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二次解体也许还早,但其第二次地缘政治解体已经到来(下)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周六晚继续在视频号与西瓜视频同步直播,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过去看看。

上篇我们重点讨论了,俄乌冲突引发俄罗斯地缘政治结构二次解体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逻辑,今天的下篇,我们聚焦两个话题。

一是在俄罗斯地缘政治结构二次解体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加强与中亚的关系,构建更有利于我们的地缘政治格局。

二是如何通过经营中亚强化陆权根基、推动海权发展,进而实现对美国海上霸权体系的破局。

俄罗斯二次解体也许还早,但其第二次地缘政治解体已经到来(下)中亚与破局

在历史上,每逢中原王朝崛起,都必然会打通河西走廊、打通丝绸之路,为中原王朝与中亚各国带来一个经济与文化的繁华期。

大汉首通西域,催生了撒马尔罕的超级繁华;唐朝再通丝路,又复苏了敦煌、龟兹(现库车)、疏勒、于阗(现和田)、碎叶(现吉尔吉斯境内)、巴拉沙衮(也位于吉尔吉斯)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

与之相随,张骞、班超、窦宪、侯君集、苏定方、高仙芝、林则徐、左宗棠、刘锦棠等无数闪闪发光的名字,就此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之上。

这是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的张骞公园,校尉二次进疆工作时,这个公园刚刚完工。当时还跟雕像合过影,可惜手机里死活找不到了。

这是位于喀什市内的盘橐城班超纪念馆班超雕像。

这是位于伊犁的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雕像。

这是位于乌鲁木齐的左宗棠雕像。

相反,每逢中原王朝陷入内乱,或是不够强大的时候,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就会被游牧民族断绝,以商业文明为主的中亚城邦国家,同样会陷入战乱与贫穷,甚至被极端宗教思想带入无穷的黑暗。

对于中亚诸国来说,中原王朝的强大,不仅是经济保障,也是安全保障,不仅是军事安全保障,也是文化安全保障。

这个规律,校尉总结为:中原兴,则西域通;西域通,则中亚兴。

中国与中亚,就好比一根瓜藤上结的两颗西瓜。瓜藤茂盛,西瓜就会快速生长,瓜藤被砍断,西瓜就会枯萎、死亡。

这根瓜藤,就是丝绸之路。

而丝绸之路的畅通,离不开中原王朝对掠夺成性的游牧文明的打击。

一旦中原王朝压制不住北方游牧民族,丝绸之路就会断绝,中国与中亚,就会同步进入虚弱期。

相比中亚,中国好歹还有黄河、长江流域构成的基本盘,文明能够延续,中亚繁华的商业城邦,却往往会被游牧民族彻底摧毁。

可以说,中国主导、以中亚为核心枢纽、贯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确保中国、中亚乃至整条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繁荣昌盛的贸易生命线,也是陆权兴起的象征,更是重基础建设、重文化交流的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兴起的象征。

丝路通,则丝路沿线乃至整个亚欧大陆都会迎来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的黄金期,宗教思想也会趋向开明大度;丝路断,则亚欧大陆的经济交流、文化融合会被打断,极端宗教思想就会流行。

巴米扬大佛的变迁,正好体现了上述规律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今天的形势已经不同于古代。

在全球地缘政治层面,我们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曾经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陆权争霸,已经让位于海权博弈。

那么,陆权时代中国兴、则中亚兴的规律,还会继续在海权时代发挥作用吗?

两句话解答,一是会,二是必须与海权配合。

因为单纯的陆权,已经无法单独支撑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单纯的海权,也很难打破既有海权霸主的全球优势,只有同时发展陆权和海权,才有可能实现破局。

立足陆权、发展海权,以海陆融合破海上霸权,才是唯一的破局途径。

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

它是结合了历史经验与当代地缘政治特点的恢弘战略构想,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落实举措,也是当今世界最为高明的阳谋。

灯光背景下的一带一路

我们知道,自欧洲列强开启大航海以来,海权国家逐渐崛起,并将奥斯曼土耳其、中国等传统的陆权大国踩在脚底,成就了海权的荣耀。

正是这段历史,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定见,那就是海权强于陆权。

西方的《海权论》,就此成为国际常识。

这种认知不能算错,因为海权国家具有天然的机动性,在与陆权大国的博弈中,海权国家就好比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在面对农耕文明、商业文明的时候,掌握着绝对的战略主动权。

