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这回没绕弯子,直接把关税棍子抡到印度头上。理由好说——俄油。新德里这两年趁着欧洲绕道、价格倒挂,把打折的俄罗斯原油搬进来炼一遍,再把成品油卖出去,账本上好看得很。美国看不顺眼,干脆把一批对印关税档位往上拧,力度之大,在印度国内都弄得群情激愤了。数字在不同媒体口径里乱飞,哪个税目、加到几成,官方细节还在改口里打转,但有一点不含糊:印度企业会疼,出口链条会紧,尤其是仰赖美国市场的那几类货。
新德里先是闷着不吭声。莫迪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是手里能出的牌并不多。报复性加税?印度此前就试过对美杏仁、苹果这类农产品加码,效果有限;真要全面升级,怕的是对方回手更狠。打WTO官司?程序一走就是几年,仲裁结果出来时,企业早挪地方了。拿行政手段卡在印运营的美企?想法容易,代价更清楚——IT外包、仿制药、电子装配,这些吃美国审批、吃美国单子的行业,先顶不住。
偏这时候,卢拉给莫迪打了电话。巴西和印度,不约而同成了这波关税风里的典型。两人通话里谈了贸易、谈了多边、也谈了怎么把巴印双边货物额往上扒到两百亿美元,再把南共市和印度那份贸易安排做厚一点。话说得漂亮,实际落地没那么快。巴西对美是逆差,税上来冲击反倒没印度那么直;卢拉也难在国内搞投资、搞增长,真遇上关税火头,他能递过去的,更多是政治姿态,不是硬工具。
新德里的抱怨在路透街采里已经藏不住了:美国和越南、印尼、日本、欧盟接连敲定看上去更顺眼的安排,轮到印度,话风就变。外交朋友圈里,能帮得上场的,关键时候都先管自己。这话扎心,但也现实——多数伙伴跟美国交手时靠的是腾挪,不是对撞;你让他们替印度冲在最前面,对方一句你们的豁免还要不要谈,就能把队伍打散。
为什么美国感觉印度好拿捏?除了俄油,结构性因素更扎实。印度对美服务顺差大、制造业链条短,大宗出口离不开美国的市场准入和标准认证;制药要FDA点头,IT和外包要美国客户续约,电子要靠美国那部分高端零部件。掐这些,比掐商品税目来得直接。相反,真正能让美国皱眉头的对等工具,在印度这边不多见。你要真把波音订单、芯片设备审批、互联网平台牌照当筹码,国内企业受伤会更早发生。
有印度学者已经挑明了:美国对一些国家的操作会收着点,对中国之类会盘算反制成本,对印度就不怎么顾忌。他们得出的结论很直白——想少挨打,得找个能挡的伞。于是,媒体上冒出一种说法:中国不容易被欺负,中国也许能给印度一点保护。这话的逻辑不复杂:规模经济、产业纵深、反制工具、互相依赖,这些东西叠在一起,才是有效的议价筹码。
正因如此,关于莫迪九月初可能访华的消息开始在印媒上流传,尚未官宣,但耐人寻味。两边要谈的话题一点都不抽象:经贸通道、边境管控、产业链互补、金融结算。俄油这根刺扎着,美国又在关税上加码,印度需要一条能绕开的路。中印之间如果能把货走得更顺、钱结得更稳的细则抠出来,至少能替印度企业卸点力,哪怕只是让美国看看我还有其他路可以走。
印度这几年最擅长的,是在多边场子里左右逢源。四方安全对话上坐得稳,金砖扩员也没落下;买俄罗斯油不耽误和美国搞关键矿产合作,买法国战机也不妨碍向俄罗斯订导弹。棋下得漂亮,但碰上真刀真枪的关税战术,灵活往往会变成两头受气。你既想维持对俄的能源套利,又想保住对美的市场和技术,最终的压力,会一层层压到本国企业的利润表上。
把镜头拉近到企业层面,更直接的连锁反应是:出口定价要不要改、在美仓储要不要增、订单要不要外迁一部分到有协定的第三国贴牌走关。印度这两年扶持本地制造的补贴计划开得很猛,可是全链条还没打通,关键环节对外依赖度高,碰上关税弹雨,传导速度比官方公报快得多。你去问做手机、做家电、做仿制药的,谁不是把法务、合规、客户沟通开到深夜。
说到底,关税就是政治和经济两张桌子上同时摁下的按钮。政治上,你买俄油是战略自主,经济上,美国会用税单提醒你自主的成本。新德里当然可以再去争取更多朋友的合影、把协定谈得更厚、把配额抠得更细,也可以在国内调包干预,让受影响的行业拿到一点财政垫付。但眼前这把火,要么靠硬实力灭,要么靠备用通道分流,不会因为几句场面话自己熄。
这几天的舆论场,有点微妙。有人劝莫迪强硬,有人劝莫迪暂避锋芒,更多人盯着那条去中国谈一谈的路子。该怎么走,新德里心里有数:该接的电话要接,该见的人要见,该扛的关税要算明白该由谁扛。美国会继续用工具箱,印度要用的则是筹码——能让对手停一下手的筹码,而不是只够在国内交代的口号。谁能给筹码,谁能换来更大的回旋,接下来的几周,答案就会浮出水面。
更新时间:2025-08-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