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文物看河南——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的盛世华章

有道是:“隋唐东都,盛世洛阳。运河帆楫充流,丝路驼队络绎,万国衣冠、八方咸集。将军府邸,列陈如云仆侍,武曌金简,揭秘女皇心迹。当惊神工开物、火土历炼、三彩绚丽,自有文人矜持、武士威猛、仕女丰腴。千岁之莲绽香,诸佛凝睇。先贤古圣、熠熠群星,光耀中原大地。”

洛阳是隋唐帝国的东都,洛阳城北临黄河,南峙伊阙,东扼虎牢,西控函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另一中心。今天的巩义、偃师、孟州、孟津、新安、宜阳、伊川、汝州、登封等地,当时属拱卫东都的京畿(读作jī)地区。《隋书·炀帝纪上》中载曰:“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貢賦等。”

隋唐时的洛阳,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历史上达到鼎盛,成了一个国际都会。

东都洛阳城创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至武则天时达到完备。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将城与该地的山川地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洛阳城中轴线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伊阙)、天街(定鼎门大街)、天津桥、天枢、应天门、明堂(通天宫)、天堂,南北纵贯,是中国古代最壮观的都城中轴线。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都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

隋朝时,隋炀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凿了大运河,形成了贯通中国南北和中东部的水运大动脉。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最为繁盛,成为与中亚、印度等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

洛阳既是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又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还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得四方辐辏,中外交汇,商贸经济十分繁荣。

在中亚,以泽拉夫尚河为中心,分布着以康、安、火寻、曹、戊地、米、何、史、石等九姓为主的粟特古国(或民族),中国史籍称为"昭武九姓"。北朝以后,有大量粟特人来华,并在中国各地定居,在洛阳、长安等城市形成粟特移民聚落。粟特人善于经商,是陆上丝绸之路不同文化沟通的中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原地区的开放与包容对周边民族及国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许多西域和外国人在洛阳等地定居,逐渐在道德观念、婚姻、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产生文化认同。而外来文化的交融,也深深影响着中原民众的社会生活,引导着时代的风尚。唐朝官员、诗人鲍防曾作《杂感》一诗:“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运河和漕运的畅通,以及运河沿线兴建的数十个大型粮仓,便于江南粮食及财物由洛阳向长安转运,加强了隋唐王朝对全国政治、军事的控制,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巩固了洛阳的核心地位,对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朝正式确立两京制,确立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都。洛阳和长安一样,成为朝廷的政治中心,兼具行政、经济、军事及文化功能。

684年,武则天改洛阳为“神都”,一度成为实际首都。‌‌作为中原交通枢纽的洛阳,成为粮食供应和商业重镇,对平衡东西部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隋唐时期开通了两京故道,形成从洛阳出发,经原黄河漕运水道、崤函故道、秦汉驰道、秦楚孔道、隋唐驿路等至长安的一个完整交通体系,是往返于长安和洛阳的交通要道。

唐代两京驿路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设"进士"、"明经"科,试策取士,从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唐承隋制,实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考试,并逐渐制度化。载初元年(690年)二月,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城宫城内的洛城殿策问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开我国科举制度殿试之先河。《通典.选举三》中对此记载说:“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又在洛阳城首设武举考试。

隋唐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宗教政策,道佛两教空前繁荣。唐代尊老子为"圣祖",促使道教不断发展,出现上清派、茅山宗、楼观道等诸多流派。同时,佛寺林立,高僧辈出,译经大兴,多个宗派并立,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原是当时道佛传播的主要区域,现存大量的道教及佛教遗迹、遗物,传递着大唐的盛世流韵。

崇唐观位于登封市嵩山太室山南麓逍遥谷,原名"隆唐观"。唐调露元年(679年),高宗与武则天到嵩山访名道士潘师正,赐建此观。观中供奉着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元始天尊像。元始天尊坐于束腰莲花须弥座上,束腰处雕刻伎乐,正面伎乐之上刻有"大唐隆唐观敬造原始天尊像并左右二真人,长寿二年十月十五日毕功谨记。"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现存登封市嵩阳书院。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首五层雕石组成,通高902、宽204、厚105厘米。碑文由裴迥篆额,李林甫撰文,徐浩书八分隶,内容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书法刚柔适度,笔力遒劲,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

隋唐之际,佛教分宗立派,为问惑释疑,玄奘(今河南偃师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秋八月毅然西行,赴天竺诸国(今印度)巡礼求法。他历时19年,跋涉5万余里,终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携657部梵文佛典回到了长安。玄奘西行取经,不仅弘扬了佛教文化,还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饮茶文化从东晋到南北朝时已有积淀,至唐代产茶区域扩大、茶叶加工技术改进,茶道大行。陆羽的《茶经》成为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唐人以煎茶为主,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饮茶流程繁复。

茶饮风行

隋唐时期,陶瓷生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河南成为此时一个重要的陶瓷中心,白瓷工艺臻于完美,釉色透亮、洁白如玉,曾为贡品,主要窑口有巩义窑、相州窑、鹤壁窑等。鲁山段店窑创烧的花釉瓷,巩义黄冶窑烧制的釉色丰富的唐三彩、绞胎器及最早的青花瓷,充分展现了唐代陶瓷工艺的推陈出新。

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既遥承汉魏传统,又接受南北朝各族和外国宗教艺术风格,创造出具有独特气象的新风格。唐代书法名家辈出、书风多元、神韵独特,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唐代墓志碑刻数量众多、雕刻精妙、书体多样,充分体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造诣。

唐代绘画在题材、形式、风格技巧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画家,创作出题材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等。墓室壁画及石刻线画作为主要的绘画形式,能够真实地反映唐代的绘画面貌。

花鸟画是唐代绘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安阳市唐墓壁画中的花鸟画,笔法细腻准确,线条圆润流畅,设色轻柔含蓄,层次清楚、画面清新,有唐代著名画家边鸾的花鸟画风格,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水平。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富足,文化生活异彩纷呈。唐人创造的众多艺术品,丰润饱满、富丽荣华,体现出唐人的审美旨趣,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悦近抚远、融汇八方的盛世气象。

唐代是制镜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形成了一种自由、豪放的独特风格。造型上出现菱花、葵花等各种花式镜;工艺上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贴金银等特种镜;装饰上出现了海兽、葡萄、鸾凤、云龙、宝相花、骑马狩猎、打马球等纹样。

铜镜繁华

唐代社会自由开放,女性可以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参政经商,而且在射箭、拔河、打马球等娱乐活动中都十分活跃。河南发现的唐代女俑,或长裙摇曳,或发髻高耸,或姿容清秀,或丰腴圆润,或女扮男装,或骑马踏歌,姿态各异,造型多样,正如李白清平调其一所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中原地区陷入混战之中,多个分裂割据政权并存。自天祐四年(907年)朱温迫使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开始,此后53年间五个王朝相继定都中原,统治北方黄河流域,更换了5姓13君,称为五代时期。后唐立都洛阳,其余四个朝代的国都均在开封。

唐至五代,是中原移民南迁入闽的重要时期,前后形成过两次高潮,均以光州固始籍(今信阳固始县)的移民为主,分别为唐高宗时期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入漳州平乱,以及唐末五代时期光州王审知兄弟率众入闽,规模巨大,影响深远。中原移民将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入闽地,使该地区与中原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促进其发展和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历史   华章   隋唐   河南   盛世   公元   文物   地下   时期   洛阳   唐代   中原   长安   文化   元年   花鸟画   科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