但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上,虽然面对游牧民族之时,中原王朝长期被动防御、被动挨打,甚至一度被游牧民族灭国,但被中原王朝击溃、消灭的游牧民族,却是数都数不过来。

更重要的是,从文明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原王朝的嫡系血脉——不管是基因还是文化——都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但代表游牧文明的北方游牧民族,却已经不知更换了多少代。

山戎、猃狁、鬼方、匈奴、敕勒、乌桓、丁零、乌孙、坚昆、月氏、鲜卑、柔然、突厥、薛延陀、回鹘、黠戛斯、契丹、室韦、女真、鞑靼、蒙古……

所有这些曾经出现在中原王朝史书上的游牧民族或是部落、国家,别说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国家,即便名字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也不过寥寥几个。

这些古老民族的基因,也许还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延续,但他们的文化却早已断绝。

文明的传承,首先是文化的传承,基因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断了,即便基因没断,文明也已经断绝,因为作为生物基因的继承人,甚至都不知自己从何而来。

由此又联想到,为何当今世界,只有中国是祖宗崇拜,将祖宗视为自己的神明?

就是因为,即便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中国人,能够说清自己的历史、知晓自己的来处、记得自己的祖宗,因而也就知道感恩自己筚路蓝缕的祖祖辈辈!

而那些没有历史传承的民族,却只能通过虚无缥缈的宗教、神明,只能通过伪造历史遗迹、攀附文化传承,来给自己营造虚幻的历史归属感。

说到这里,又想起黄遵宪《台湾行》中的名句: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当初版图人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

关于领土传承,一言以蔽之:祖宗之法或可变,祖宗之土不可弃!

属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拿回来,否则就对不起艾杀蓬蒿、筚路蓝缕的祖宗!

有点发散,回到正题。

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军事实力与文明延续倒挂的局面呢?

因为农耕文明的科技水准、文化传承与生存智慧要远超游牧文明。

适者生存,才是生物进化、人类进化的底层规律,而非强者生存,尤其是绝非单纯武力层面的强者生存,否则地球就是恐龙的天下。

强者未必是适者,但适者必定是强者——尽管他的武力未必很强,但他的综合实力、生存智慧一定足够强。

农耕文明,就是这么一种适者,他未必一直很强,但始终保持着最强的文明韧性。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农耕文明是最坚实的地基,只有这座地基,才能承载足够的人口,催生先进的科技、文化、社会组织形态。

游牧文明则是一种特殊的地基,只适合承载军事,并且是严重偏科的骑兵。

因此,凭借骑兵优势,游牧文明也许能够短期入侵甚至入主中原,但却几乎不可能从文明层面摧毁根基深厚的中原王朝。

相反,当农耕文明破解或学会了骑兵战术之后,游牧文明就会迎来灭顶之灾。

因为游牧民族的文化太过落后,一旦遭到农耕文明的军事打击,尽管他们的生物基因还能继续在大草原上传承下去,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明,他们却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游牧民族骚扰、偷袭农耕民族,这属于历史常态。但游牧民族彻底摧毁农耕民族建立的国家,却是历史的偶然——如果不是农耕民族自身出现了严重的内乱,游牧民族就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北宋孱弱,所以辽国崛起;宋辽相争,所以金人南下;宋金相争,所以蒙古肆虐;明末内乱,所以满清入关。

也就是说,只要农耕文明自身不出问题,在与游牧文明的生存竞争中,游牧文明只能利用骑兵优势取得局部的、短期的战术胜利,但在战略层面,农耕文明却始终保持着绝对的优势。

一句话归纳,就是攻或不足、守则有余。

遗憾的是,如果拉长时间线,偶然就会变成必然。这也符合数学规律,只要样本足够大,某些小概率事件就一定会发生。

因为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游牧民族始终虎视眈眈,农耕文明再强大,总有王朝兴替、内乱虚弱的时候。

农耕文明能够打败游牧民族无数次,但却无法保证始终不遭受游牧民族的入侵。

这种格局,也反映在海权与陆权的博弈过程中。

海权文明最大的优势,不只是海权本身的机动性,还有基于海权建立的工业优势、商业优势、军事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建立,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陆权的分化与瓦解。

说到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西方列强的殖民史。

可以想象,如果欧洲列强启动殖民的时候,面对的不是依然处于原始部落时代的非洲、美洲、大洋洲,而是一头撞到清朝、奥斯曼帝国身上,那还会有海权帝国的崛起吗?

