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不是原罪,问题不在“预制”,而在技术、标准与透明


文/杜辉


预制菜(食品)的话题最近又热闹了。说又,是因为这个话题其实已经被讨论了好几年了。因为某事件,一时间对预制菜全是指责与鞭挞,好似预制菜和有毒食品就画了等号。但预制菜早已有之,在这个事件之前,大家吃了那么多年的各种预制食品也没见得就如何如何怎样怎样了。目前所谓的预制菜确实有各种问题,但各种问题的所在则不是在预制菜上。

首先,预制菜并不是问题,问题是用什么原料、用什么技术,加工、制作、储存预制菜。选好的原材料,用科学的方法加工、制作、储存的预制菜并没有问题,而且也是市场的刚需,是很多人离不开的方便食品。但如果是用黑科技制作,不管是预制还是先做那肯定都是不行的

有人觉得预制菜不健康,是因为觉得食物能储存那么久必然是放了各种防腐剂、添加剂,但不是所有的预制菜都是用防腐剂和添加剂来延长保质期的。就如同国人对罐头食品一直存有偏见一样,觉得罐头是因为含有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才可以保存时间长。其实,正经品牌的正经罐头,绝大部分用的是巴氏灭菌、高温灭菌、真空包装等技术,科学、安全的来延长保质期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罐头食品的消费远比我们要高得多。他们收入高,假期空闲时间多,食品安全管理也相当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罐头食品真有毒、不健康,有各种添加剂、防腐剂,那他们会作为日常食品大量消费嘛?所以凡事要相信科学,偏见来源于愚昧,也害得是自己。

其次,是预制菜的界定和工艺标准问题。比如罐头食品是不是预制菜?方便面、粉,自热火锅算不算预制菜?速冻饺子、包子、馒头、春卷、馄饨、汤圆等等算不算预制菜?速冻半成的炸鸡块、肉串、牛排、鸡排、猪排、鱼排算不算预制菜?我们吃了几百上千年的挂面、泡菜,需要泡发的各种干菜算不算预制菜。以上这些都可以算为广义的预制菜(食品)。现在大家所关注的,还是集中在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佛跳墙等这些日常在餐厅、饭馆食用的狭义预制菜品上。

如果说现在大家所指责的正经的狭义预制菜(黑科技制作的不能算正经的预制菜)不健康、不好,那我们吃了那么多年的各种方便食品、预制食品就健康了?如果不健康,那我们为什么吃了这么久也没想要戒掉?如果健康,那规范生产的预制菜又有什么问题?这个逻辑说的通吧?

最次,餐厅销售预制菜,应明确标注,顾客是有知情权的。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明示菜品属性,让顾客自己选择。

大家在外就餐的目的不同,对菜品的要求也就各有不同。如吃工作餐、简餐的,就是图省事,要的是快捷、实惠。那如果售卖的是预制菜,上餐快、价格实惠,自然很多人是乐意消费的。如商务等应酬洽谈,边吃边喝边谈好商量。这种就餐就需要环境、服务和菜的硬度(高端大气上档次)。那餐厅弄个预制菜这不是打主人脸,砸主人生意嘛?这类就餐贵点不是啥问题,重要的是品质和手艺。如家人、朋友、同学的聚餐,需要的是菜品可口,较好性价比。这个时候有的人想吃的精致点,有的人吃啥都无所谓。那餐厅标明预制菜和非预制菜的不同价位,让顾客自己选择呗。有的人就是喜好品尝不同美食,这时候就需要菜品有特色、口味好、手艺好,预制菜肯定是不行的。

大家去餐厅吃饭,菜品价格除了包含水电气暖、服务成本外,还包含了食材成本,厨师的工夫和手艺。如果餐厅售卖预制菜,相应的人工、制作成本就会下降,那自然应该在价格上有所体现。反之,如果顾客想吃的精致些,想吃好厨师的好手艺,也应该为厨师的手艺和工夫支付对应的费用的。所以,售卖的菜品有没有预制菜不是重点,重点是预制菜与现场制作菜品应该有价格的差异。而预制菜也要符合相关的食品标准、卫生安全。

我是既馋又懒的人,家中常备各种方便、预制食品。如方便面、挂面、速冻食品、罐头、香肠什么的。忙的时候、累的时候、没空的时候,有特殊情况需要储备应急的时候,这些预制方便食品是相当方便,口味也不错。除了那些广义的预制食品,也如买过狭义的预制菜,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价格不贵,口味尚可,很方便的。

这些预制方便食品确实从营养的全面,还有油纳糖角度看不是那么健康,但问题是谁也不是天天吃、顿顿吃呀。方便食品、预制食品是用来应急和调剂的,不是天天的标准餐。您要非天天吃,那不是自虐作死吗?

很多食品都不那么健康,但美味可口,偶尔吃点对身体是没影响的。各种腌制的酱菜、腐乳、肉食,熏腊的食物是不是很多人的日常菜品?是不是很多人的不能忘的家的、家乡的味道?谁也没建议和倡导天天吃这些食物、菜品吧?说到这些食物,是不是有人犯馋了,想出去买点、吃点?人活一世什么都不敢吃,这日子有意思嘛?抛开数量、频率说健康是没有意义的,凡事适度就好。抽烟、喝酒百害无一利,大家怎么戒不掉、不拒绝?那一个预制菜就有这么可怕嘛?

很多人天天叫外卖、在外面吃饭就健康了?你知道对方用的什么原材料嘛?你知道对方的制作环境如何?你知道制作者的健康卫生情况嘛?都是碰运气的。吃正规预制菜(用好原材料科学加工制作)的健康风险相较吃外卖、吃野摊可要低得多。

很多人对这些问题其实根本就没想过,看到热闹就人云亦云。在外面吃饭催菜是经常遇到的场景,那有人想过催的是否符合逻辑?比如吃面,从面下锅到煮熟是需要三五分钟的吧。饭馆餐厅也不是就你一个人用餐,还有其他人用餐点菜,制作煮面需要时间,煮面也有个先来后到的,那在就餐高峰时段,怎么可能你刚点完就上桌呢?如果上餐太快,那不就是预制的嘛?但你时间紧、着急吃,不预制怎么可能?午餐大家集中在一两个小时内用餐,想吃到即实惠又快捷的简餐,那选择吃预制菜肯定是解决问题的选项之一。

预制菜的需求是刚需,市场需求非常大。发达国家市场一样有预制菜、预制食品。那里都有忙人、懒人,要不没时间,要不图省事,还有不会做饭但嘴馋的,这些都是预制菜的刚需所在,有需求就有供应。预制菜不可怕、不是毒药,但肯定需要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要用合格的食材,用科学安全的技术加工、储存。餐厅售卖预制菜也不是不行,但需要明文标识,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消费与否。市场会自发的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而不是盲目定义、一概而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美食   原罪   透明   标准   技术   食品   餐厅   健康   手艺   罐头食品   防腐剂   添加剂   正经   时间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