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处暑,“处暑有三怕,遇上可不好”,怕的是什么?今年有吗?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大致在每年公历的8月22日前后。

字面意思是“炎热终止”,但气温是否真的降下来了?

还不一定。尤其在南方,热浪往往还在回马枪,湿热交织的天气,在节气转换之际,反而更容易让人身体吃不消。

老话说“处暑有三怕”:怕湿、怕燥、怕凉。

这不是民间迷信,也不是泛泛之谈。它背后有气象变化的规律,有生理节律的关联,更有公共卫生层面的警示。

今年的处暑,这“三怕”都来了,甚至比往年更“凶”。气候异常、病毒活跃,再叠加情绪波动,身体一旦没处理好,出问题的速度可能比你想象得快。

湿热未退,脾胃先“撑不住”

处暑时节,南方部分地区仍旧湿热交加。白天三十多度的高温,傍晚暴雨突袭,空气湿度高得像是能拧出水。这种湿邪最先侵袭的,是人的脾胃。

今年8月,广州某三甲医院消化科门诊量比去年同期增了近20%。主诉最多的不是急性肠胃炎,而是“吃不下、腹胀、拉肚子”这些看似小毛病。

追根到底,湿邪在作祟。湿气困住了身体的阳气,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哪怕只是吃了点凉的,身体也立刻“交代”了。

不少人图凉快,冰啤酒、冰西瓜、冰饮料照单全收。冰西瓜是经典“雷区”。西瓜属寒,加上冰镇,吃下去的那一刻确实爽,但对肠胃来说是一次冷暴击。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脾胃本就娇气,湿寒一入体,腹泻、胃痉挛、甚至诱发心律异常的都不在少数。

秋燥暗起,呼吸道问题悄悄多了

处暑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空气开始由湿转燥。这个变化并不显眼,但对呼吸系统非常“刺激”。尤其在北方,秋燥来得比想象中早。

医院耳鼻喉科和呼吸科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北京某医院8月下旬的门诊数据显示,咽干、咳嗽、声音嘶哑的患者显著增多,很多人以为是“感冒前兆”,但检查下来,却是秋燥伤肺的典型表现。

秋燥不是简单的“干”,而是带着热性的“干”。很多人一觉醒来嗓子发干,咳得胸口疼,喝水都不缓解。咽痛、咳嗽、甚至鼻出血,都是秋燥的信号。如果此时还吃辛辣油炸、喝酒抽烟,那就是往火上浇油。

今年特别的是,空气污染叠加高温残留,PM2.5指数居高不下,肺部本来就脆弱的人群风险更高。慢阻肺、哮喘、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在这个节气最容易复发。家里有老人小孩的,这段时间必须特别注意空气质量,尽量避免早晚外出。

忽冷忽热,寒凉反扑带来心血管风险

“秋老虎”还没走,冷空气突然来袭,昼夜温差动辄10℃以上。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今年8月的一项急诊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脑梗、心绞痛等急症的发生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不少患者发病前几天都有明显的受寒史,尤其是凌晨温度骤降时,身体还处在松弛状态,血压波动、心率不稳,很容易诱发意外。

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中老年人,在这个节气尤其要警惕。夜里贪凉睡觉不开盖被,洗冷水澡,空调温度调得太低,都是潜在的“杀手”。而且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天气热就不用吃降压药了,结果血压飙到180,送到医院时已经脑出血。

心血管系统对气温变化极其敏感,尤其是气温突然下降时,血管收缩加剧,心脏负担加大。如果再加上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风险指数直线上升。

情绪波动,心理也会“中招”

很多人忽视了处暑时节的一个隐秘问题——情绪波动加剧。这是生理节律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处暑之后,日照时间缩短,褪黑素分泌提早,人的生物钟会悄悄地被“拉后”。同时,由于气压降低、气温变化频繁,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也会受到干扰,容易出现焦虑、易怒、失眠等问题。


今年尤其明显。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5年8月发布的数据,在处暑前后一周,全国范围内的失眠、情绪波动、自我评价偏低的相关搜索量上涨了27%。很多人白天心烦意乱、晚上睡不着觉,负面情绪像潮水一样袭来,却说不出具体原因。

这时候如果再碰上工作压力、家庭矛盾,情绪崩溃的阈值会变得非常低。心理科门诊也报告称,8月下旬是全年情绪障碍初诊高峰之一,不少患者起初以为是“更年期”或“工作太累”,但实际上是节气变化造成的生理、心理双重失衡。


应对“处暑三怕”,不靠硬扛也别乱补

面对湿、燥、凉这三大“怕”,不能靠硬扛,也不能乱吃补药。

湿气重的时候,饮食应该尽量清淡温热。薏米红豆粥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利湿健脾,但不能天天喝。太寒凉的食物,例如绿豆汤、冰饮料、凉拌菜,尽量少碰,尤其在早晚温度低的时候。

燥气当头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润肺的食物,比如、百合、银耳,但也要注意不过量。很多人一听说梨润肺,就连吃三四个,结果腹泻反而更严重。调节燥热,饮食之外还要注意空气湿度,空调房里放一碗清水,或者用加湿器,都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寒凉来袭,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脚、腰、腹部这些容易受凉的部位,哪怕白天热,也不要光脚穿凉拖。晚上睡觉时,空调不要低于26℃,并在清晨时段自动升温,防止早上着凉。

补药方面,很多人盲目上人参、黄芪、当归,处暑阶段多为内热未清,贸然进补只会火上加油。尤其是中老年人,误补引发血压波动、心率不齐的案例每年都有。调理身体,先从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休息做起,不急于“进补”。

今年的处暑,三怕一项不落

回到开头的问题:今年,这“三怕”都有吗?答案是:一个都不少,甚至更复杂。

根据国家气象局2025年8月中旬的报告,今年处暑期间,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高1.8℃,部分地区湿度超标,昼夜温差扩大,空气污染指数波动频繁,呼吸道系统面临挑战。

公众的防范意识普遍下降。很多人以为“夏天快过去了,没啥可担心的”,结果在最容易掉以轻心的节点,被湿热、秋燥、寒凉三管齐下,身体猝不及防。

如果说立秋是一种温柔的提醒,那么处暑就是一次冷静的警告。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秋天还没来,而身体已经到了最易出问题的临界点。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气候中心.2025年8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简报[R].北京:国家气候中心,2025.

[2]龚晓红,张志强.秋季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0):812-816.

[3]张春林,刘淼,王雪.气候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4,28(3):203-20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养生   处暑   明日   不好   情绪   身体   节气   寒凉   脾胃   湿热   医院   气温   温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