说白了,列强通过全球殖民崛起,就是充分发挥了海上的机动性,绕开亚欧大陆上的陆权强国,在全球寻找最为脆弱但又最有价值的目标,然后一路打怪升级,最终击倒了陆权帝国大Boss。

也就是说,海权能够崛起,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非洲、美洲、大洋洲自身的陆地文明落后,给了列强殖民的机会。

而当殖民列强通过盘剥殖民地踏入工业社会的快车道之后,曾经令欧洲列强无法撼动的陆权帝国,也就变成了列强新一轮殖民掠夺的对象。

全球殖民之前,不管是阿拉伯帝国还是奥斯曼土耳其,都是欧洲各国难以逾越的大山,死死挡在丝绸之路的中央,拿走了绝大部分的利润。至于生产丝绸、瓷器的中国,更是只存在于欧洲人想象之中的天堂之国。

全球殖民之后,不管是横亘丝绸之路的奥斯曼土耳其,还是作为丝绸之路源头的中国,便都沦为了海权帝国崛起的背景板。

看懂了这些,我们就会明白,如果陆权不出问题,海权根本就成长不起来,就好比农耕国家不出问题,游牧民族就始终只能在草原上游荡。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被局限在海权机动性强、天然克制陆权的惯性思维之中。

在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下,面对海权国家的骚扰与入侵,陆权国家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用海权破解海权。

只是,那些已经取得海权优势的霸主,又怎么会坐视新的海权帝国出现?

一战、二战之中,面对英国的海权围堵,德国两次挑战旧有的霸权秩序,但都是先胜后败。有意思的是,德国的先胜,都是依靠陆权优势取得的,德国的后败,则都是败于海权劣势。

同理,美苏争霸期间,苏联最终落败,其最大的地缘政治原因,就是跟着美国人的步调走,试图用海权破解海权,从而陷入了长期性、全局性的被动。

校尉一直说,相比美国,苏联算不上海权国家。尽管苏联组建了世界第二大海军,但跟美国比,不管是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还是海军基地的全球布局,亦或是支撑海军建设的造船工业,双方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

大国博弈,本质是势的对决。

国家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实力好比山峰,是最基本的势场。建立于综合国力、工业实力之上的陆权、海权,则好比山峰上的双子塔,也是一种势场。

但在全球化时代,海权的势场作用要比陆权更加明显。

也就是说,如果陆权国家不能构建与陆权匹配的海权,单靠陆地优势,几乎不可能击败海权霸主。就跟中原王朝如果不发展自己的骑兵,就永远无法对游牧民族进行犁庭扫穴、永远不可能控制广阔的草原一样。

但也别忘了,要发展海权,首先要建立陆权优势。只要拥有陆权优势,即便海权难以建立,至少可以先保证自己的安全。

这一点,历史早已证明。

因为德国也罢、苏联也罢,在面对英美两大海权国家时,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身为陆权国家,却不能有效整合大陆,相反,在大陆内部,他们都要面对强大的敌人。

有效整合大陆力量,才是陆权国家抗衡海权国家的前提与基础。

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有充分的例证。

汉唐强大,实现了对中原的大一统,就能击溃匈奴、突厥;蒙元原本就是游牧民族,满清虽然不是游牧民族、但却熟悉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因此,他们统一中原后,顺道也将北方草原纳入了版图,从而彻底消除了游牧民族的威胁;而不能实现大一统的明、宋以及五代十国、南北朝乱世,就长期被游牧民族压着打。

这种规律,同样体现在海权与陆权的博弈之中。

我们知道,人类近现代史上最强大也最典型的两个海权大国,昔日的英国与今天的美国,一直都在奉行一个永恒不变的地缘政治战略——大陆制衡。

何谓大陆制衡?

