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甩出王炸!15 元吃喝爆火,卷哭蜜雪喜茶?

海底捞杀疯了!当火锅界还在卷毛肚新鲜度、服务贴心度时,这个火锅巨头突然甩出王炸——在上海开了家甜品站,30多种吃喝,从咖啡奶茶到雪花冰贝果,90%以上只要15块!要知道,这可是人均消费轻松破百的海底捞啊!现在它蹲在商场过道里卖10块钱的柠檬茶,是自降身段还是在下一盘大棋?别急着骂“不务正业”,这波操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狠:它不仅要抢喜茶奈雪的生意,还要把火锅店变成你家楼下的“社区食堂”,用15块的甜品当鱼饵,钓出一个千亿级的消费生态。


一、15元的甜品,藏着海底捞的“阳谋”

当海底捞服务员端着免费美甲盘问你“要不要做指甲”时,你以为这是服务好?错了,这是在给你“时间陷阱”——让你心甘情愿多坐半小时,多吃两盘肥牛。现在,这个逻辑被玩到了甜品站:把15元的柠檬茶摆在商场过道,不是为了跟蜜雪冰城打价格战,而是要把火锅店变成“流量入口”。

你想想,以前逛商场想喝杯奶茶,得专门绕到负一楼找茶饮店;现在路过海底捞门口,顺手就能买杯12块的生椰拿铁,顺便闻到火锅香——这哪是卖甜品?这是用奶茶当“传单”,用贝果当“优惠券”,把路过的人往火锅店引流啊!数据显示,商场餐饮区的“路过转化率”平均只有3%,但如果门口有个甜品站,这个数字能飙升到15%。海底捞这招叫“场景嵌套”:用低价高频的甜品吸引客流,再用火锅的高客单价赚钱,就像超市把牛奶摆在最里面,逼你多逛十分钟。

更狠的是定价策略。15元是什么概念?一杯蜜雪冰城的柠檬水4块,喜茶的果茶25块,海底捞卡在中间,既不是“廉价地摊货”,又比同类品牌便宜30%。这种“高性价比锚定”专门打中产痛点:花15块买杯海底捞的奶茶,比买25块的喜茶“值”,比4块的蜜雪“有面子”。就像当年小米用1999元的手机颠覆行业,海底捞在用15元的甜品重构“轻奢平价”的认知——你以为占了便宜,其实已经掉进它的“消费圈套”:今天买杯奶茶,明天可能就会想“既然来了,不如吃顿火锅”;这礼拜买个贝果当早餐,下礼拜可能就会订它家的火锅外卖。

二、从“火锅单口相声”到“餐饮生态脱口秀”

十年前的海底捞,是个“火锅单口相声演员”,靠“生日歌社死现场”“深夜给你煮粥”这些独家段子火遍全国。但现在,它想当“餐饮生态脱口秀演员”——不仅自己说段子,还要拉着牛肉工坊、羊肉工坊、甜品站一起说群口。

这背后是餐饮业的“流量焦虑”。2024年,全国火锅店数量突破50万家,竞争有多惨烈?你在成都春熙路开家火锅店,隔壁三天就能冒出来三家“同款装修、同款锅底”的店。单一火锅品类的天花板太明显了:一个顾客一年最多吃10次火锅,但喝奶茶可能30次,买早餐可能100次。海底捞的“火锅+”模式,本质是把“一年10次”的低频消费,变成“一年100次”的高频互动。

甜品站就是最新的“互动道具”。它把火锅店从“目的性消费场所”变成“生活服务站”:早上卖贝果咖啡,中午卖轻食沙拉,下午卖奶茶雪花冰,晚上卖火锅,凌晨卖宵夜小食。这种“全时段覆盖”有多牛?传统火锅店每天营业时间8小时,海底捞通过甜品站能延长到16小时,坪效直接翻倍。就像便利店靠关东煮把客流从白天拉到凌晨,海底捞用甜品把火锅店变成“24小时餐饮便利店”。

更妙的是“模块化组合”。你以为甜品站只是摆个柜台?错了,它是个“可拆卸零件”。如果这家店开在写字楼,就多卖咖啡贝果;如果开在学校附近,就多上柠檬茶和冰淇淋;如果发现年轻人爱打卡,就推限定款雪花冰。这种“因地制宜”的打法,比传统餐饮品牌灵活10倍。就像乐高积木,基础款是火锅,但可以搭出无数种造型——今天是“火锅+甜品”,明天可能是“火锅+日料”,后天甚至是“火锅+菜市场”(别笑,它真的在试点卖新鲜毛肚)。

三、餐饮业的“军备竞赛”:从“卖产品”到“卖场景”

海底捞开甜品站,不是孤例,是餐饮业“场景军备竞赛”的缩影。现在的餐饮老板都在琢磨:顾客来店里,到底是为了吃,还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是为了“假装在度假”?

答案是“全都要”。以前餐饮竞争是“产品战”:你的毛肚比我新鲜,我的锅底比你香。现在是“场景战”:你的店能不能让顾客待3小时,而不是30分钟?能不能让他不仅吃饭,还能买东西、打卡、社交?

