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