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孩子玩手机,是家长的心头病。
不少父母都曾听说过这样一种“以毒攻毒”的疗法:索性放开限制,让孩子不吃不睡痛快玩几天,直到玩到吐、玩到厌,从此再也提不起兴趣。
可很多家长尝试过这个方法后纷纷吐槽:“根本没用!”
有的孩子连续玩两年都没腻,玩累了歇一会儿又继续,甚至发展成吃饭看、睡前看、写作业也偷偷看。
我也有同感!
就拿我家弟弟来说,本来让他看学习视频,一不留神他就切到了游戏或搞笑短视频,再也收不住手。
看一会儿揉揉眼,摆弄两下玩具,回头又继续看。如果我不打断,他根本不会停下来。
后来迷上游戏,更是为了奖励、抽卡、皮肤,玩不停。
就算放下了,脑子里也全是游戏——嘴里讲的是游戏情节,手里玩具摆的是战场,连打电话跟朋友都是三句话不离攻略。
整个人像掉进游戏窝里,拔不出来。
这不禁让人反思:为什么放任玩没用?在手机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到底该怎样帮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
大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手机应用和游戏本身,就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成瘾引擎”。
它们不断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总想“再玩一局”。这种机制和短期快感依赖非常相似,不是靠“满足”就能戒断——反而越满足,就越想继续。
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鲜刺激、花样百出的互动反馈,不断挑战孩子的自控极限,他们很难自己停下来。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一样:本来只想查个资料,结果被推送的热点吸引,一个接一个刷下去,早忘了最初要做什么。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一项针对4500名儿童的研究发现,9~10岁每天看屏幕超过7小时的孩子,大脑皮层出现变薄迹象,这可能影响认知控制和决策能力。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停”,而是“停不下来”。
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爱玩手机”,却没看懂行为背后的动机:
《纽约时报》曾报道一个案例:14岁男孩詹姆斯每周玩游戏和刷社交媒体的时间近40小时,他恳求父亲别收手机,说那是他的“整个生活”。
原本他是一个爱骑山地车、打篮球的孩子,在那段不能出门、没有事做、缺少朋友的日子里,就依赖上了手机。天天玩的结果就是,刹不住车,越来越迷恋。
戒手机瘾,从来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或放任,而是要帮孩子在现实中找到比手机更有意思、更有价值的事情。
帮孩子发展“可沉浸的兴趣”
我之前有一段时间特别闲,没有目标,就靠刷手机填满空虚:反复点开社交平台小红点,来回翻购物网站……
后来开始做自媒体,有了互动和收入,感受到价值感,就全力投入写稿,灵感一个接一个,突然对刷手机没了兴趣,整个人状态都变好了。
孩子更需要这种“有的忙”的充实感。
我儿子10岁时就有了手机,但不怕他沉迷,因为他有更吸引他的事——每天搭积木、搞电子小制作,根本没多余时间玩游戏。他自己也说试过打游戏,但“没成就感,不如自己做东西有意思”。
所以要让孩子有手机之外的兴趣。阅读、绘画、实验、手工、音乐、棋类、运动、户外……只要是有益身心、能带来成就感的事,都能转移他对手机的依赖。
把手机变成“工具”,而不是“玩具”
手机将来一定是孩子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要尽早引导他把手机当作学习辅助,而不是娱乐设备。
我儿子之所以在10岁拥有手机,是因为他当时痴迷研究手机性能——硬件、软件都感兴趣。
家里设置搞不懂都问他,小故障他也能处理,后来甚至帮同学修手机、贴膜。
他常用手机看什么?
多数是电脑、手机、摄影类知识,BBC新闻,听故事音频,用绘画、摄影类App……
这才是“用手机”而不是“玩手机”。
我们可以教孩子用手机看新闻、学知识、查资料、练听力、口语对话、学编程……
优质App和学习资源非常多,关键在于引导孩子借助网络提升自己。
开展真诚的沟通,让孩子意识到“为什么限制”
无知者无畏,孩子之所以不顾一切地玩手机,是因为只感受到了它给自己带来的即时快乐,而不知道对自己的潜在危害。
与其单方面强制,不如和孩子坦诚讨论:
帮他回顾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没意识到,只是没主动思考。
一旦认真沟通,他会自己发现:手机正在悄悄消耗他的精力、夺走更宝贵的东西。
写在最后:手机本身不是敌人,如何用好才是真课题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永远远离手机,但可以教他们怎样和它共处——让科技服务自己,而不是被科技控制。
戒手机瘾,不是某个阶段的对抗,而是一场持续的引导。真正有用的方法,永远建立在理解、沟通和提供替代满足的基础上。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也许,当我们成功点燃孩子对生活更多方面的兴趣,手机才会回归它本该有的位置——一个工具,而不是吞噬时间的黑洞。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