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非常怕冷,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手脚也总是冰冰凉凉的,更不用说在冬季了,此外,在其他表现上,这类人肌肤普遍偏白,舌头颜色也会比较淡,经常大便不成型,对于女性朋友而言,还会有痛经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人几乎一点寒凉的食物都不能碰,一旦喝点冷饮或是吃点寒凉的水果,肚子就会开始隐隐作痛,甚至还会有腹泻表现,在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及时喝一杯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捂着肚子,才会使得疼痛症状得到很好地改善。
其实,这一系列表现在中医看来,就是典型的脾胃虚寒证,又被称为脾胃阳虚证,简单来说,就是脾胃里的阳气不足,阻碍了气机的正常运转,而在症状表现上,除了有上面所说的脘腹冷痛、畏寒肢冷、伴有腹泻之外,舌淡苔白润、脉象沉迟无力也是常见的症候。
正所谓“百病从寒起”,寒邪作为中医里的常见病邪,具有收引凝性的特点,而这一病邪也是该病症的核心病机,造成中焦虚寒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与素体本身的阳气存在不足或是长期生病没有得到很好地滋养有关,当然,也有可能是外在寒邪直接侵袭脾胃,导致阳气升发受到制约,寒邪久留不去,又或是误用了寒凉、食物,损伤脾胃所引起的。
若是中焦里的阳气出现了不足,那么内在的脏腑就会失去温养,进而诱发脘腹隐隐作痛等症状,这个时候,只有及时将寒邪驱散,病症才能得到很好地改善,而且,中阳不振,脾胃的健运也会出现异常,脾胃虚弱便会引起气血匮乏,其他病症也会在相继体现出来。
而大家在生活中若是出现了这一病症,就不妨用这一妙方来加以改善,它就是“理中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个经典方剂,此方属于中医里的温里剂,不过,在《金匮要略》里,理中丸又被称为“人参汤”。
在《伤寒论》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即“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而这个方剂的组成也并不复杂,仅用到了四味中药,并且都是医家常用药材,分别是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以及白术三两,将这四味中药合用后再炼蜜为丸,当然也可以制成汤剂,药后饮热粥适量。
整个方剂具有很好地温中祛寒、健脾益气之效,常用于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以及中阳不足引起的胸痹等病症的治疗。根据《黄帝内经》里“主病之谓君”的说法,理中丸中的干姜具有辛热的药性,可以发挥温中散寒、振奋脾阳的效果,所以是整个方剂的君药,也是将体内中焦寒凝驱散的关键,正如金元名医、脾胃派的代表李东垣所说的那样:“以水来侮土,取干姜为君,土中泻水也”。
而在剩下的中药中,人参甘温,能够大补身体里的气机,健运中焦,白术可以健脾燥湿,在帮助身体祛除水湿的同时,还能恢复脾胃的升降职能,最后这味甘草除了能够调和药性外,还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的效果。总之,正是在这几味中药的共同作用下,因寒邪所起的胃病才能得到很好地改善,正如中医所说的那般:“脾胃得温而运”。
此外,据现代研究发现,这个方剂还具有镇痛、止泻的能力,现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病症的改善,比如胃炎、肠炎、慢性腹泻等。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