就是利用陆权国家长期积累的领土、宗教、民族、文化矛盾,挑动陆权国家之间的内斗,让陆权国家难以形成一个整体。

这是海权国家尤其是英、美这种远离大陆的海权国家天然的优势。他们与大陆国家之间,存在足够的战略缓冲区,大陆国家之间,却往往缺乏足够的战略缓冲区。

英国能够玩转欧洲、美国能够玩转世界,不是大陆制衡战略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大陆国家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生存竞争,积累了无数的领土、民族、宗教矛盾,再加上缺乏足够的战略缓冲区,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他们自己就会打起来,更何况,英美两大搅屎棍还在不停地搅屎。

中苏论战,看起来是意识形态之争,其最底层的逻辑,依然是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现实带来的地缘政治冲突,这也是陆权国家之间最为典型、最为常见、最难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为什么中苏建交之初,我们一定要收回东北铁路主权和大连军港?为什么赫鲁晓夫组建联合舰队的要求,会引发中国的激烈反应?归根结底,我们无法容忍苏联把刀放到胸口,即便他说这把刀是对付美国人的。

法德俄等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矛盾,给了英国搞大陆制衡战略的空间,所以英国建立了全球霸权。

中苏、苏欧之间的地缘政治矛盾,给了美国搞大陆制衡战略的空间,所以美苏争霸美国完胜、苏联完败。

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如果在鼎盛时期,苏联人有足够的智慧与勇气,不跟美国人在海上纠缠,而是大军西进欧洲或是南下中东,逼迫美国人在陆地上进行决战,美苏争霸,还会是现在的结果吗?

这种方案过于极端,发生的概率不大。再设想一下,如果苏联能够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确保自己在亚欧大陆上不会腹背受敌,那么,在面对海权围堵的时候,在与美国争夺欧洲、中东的时候,苏联还会这么被动吗?

跟中国闹翻,乃是苏联最大的战略败笔

虽然苏联解体是复杂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地缘政治层面,苏联没有把重点放在陆权整合上、没有把重点放在维持中苏关系上,而是试图在海上与美国平分秋色,绝对属于战略性的方向选择错误。

这就跟中原王朝在完成内部统一之前,孤注一掷跑到草原上与游牧民族一决雌雄一样。

这也呼应了前面的观点。对于英美这种孤悬海外的纯海权国家来说,能否分化瓦解陆权国家,能否在大陆内部培养代理人,才是压制陆权国家的关键。

这种战略格局,其实就是海权时代的合纵连横。

英美好比秦国,试图通过连横策略瓦解陆权国家的团结,陆权国家好比六国,试图通过合纵来对抗英美。

而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合纵的难度,天然要远远大于连横。

因为合纵是要整合多个国家形成同盟来对抗强大的敌人,连横则是通过拉拢一、两个国家来破坏对方的同盟。

理清了上述历史逻辑,我们就会明白,陆权国家要想破解海权国家的围堵,必须解决两大难题:一是整合大陆,二是发展海权。

整合大陆,既是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发展海权的基础,没有稳固的陆地大后方,就没有发展海权的条件。

通过发展海权,既能制约、打破旧有海权体系的围堵,又有利于深度整合陆权。因为只有在海权的支撑下,陆权国家才能保护自己的海外贸易,获取足够的经济利益来带动陆权的整合。

今天的中美博弈,从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理解,就是中国要尽量整合亚欧非大陆,打破美国构建的全球海权围堵态势。

当然,这里的整合,并非领土层面的统一,而是经济层面的融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经济利益深度绑定,政治、外交、安全、军事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明白了这点,自然就会理解,为什么对于周边小国,我们总是百般容忍?即便忍无可忍,出手的力度也非常克制,以至于不开第一枪成为周边邻国公认的铁律。

拥有最先进的武器却克制地打冷兵器战争,乃是战略定力的最高表现形式

因为稳定周边、整合周边,乃是整合亚欧非大陆的第一步。

作为后发国家、作为长期被西方抹黑的对象,如果我们跟邻国的关系都搞不好,就很难取得其他国家的信任。

恶邻可以教训,但一定要占住法理、掌握尺度、控制舆论。

明白了这点,自然就会理解,为什么对于中俄关系,我们会如此重视?

