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1


少年壮志

一 悲惨身世

1905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十)是个非常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日子。

说它平常,是因为有钱的人家,都还像往年那样,身着绫罗绸缎,阖家团圆,花天酒地的欢度春节;而穷苦的老百姓则为了填饱肚子,或早已下地忙活农事,或扶老携幼外出逃荒要饭去了。

说它不平常,是因为此时立春早过,还没有一丝儿春的气息。 太阳一连几日躲进那低垂的云层,凛冽的西北风撒着欢儿呼叫着,刮个不停。大地冻得叮当响,翻地的农民一镢头刨下去,只露出个白印子。

小溪和池塘的水面上结着一层厚厚的冰,孩子们在上面跑来跑去,嘻戏玩耍。除了这点生机外,整个天地昏昏噩噩,混混沌沌。

到了黄昏,天更低,云更暗,风更紧。劳作一天的穷苦人家,只能烧点野菜汤喝喝,就钻进破棉被或麦秸窝里睡觉了,他们期待着做个如意的好梦,以忘却白日的饥寒和疲劳。

入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气温在急剧下降着。尖利的西北风狠命地撕扯着光秃秃的树枝,发出瘆人的呼啸。

此时,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片死寂。家家户户在黑夜和严寒的包围中沉睡着,唯独村南头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还亮着昏黄的油灯。全家人在那幢低矮的罗汉房里出出进进,劈柴、烧水,忙忙碌碌,谁都没有一丝睡意。

忽然,一声清脆悦耳的婴儿啼哭声,划破了沉寂的夜空,冲出黑暗,穿透云层,直入太空……刚刚离开母体的婴儿,赤裸裸地来到这个冰凉的世界,不惧严寒的侵袭,一个劲儿地挥着小拳头哭叫着,似乎他不满意这个黑暗的世界,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 愤怒地控诉,勇敢地抗争;他要用自己的啼声,唤出一天曙色,唤来遍地霞光!

少顷,接生婆娘从里间抱出用破棉袄包裹的婴儿,喜笑颜开地对主人说:“恭喜,恭喜!马大哥,恭喜您添了个长孙子。这小家伙虽说瘦了点,看!方盘大脸,浓眉大眼,长得可俊着呢!”

马老汉仔细端详着自己可爱的小孙孙,眉眼都乐得开了花。他用手捋捋花白的胡须,呵呵笑道:“嗯,好,好哇!真是祖上有德,我马家有接续香火的人丁。我有孙子了!我有孙子了!哈哈……"

这个倍受欢迎的接续马家香火的婴儿不是别人,他就是后来扬名中外、威震敌胆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乳名顺清,字骥生。杨靖宇、张贯一、乃超、元海等都是他参加革命工作后的化名或笔名。

杨靖宇的曾祖父原是河南省泌阳县人,因生活所迫,带领全家逃荒要饭来到确山县。最先落脚在县城北方6公里处的新庄(现属确山县朱古洞乡),在那里搭个草庵住下,以烧窑为业。转眼几年过去了,家境仍然一贫如洗,光境过得十分凄苦。家里只有一条半新半旧的裤子,哥几个倒换着谁出门谁穿;至于吃的,更是上顿不接下顿,经常是糠菜、树皮拌着观音土吞咽。

因为家穷, 又是外来的逃荒户,不断遭到本地恶霸、地主的敲诈和欺侮。为了生存的好一些,全家又挪到驻马店老街烧窑。老两口盘算着,4 个儿子,两个大的跟着父亲烧窑,两个小的到集镇上去打小工,还可以学点其它谋生的手艺,过上3年5载,积攒点银两,也好为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成个家。

但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的豺狼都吃人。他们父子辛辛苦苦,累死累活地干上一年,到头来还不够那些市霸和地头蛇盘剥的呢!全家人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回到乡下去的好,集镇上不是穷人呆的地方。于是,全家人又挑着一筐破烂和锅碗瓢盆,来到确山县城东北4公里处的左庄(现属三里河乡),仍以烧窑为业。

由于杨靖宇的祖父马绥武兄弟多,大哥、 二哥专门在外烧窑,三哥马一武和他自己在家帮父亲烧窑,同时还在农忙时外出给地主种地打短工,有时帮人磨豆腐。就这样,全家人苦熬苦干了几年,生活逐渐有了好转,就在左庄买了3间房子,定居下来。又过了几年,家里慢慢有了点儿积蓄,老俩口四处托人给儿子说媳妇,老大、老二都因年纪偏大,终生未娶,马绥武和三哥先后娶妻成家。

有了妻室,弟兄们难免要分开锅灶,于是,马绥武和三哥把左庄的房子让给了两个哥哥居住,他们俩则带着妻子到曾经烧过窑、帮过工的李湾村(现属古城乡)买片新宅子,定居下来。搬到李湾后,马绥武除了烧窑之外,又租种地主几十亩地。

杨靖宇的祖母也是穷人家的女儿,吃苦耐劳,勤俭持家,里里外外一把好手,还为马家生育两个儿子,长子马锡龄,次子马延龄。他俩长大后,都和父辈一样能干,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地劳作着。经过两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勤勉节俭,到杨靖宇出生前夕,居然也购置了30多亩薄地,盖起了13 间房屋,其中7间草房,6间砖包后墙、3面土坯的草顶瓦接檐罗汉房。

后来,长辈们分家,杨靖宇的父亲马锡龄分到了3间罗汉房(堂屋)、3间草房(西屋)、17亩地。这时,马锡龄不再外出烧窑,全家人都以种地为生。由于李湾的地是出名的种一葫芦打两瓢的劣质地,蛤蟆撒泡尿就沾脚,太阳一出来就裂缝。所以,全家人虽然没明没夜地干,勉强能够维持生活,如果遇上旱涝年代,打下的粮食还不够留种的。

杨靖宇的降临,的确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了温馨和欢乐。爷爷奶奶视若掌上明珠,叔叔婶婶有空就抱,父亲母亲的疼爱自不必说。添口人多张嘴,高兴之余,不免又在亲人们的心头上增添一丝忧愁:小顺清呀小顺清,你生在俺们这个穷家里,今后可要吃苦了!俺们起五更、熬半夜,辛辛苦苦干一年,除去苛捐杂税,已所剩无几,眼下又正值春荒,母亲吃糠咽菜,奶水越来越少,可拿什么喂养你哟?

是的,此时此刻,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生活,谁都不曾想到:他们生养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儿子!哺育着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不仅属于马家,属于父亲母亲,而且属于我们古老文明的祖国,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他使苦难深重的家乡人民和关东的父老兄弟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他又使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有了他,在确山、信阳、开封、洛阳、沈阳、抚顺、哈尔滨,在茫茫林海雪原﹣这一处处革命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历史   确山县   全家人   确山   草房   孙子   父亲   罗汉   婴儿   平常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