比如西贝开“贾国龙功夫菜”,把餐厅变成“半成品超市”;喜茶开“喜茶GO”,把奶茶店变成“快闪店集合体”;就连瑞幸都在门店卖坚果零食。大家都在抢“第三空间”——不是家里,不是办公室,而是能让你花钱、花时间的“中间地带”。海底捞的甜品站,就是把火锅店变成“社区生活第三空间”:老人来买早餐,年轻人来喝下午茶,情侣来吃火锅,带娃的来买冰淇淋——一个店服务全年龄段,从早上8点忙到凌晨2点,这才是“降维打击”。

但这场竞赛的风险也很大。前几年火过的“火锅+K歌”“火锅+美甲”,大多成了昙花一现。为什么海底捞敢这么玩?因为它有“流量护城河”:全国1300多家门店,每天 millions 的客流,相当于自带“天然流量池”。别家开甜品站要花几百万打广告,海底捞往门口一摆,自然有人来买——这就像周杰伦开奶茶店,哪怕味道一般,粉丝也会排队。

四、15元甜品背后的“消费平权”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餐饮越来越“不务正业”:米其林餐厅开始卖汉堡,奢侈品店开始卖平价香水,海底捞卖15元甜品。这不是“堕落”,是“消费平权”——以前只有富人能享受的品牌和服务,现在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

十年前,吃海底捞是“轻奢体验”,人均150元,得攒半个月工资。现在,15元就能买到它的奶茶,20元买到贝果,50元买到两人份下午茶。这种“向下兼容”不是自降身价,而是抓住了新消费趋势:年轻人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要品牌认同感,又要性价比。就像优衣库和爱马仕联名,用平价价格卖“轻奢设计”,海底捞用15元甜品卖“海底捞品质”——你喝的不是奶茶,是“我也能消费得起海底捞”的心理满足。

更重要的是,这波操作能打破“火锅=重口味=偶尔吃”的刻板印象。当海底捞的甜品、咖啡、轻食渗透到你的早餐、下午茶、宵夜,它就不再是“偶尔吃一次的火锅”,而是“天天见的老朋友”。就像耐克从卖运动鞋变成卖生活方式,海底捞想从卖火锅变成卖“海底捞式生活”——穿海底捞的围裙,喝海底捞的奶茶,吃海底捞的火锅,甚至用海底捞的底料做菜。这种“品牌生活化”一旦成功,市值翻三倍都不是梦。

五、警惕!“生态化”可能变成“消化不良”

当然,海底捞的“火锅+生态”也不是没有风险。最明显的是“精力分散”:以前专注做火锅,服务和口味都能打;现在又搞牛肉工坊,又搞甜品站,会不会顾此失彼?就像当年乐视搞“生态化反”,结果资金链断裂,海底捞会不会重蹈覆辙?

还有“品牌稀释”的问题。当你在海底捞既能吃火锅,又能买奶茶,还能做美甲,会不会觉得“不专业”?就像小米什么都做,从手机到插排,但大家想起它还是“性价比”,而不是“高端”。海底捞如果不控制好边界,可能会从“火锅专家”变成“啥都卖的杂货铺”。

更现实的是“盈利难题”。15元的甜品能赚多少钱?一杯奶茶的成本包括原料、人工、租金,就算毛利率50%,一杯也就赚7块。想靠甜品站赚钱,除非每天卖1000杯,但商场过道的小店能有这么大客流吗?大概率是“赔本赚吆喝”,靠火锅店的利润补贴甜品站。这种“流量换增长”的模式,能持续多久?

结语:海底捞的“甜品革命”,是自救还是颠覆?

当海底捞把15元的柠檬茶递给你的时候,它递的不是饮料,是餐饮业的“未来战书”:要么进化成“生态型餐饮巨头”,要么被年轻人抛弃。

现在的消费者太“花心”了:昨天爱露营风,今天爱国潮风,明天可能爱赛博朋克风。单一品类的餐饮品牌,就像只会唱一首歌的歌手,早晚会被听腻。海底捞的“火锅+”模式,本质是“用生态对抗不确定性”——不管你喜欢什么,我都有一款产品能满足你;不管你什么时候想吃,我都有一个场景能留住你。

但这场革命能不能成功,关键看“度”:是在火锅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还是变成“四不像”?是用甜品站给火锅引流,还是被甜品站拖垮利润?

或许,未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早上在海底捞买杯咖啡,中午点份轻食沙拉,晚上约朋友吃火锅,深夜加班点个甜品外卖。如果真的实现了,那海底捞就不是“火锅店”了,而是“餐饮界的微信”——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最后提醒一句:下次路过海底捞甜品站,别只盯着15元的奶茶,想想它背后的野心——这杯奶茶,可能是未来十年餐饮业最狠的“阳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美食   海底   甜品   火锅   奶茶   火锅店   餐饮   餐饮业   柠檬茶   生态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