因为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没有他的参与,整合亚欧非大陆就是一个笑话。

因为如果中俄之间不能建立战略互信,在我们发展海权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提防陆地大后方被人插刀。

明白了这点,自然就会理解,为什么对于欧洲的左右横跳、无端挑衅,我们苦口婆心、苦心孤诣,尽量维持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的局面,即便有争吵,也要保证中欧关系斗而不破。

因为在当前阶段,如果没有欧洲的参与,亚欧非大陆的整合,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经济价值。

明白了这点,自然就会理解,为什么对于长期无人在意的非洲,我们却精耕细作了几十年。

因为在地缘政治结构上,非洲乃是亚欧非大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在国际产业链上,自然资源丰富的非洲,与中国存在天然的互补关系,可以极大地强化中国的产业链优势。

校尉说过,在全球主要国家之中,中国是唯一兼具海权、陆权发展基因的世界性大国,因而也是唯一有条件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国家。

相比中国,美国孤悬海外,有海权基因而无陆权基因。

当亚欧非大陆陷于战乱的时候,孤悬海外就是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优势,好比函谷关里面的秦国。

美国能够崛起,正是抓住了殖民争霸、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亚欧大陆乱作一团的机会,躲在美洲大陆猥琐发育,最后成功逆袭,一举反超英法德俄等老牌殖民强国。

同样的道理,为了维持霸权,二战之后,美国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挑拨亚欧大陆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

可以想象,如果亚欧大陆主要国家之间能够保持和平、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甚至形成经济联合体,美国霸权就会不战自溃。

相比中国,苏联、俄罗斯高居北纬,有陆权基因却严重匮乏海权基因。

一部沙俄扩张史,与其说是领土扩张史,不如说是弥补海权缺陷的扩张史。缺乏优良的不冻港,始终是大毛的致命缺陷。这个难题,到今天也没有解决。

大名鼎鼎的海参崴并非不冻港,并且偏于一隅,无法与欧洲核心区形成经济互动;毗邻北冰洋的摩尔曼斯克虽然是不冻港,同样远离经济核心区,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波罗的海、黑海出海口都处于口袋阵底部,被敌对国家层层围堵,军事价值被严重限制。

不管是黑海还是波罗的海,俄罗斯舰队要出门,都要通过重重关卡

再看中国。

在陆权方面,我们左倚青藏高原、右靠蒙古高原,通过河西走廊沟通西域、中亚,直抵亚欧大陆腹心,拥有攻守兼备的陆权根基。

在海权方面,从辽东半岛到海南、从长江到珠江,我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顶级的海港群,也拥有世界上最顶级的内河航道。

更理想的是,中国的海港、内河航道与经济发达区高度重叠,天然具备军民融合发展的基因,产业链优势可以高效转化为海权优势。

但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陆权的稳定。

而陆权的稳定,离不开丝绸之路的繁盛,离不开中原与中亚经济纽带的重建,离不开中俄关系的稳定。

对我们来说,在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大调整中,能够在不影响中俄关系大局的前提下顺利进入中亚,就是最大的收获。

因为只有稳住了俄罗斯、稳住了中亚、稳住了陆权大后方,我们才能向广阔的大洋发力。

中原兴,则西域通,西域通,则中亚兴,中亚兴,则陆权稳,陆权稳,则国家安,国家安,则海权起。

俄乌冲突带给我们最大的战略利好,就是中国与中亚的又一次深度融合。

这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希望!

结语: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大国博弈,都会带来激烈的地缘政治调整。

晚清衰落,先是中原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朝贡体系瓦解,然后是中国的领土被割裂。

二战结束,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日本,其海外殖民地被剥离,在他们的本土,德国被一分为二、日本被美国驻军,即便作为战胜国的英法,虽然保住了领土完整,但因为美苏的崛起,他们的海外殖民地同样被逐步瓦解。

不管大国博弈的主角如何轮替、方式如何改变,这种大国兴衰带来的地缘政治调整,乃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

今天的世界同样如此。

俄乌冲突,不仅拉开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帷幕,也拉开了国际地缘政治大调整的帷幕。

对已经被戳破强大幻像的俄罗斯来说,这轮调整,其实就是地缘政治结构的二次解体。

对正在被戳破强大幻像的美国来说,这轮调整,其实就是地缘政治结构解体的先兆。

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这轮调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更多的是机遇。

顺利进入中亚,乃是我们稳固陆权最大的战略机遇,收复台湾、挺进大洋,则是我们发展海权最大的战略机遇。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这样的历史机遇,既然已经出现,我们就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历史   地缘   俄罗斯   政治   中亚   国家   游牧民族   中原   王朝   中国   农耕   美国   苏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