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名议员联名写信,26位参议员集体施压,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星巴克坐回谈判桌。
这封信发出的时机很微妙,11月13日,星巴克"红杯日",全年最赚钱的日子之一,工会偏偏选在这天发起罢工。25个城市,数千名咖啡师,准备在门店外拉横幅喊口号。
星巴克CEO布莱恩·尼科尔现在头疼得很。
议员们在信里算了笔账:尼科尔上任以来拿了9500万美元,其中9000万是股票奖励。公司解释说,这笔钱是补偿他从Chipotle跳槽时损失的股权。
咖啡师们不这么看。一边是CEO拿天价薪水,另一边是基层员工为排班表发愁,为时薪讨价还价。参议员伯尼·桑德斯直接点名:"星巴克有足够的资金跟员工达成公平协议。"
这话说得够直白。公司不是没钱,就是不愿意掏。

工人联合会上周公布的数据更扎眼:92%的成员投票支持罢工。这个比例高得吓人。要知道,工会投票一般能过半就算不错了,92%几乎是压倒性的民意。
芝加哥有个咖啡师叫玛丽亚,在星巴克干了五年。她每周工作35小时,时薪15美元,一个月到手2100美元左右。房租1200,水电网费200,剩下700块要管吃喝交通。
去年冬天,她儿子发烧住院,医保报销后自己还得掏800块。那个月她刷爆了信用卡。
玛丽亚说:"公司宣传册上写着'星巴克大家庭',可家庭成员生病了,公司在哪儿?"
她参加了这次罢工授权投票,毫不犹豫投了赞成票。"不是为了闹事,是真的活不下去了。"
这样的故事在星巴克员工里不是个例,工会统计,超过40%的咖啡师需要兼职第二份工作才能维持生活。有人早上在星巴克冲咖啡,晚上去餐厅刷盘子。
去年底,星巴克和工会坐下来谈过。谈了几轮,崩了。

公司提出一套经济补偿方案,今年4月让咖啡师代表投票表决。结果被否了。工会说方案太抠,远远不够解决实际问题。
星巴克的说法是:我们已经很有诚意了,平均时薪超过30美元,福利在零售业算顶配。是工会自己退出谈判的。
工会反驳:30美元是平均数,把管理层和资深员工都算进去了。刚入职的咖啡师时薪才十几块,谈什么行业顶配?
双方现在进入调解阶段,找了第三方调解员。可调解了大半年,还是没动静。
星巴克首席合作伙伴官萨拉·凯利说:"我们已经在30多项条款上达成初步协议。"听起来挺多,其实都是些边角料,核心的工资福利问题一个没碰。
工会发言人米歇尔·艾森回应得更犀利:"星巴克想扭转业绩下滑,先得倾听咖啡师的声音。继续装聋作哑,业务只会更糟。"
选在红杯日罢工,工会打的什么算盘?

这一天是星巴克假日季的开场,门店会推出限量版红色纸杯,搭配节日特饮。往年这天,很多店排队能排到门外。销售额能占全年的相当比重。
罢工如果真搞起来,损失不只是一天的营业额。更要命的是品牌形象受损。顾客排队进不去,看到门口拉横幅,社交媒体上一发酵,舆论马上倒向工会。
星巴克也不傻。公司发言人杰西·安德森说:"我们有近18000家门店,工会代表的只是4%的员工。罢工影响有限。"
这话说得硬气,底气足不足就难说了。工会虽然只代表550家店(星巴克说的数字)或650家店(工会说的数字),但这些店大多在城市核心商圈,客流量大,示范效应强。
更关键的是,其他没加入工会的员工也在观望。如果这次罢工成功,工会势力会迅速扩张。星巴克怕的就是这个。
整个零售服务业都在经历类似问题。
去年,亚马逊仓库工人罢工,要求提高时薪和改善工作环境。今年,沃尔玛部分门店员工也在酝酿组建工会。原因都差不多:物价涨得快,工资涨得慢,基层员工压力越来越大。
疫情这几年,零售业经历过用工荒。那时候公司们抢人,给出的条件都还不错。现在经济放缓,企业开始收紧成本,第一个被砍的就是人力开支。
可员工不好糊弄。他们看得清楚:公司财报好看,股价涨得欢,高管分红一年比一年多,凭什么基层员工要勒紧裤腰带?
这种情绪在年轻员工里尤其强烈。Z世代对工会的接受度远高于上一代人,他们敢闹,也懂得用社交媒体造势。星巴克面对的不只是劳资纠纷,还有代际价值观的冲突。

现在看,双方都在赌对方先扛不住。
星巴克赌工会没有长期罢工的实力。咖啡师们没有工资收入,熬不了几天就得回来上班。公司财大气粗,顶几天损失完全没问题。
工会赌的是舆论压力和政治压力。100多名议员站台,媒体连篇累牍报道,消费者抵制情绪发酵。星巴克承受不了品牌受损的代价,最终会回到谈判桌。
谁的判断更准?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红杯日一到,要么门店正常营业,证明罢工雷声大雨点小;要么真有大批门店关门,那就是工会占了上风。
不管结果如何,这场对峙已经说明一个问题:美国零售业的劳资矛盾积累到了临界点。星巴克只是第一个爆发的火药桶,后面还有更多。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