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在确山县竹沟镇的一座农家小院里,一位戴着眼镜的军人正在油灯下研究地图。他就是刚刚被毛泽东亲自点将派到豫东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彭雪枫。谁能想到,两年后他一手带出来的部队中,竟会出现一个带领2000人投敌的叛徒?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陕北红军主力部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然而,由于蒋介石对中共力量仍心存戒备,八路军仅获三个师的番号,很多有战功的红军将领被迫降职使用。
此时,彭雪枫正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未立即进入八路军主力部队。1938年春,毛泽东亲自点将,派遣彭雪枫前往河南确山竹沟地区,负责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彭雪枫出身将门,在红军时期曾任师长,参加过长征,军事和政治能力兼备。他到达竹沟后,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宣传抗日主张,积极组织地方青年参军,很快便组建起一支超过2000人的抗日武装,被称为新四军游击支队。
1938年10月,彭雪枫受命东进,进军豫皖苏地区,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此后一年,他带领部队在永城、夏邑、萧县、宿县与亳县等地展开游击战,成功建立起多个抗日政权,进而促成豫皖苏边区特委的设立,彭雪枫出任书记。
与此同时,原先的游击支队也逐步壮大,人数增至5000余人,并整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由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这支部队在牵制日军和伪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正面战场上的国军减轻了巨大压力。
然而,正当抗日根据地稳步发展之际,国民党高层却开始对中共抗日武装壮大表示警惕。蒋介石密令汤恩伯部队对第六支队施加军事压力。
为了支援彭雪枫,党中央命令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增援。1940年6月底,黄克诚在安徽涡阳新兴集与彭雪枫会师,随后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
同年10月,陈毅与粟裕在黄桥战役中击败顽固派韩德勤部,歼敌一万五千余人,巩固了苏北根据地。蒋介石为报此仇,再次命汤恩伯加强对第四纵队的围攻。
就在战事胶着之际,第四纵队第六旅副旅长兼第十八团团长吴信容突然叛变。他率部两千余人脱离队伍,联络顽军准备投靠国民党。
吴信容,安徽萧县人,出生于1910年,家境优渥,父亲是当地著名地主。民国初期战乱频仍,他父亲组织联防团自保,吴信容年仅19岁便任团长。抗战爆发后,他组织民团抗敌,后编入湖西抗日义勇队,成为第二总队第二十大队长。
1939年,彭雪枫扩编部队时将其部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后升任第六旅副旅长、兼任第十八团团长。
减租减息运动在根据地开展后,吴家的地租收入大减。吴父多次写信抱怨,这让吴信容对八路军政策产生了抵触。更让他不满的是,当旅长谭友林去延安后,上级没有让他这个副旅长代理旅长职务,而是派来了老红军饶子健。
"凭什么?我手下的人马比谁都多!"吴信容把酒杯重重摔在桌上。他找到保安司令耿蕴斋和17团团长刘子仁,三人一拍即合。当汤恩伯大军压境时,他们决定趁乱投敌。
他私下联络时任保安司令耿蕴斋与第十七团团长刘子仁,三人密谋叛变。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吴信容等人以"转移"为名,裹挟2000余人离开驻地。有干部察觉异常,站出来劝阻:“吴旅长,这是要往哪里去?彭司令知道吗?”然而,回答他们的是一阵枪声。数十名忠于革命的干部倒在了血泊中。
叛变成功后,吴信容被汤恩伯任命为国民党苏鲁豫皖边区游击第一纵队第三支队司令。然而,这个叛徒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带领的部队在与新四军交战中屡吃败仗,士兵不断逃亡。国民党军官们对这个"投诚分子"也充满鄙视,经常克扣他们的军饷给养。
1942年深秋,吴信容突然暴毙。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他在喝完勤务兵送来的茶后,突然腹痛如绞,七窍流血而亡。事后调查发现,是军统特务在茶中下了剧毒。这个叛徒到死都不明白,在国民党眼中,他始终只是个可以利用的棋子。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吴信容叛变时带走的2000多人,后来大部分都找机会回到了革命队伍。而被他背叛的八路军第4纵队,在彭雪枫领导下越战越强,最终发展成为华中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在萧县档案馆里,至今保存着一份泛黄的布告,上面记载着当年对吴信容等人的处理决定。布告的右下角,盖着彭雪枫的印章。透过这方已经褪色的印迹,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看到理想信念与个人私欲的激烈交锋。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