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市早苗一番激情发言,却成功把中日关系送上冰点,导致机票取消的取消,计划改道的改道。
如今就连费尽心思,在中国市场“潜伏”几十年的日本品牌,都被挖了出来,可怜各大品牌这么多年的费心伪装,如今不知道要受到多大冲击。

可不扒不知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早已被这么多日本品牌悄悄“渗透”,那些年被当成国产品牌买的爱国心,终究是错过了。
盘点那些你不知道的日本品牌,看看你的真心被“割”走了多少?

在衣食住行当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吃这一项,毕竟在我们这个美食大国里,吃的市场占比是最为复杂,且也最为庞大的。
三得利乌龙茶堪称“被误认国货”的典型,凤凰网专门做过调查:70%的消费者把它当成国产品牌,选无糖茶时,更有84%的人第一时间就伸手拿它。
其实真怪不得大家认不出它,三得利早在44年前就偷偷“去日化”,铆足劲儿想把自己藏成地道国货。

三得利1979年就来了中国,不过最早是卖酒的;直到1981年,才端出了现在这款乌龙茶。
这瓶乌龙茶为了更接地气,包装上的日文全换中文,广告也有一股“国风”味。
从福建严选的茶叶,在中国各地取景拍摄的广告,包括出镜的明星和形象都是满满的中国风。

同样是深耕中国市场,养乐多的发展路线却是从外到内的策略。
1935年养乐多在日本诞生,这款以益生菌为主的饮料,1964年最先登陆的是台湾市场,1969年又进入了香港市场。
在台湾、香港历经近60年的中国化洗礼后,2002年养乐多才正式登陆中国广州。

养乐多早就换成全中文包装,几乎毫无压力地就融入了中国市场,尤其在讲究养生的广东,一句“活的益生菌”直击痛点,立马被市场欣然接受。
养乐多从广东杀到上海只用了一年,从上海铺到全国也才两年,2005 年就完成全国版图,增速之快堪称“开挂”。
因此,很多国人也只以为养乐多是香港过来的国产品牌。
这几年,此前一丁在内地方便面市场也混出了点名堂,不少人还把它当成地道香港牌子。
其实,前一丁是日清 1968 年孵出来的方便面牌子,只不过真正在华人圈子里爆红,靠的是香港茶餐厅带节奏。

说起来,此前一丁的走红跟公仔面的创始人周文轩有很大关系。
当年他在访问日本方便面厂时,本想带一些出前一丁回来给工人吃,没想到这种速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周文轩瞅准这个空当,干脆自己拉起永南食品厂,顺手成立自有品牌“公仔面”。
就在公仔面在茶餐厅称王的同时,就有餐厅为了做出差异化,将公仔面换成前一丁,没想到意外收获了很多好评。
于是在茶餐厅“转丁”成了许多人的常规操作,意思就是加钱把面换成出前一丁。
从此俩人并肩当上“港面双雄”,斗了十几年,直到1989年日清把永南食品厂整个打包收编,这场面霸之争才算鸣锣收兵。
在吃上不少人对以上品牌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而向来走高端路线的大金空调,其实也是日本品牌。
大金空调的母公司是日本的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公司早在1924年就成立了,但真正开始折腾空调,那是1951年的事儿了。

1995 年,大金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只不过当时大金的主营业务,是商场的中央空调。
2004 年起,大金才“调转枪口”主攻家用中央空调,先在一、二线城市站稳脚跟,再慢慢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大金空调出场就是高端定位,时值中国消费者开始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很快便在家用市场站住了脚跟,成为一众豪宅应用的首选品牌。

不得不佩服这些品牌的远见卓识,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深耕中国市场,凭借一系列巧妙的反向营销策略,几乎让它们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赚得盆满钵满。
而其中三得利最为“媚中”的品牌,在销售情况上多少有一点生不逢时在身上。
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三得利,在酒水的业务上,还是很受国人的欢迎,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还多次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酒水品牌。
可换到无糖茶赛道,三得利可就没那么顺了,当年饮料都卖两三块,它一罐乌龙茶敢要3~5块,价格先劝退一半人。
那会儿国内市场,更是以碳酸和甜饮为主,三得利一上来整“无糖”,步子太超前,市场直接给冷脸,销量也就一直半温不火。

直到2010年以后,随着国人对控糖、健康等问题的重视,无糖饮料才在水饮市场有了自己的份额。
2022 年,三得利乌龙茶卖了 73.8 亿元;2023 年销量直接翻了两倍。
而养乐多与三得利发展也是两个极端,相比来说养乐多是从热销走到了慢售的赛道。
靠着“独特口感+调理肠道”这张王牌,养乐多最风光的时候一天能卖近700万瓶,一年下来销售额逼近60亿元。

可随着2020年以后市场对控糖意愿增强,养乐多的甜也成了它不被选择的原因,近年来销量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相比之下,此前一丁作为进入国内方便面市场的后来者,在方便面圈子里声量小得多,也就1%—3%。
2024年与日清食品共同拿到了约20亿元销售额。
在一众“伪国货”的梯队中,销售占比最多的就是大金空调。
截至2024年,大金已经拿下两成市场,销售额早就破百亿。
在一众品牌销量相继下滑的今天,大金空调仍旧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


这边,一些“伪国产”品牌在中国市场悄然潜伏,其做法与日本品牌的反向营销策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此同时,不少国产品牌也开始“剑走偏锋”,利用部分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偏好,刻意将自身包装成“伪洋货”。
在包装上增加一些日文字,在名字上增加一些日文组合,就可以让相应品类,看起来更像进口产品,从而起到高溢价的作用。
元气森林那款“北海道酸奶”发酵乳,标价6块左右,利润直接高出普通酸奶一倍不止。

国产的“妙呱呱奇福饼干”,因为照着日本野村小圆饼的包装包装自家饼干,在京东直接销量飙涨158.8%。
奈雪的茶、元气森林等产品,在最早上市时,也都借鉴了这样“日化”的思路。
两大品牌在历经多次风波后,也把名字改回了全中文品名。
在一众“日化”国货最为成功的,当属名创优品。

名创优品初入市场时,从品牌命名到门店设计,都明显带有无印良品的日系风格影子。
如今的名创优品不仅成功走出国门,更是一脚迈进了全球顶奢商圈,在东京、巴黎、纽约等地布局。
现全球共拥有超6000家门店,年营收更是早早突破百亿。
2020年上市至今,已拥有超500亿元市值,堪称小商品界天花板。
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伪洋货”、还是“伪国产”,这种为品牌借势的营销手段,都为产品带来较大的增长便利。
但对于中国品牌来说,与过去不同的是,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地位的持续走高,中国制造已经变成了更具权威、高品质和可信赖的全新属性。
而今更多品牌,则是以中国制造的标签为荣,过去那种靠“洋”血统的营销方式,早已逐渐减少。
对于消费者来说,什么血统只是大家参考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过硬,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切身需求。
让消费者可以用得安心、放心、满意,才是每个产品最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END-
参考资料:
1.快刀财经:《冒充国货上位,一年狂赚1046亿:这个日本饮料品牌,竟成了“中国茶”代表?》
2.首席商业评论:《网红伪日系产品的“骗局”》
3.正商参略:《最像国货的日本饮料,在中国市场潜伏40年》
作者:没头脑
编辑:歌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