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崩盘,很多人都想往口袋里揣黄金,保证自己的钱不受通缩伤害。
但当时坐镇白宫的罗斯福总统一声令下,直接动用行政令强制大家把金条交到政府手里,然后宣布私自囤积黄金将面临重罚,连带禁止老百姓以外的黄金买卖都要跑到财政部去登记。
这样一来,不少本想把黄金当“救命符”的美国人,瞬间成了违法者,连带着也收紧了当时整个货币体制的金本位联系,试图借此重启陷入泥潭的经济。
为什么罗斯福要这么干呢?
大萧条刚爆发的时候,美国股市接连重挫,银行挤兑一波接一波,大家对纸币信心瞬间崩塌,于是纷纷拿着手头的现金跑去买黄金,以为手里攥着的那块金子就能给自己兜里撑把伞,可这场风暴里政府可不让你这么干。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签发了6102号总统令,禁止美国公民在境内外拥有、持有或者交易黄金。
凡是持有超过一定数量的金条、金币、金凭证,都必须在指定期限内以每盎司20.67美元的价格卖给财政部,否则就算触犯法律,要被罚款还可能坐牢。
与此同时,紧随其后的《紧急银行法》也赋予总统和财政部更广泛的权力,可以随时下令收缴黄金,甚至严禁黄金出口,彻底切断美元与黄金的直接兑换,让美元不再因为换黄金而出境。
这个做法一出手,就像往金融市场里泼了一盆冷水,不仅后续有1934年通过的《黄金储备法案》把美联储持有的所有黄金转移到财政部名下,还赶紧修补了之前金本位对货币政策的种种束缚,为后续更大规模的货币发行腾出了空间。
大家都知道,金本位制度下,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必须跟黄金储备挂钩,这在平常经济繁荣期里看似稳健,可一旦到了大萧条这种极端时候,就成了枷锁。
美国原先严格遵照“真实票据理论”,想多印钱、想放水救市,都得拿出真金白银做担保。
可大萧条一来,商业票据锐减,银行断贷,黄金储备没法再支撑起亟需流动性的市场,这就意味着无论金融当局怎么想保银行、保企业,都无能为力。
更何况当时全世界都在实行金本位,各国都盯着同一桶“金水”,谁都没法单方面大放水,怕引发通货膨胀或汇率崩盘。
于是,当美国走到山穷水尽的转折点,罗斯福政府干脆宣布暂停黄金兑换,把金本位的金链子直接折断。
一边强制收购金条,一边松绑货币发行权,让财政部手里握住足够黄金储备,再利用所谓稳定基金来管理汇率,换来更灵活的货币政策。
看上去这一招非常的狠,可在当时不得不这么干。
经济学家伯南克后来回顾大萧条时坦言,金本位制度把政策绑了手脚,货币基数一收紧,整个经济就像断了气一样无法复苏。
罗斯福上台后,果断干掉了旧金本位,逼老百姓交黄金、强行囤储到国库,就是为了给接下来的新政腾出空间,才能搞一系列公共工程、金融监管和社会保障的方案来扩内需、稳就业。
如果不这一步,财政想要大规模印钞可就是纸上谈兵,市场信心早就看破不说,又没人敢把手头的支票或现金往家里放,没有流动性,整个社会更寸步难行。
实事求是讲,罗斯福政策的核心目的是破除旧有束缚,让货币政策能发挥作用。
要是当年像金雕玩家死死抱着金条不松手,政府就没弹药救市,接下来公共投资无法启动,社会信贷无法恢复,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劳苦大众和整个经济。
20世纪三十年代国际货币体系陷入瘫痪,不少国家包括英国后来也纷纷放弃了金本位,转而探索更灵活的汇率和货币政策安排。
按照今天的说法,这就是前置危机管理,先摔破旧制,才有机会搭新架。
要是彼时美国抱着传统金本位不撒手,后面哈耶克的自由市场思想也好,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也罢,都无从施展拳脚,而全球经济恐怕更难逃被通缩和失业毯子裹着的噩梦。
美国在脱离金本位后,政府可以更灵活地调整货币政策,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企业更容易贷到款,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股市也慢慢稳定下来。
在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里,美国经济每年以 9% 的速度增长,慢慢从大萧条的泥潭中爬了出来。
现在回看大萧条的美国,国家政策越到关键时刻,就越要有底气拿出“看不惯就砸烂再重建”的魄力,这才是让制度适应时代变迁的活路。
无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还是后世面对新一轮全球性冲击的各国政府,核心考量始终是如何维持金融流动性和经济运行安全。
只有让市场有序运行,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联动发力,才能形成对冲风险的“真金白银”,而不仅仅是在家里用保险箱锁着的那几块金条。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