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重在“藏”!中医专家教你四招护阳过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1个节气,它不仅是冬季的开始,更是中医养生理念从“秋收”转向“冬藏”的关键转折点。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王旖旎提醒市民,立冬养生,关键在于一个“藏”字。通过早睡晚起以藏阳,温润饮食以藏精,平和心态以藏神,适度运动以藏气,我们就能很好地顺应自然规律,固护好身体的根本,平稳健康地度过冬季,并为来年的生机勃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起居养生

睡对时间,穿对地方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早睡可以养护阳气,保持身体温热;晚起(相对于夏季而言,等太阳出来再起床)可以避开清晨的严寒,避免扰动体内潜藏的阳气。尽量在22时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就是最好的“补药”。

▍防寒保暖,护住关键:

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散热快,戴一顶合适的帽子,可以有效防止阳气从头部散失。

背为阳中之阳:背部是人体督脉和膀胱经循行之处,保暖可防御寒邪入侵。多晒背部或穿件背心是极好的选择。

脚是人体第二心脏:“寒从脚底生”,应穿上保暖的鞋袜,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可加艾叶、生姜),泡到身体微微发热即可,能引火归元,温暖肾阳。

饮食养生

滋阴潜阳,温润益肾

立冬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主要秉承增苦少咸、温补驱寒的原则。

▍推荐食物如下:

羊肉:温中暖肾,益气补血。立冬首选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能很好地温经散寒。

鸡肉、牛肉:高蛋白,提供充足热量。

根茎类食物:如红薯、山药、土豆,能补充能量,健脾益胃。

大白菜:白菜滋阴润燥,清热利湿。

白萝卜:能行气、消食、化痰,平衡肉食的积滞和燥热。

银耳、百合、梨:滋阴润肺,防止冬季口干、皮肤干燥。

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黑色食物入肾经,是立冬进补的基础。

情志养生

静养心神,若伏若匿

▍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尤其是过度的惊恐,因为“恐伤肾”。冬季应多看喜剧,多听舒缓音乐,多与家人朋友温馨交流,保持心态的平和与乐观。

运动养生

不宜大汗,微动即可

运动忌大汗淋漓,因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耗伤阳气,违背了“藏”的原则。

▍推荐运动:

太极拳、八段锦:动作舒缓,能调和气血,强健筋骨。

散步、慢跑:在阳光充足的午后进行为佳。

瑜伽、站桩:以静态或缓慢的动作为主,有助于培养元气,收敛心神。

相关阅读

立冬养生 这些事项要注意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中医师李研提醒,立冬养生这些事项要注意:

(一)饮食注意

避免过于燥热:补益不宜过于燥热,可选乌骨鸡、鸭、核桃、蜂蜜、藕等清补甘温之品和甘润生津之品。

少吃寒凉:尽量少食生冷食物,如冷饮、冰淇淋,以及苦瓜、绿豆等寒性食材,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火锅虽好,莫贪多:吃火锅注意荤素搭配(建议荤素比例4:6),避免过于辛辣,慎喝火锅汤(高钠、高脂、高嘌呤),食物温度适宜避免烫伤,且注意食不过量。

(二)因人而异

养生需考虑个人体质。体质偏热、易上火者温补不宜过度;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进补更需谨慎,避免过度温补;脾胃虚弱者应注意健脾养胃,可先“引补”再进补,以防“虚不受补”。

(三)因地而异

北方室内外温差大,应注意随时增减衣物;南方虽不如北方寒冷,但湿气可能较重,也需注意防寒保暖。

(四)持之以恒

养生是长期的过程,立冬开始养护,能为整个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发。


沈阳发布、沈报全媒体记者:樊华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养生   立冬   中医   专家   阳气   冬季   保暖   滋阴   食物   节气   燥热   沈阳市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