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个县撑托起中国万亿茶产业:如何破解国茶品牌发展的困局?

在2025年全国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的现场大屏上,一张标注着1028个产茶县(市、区)的中国地图,清晰勾勒出万亿茶产业的县域根基——其中680个是曾经的连片特困县,331个产茶县覆盖武陵、乌蒙等欠发达山区,而“农民70%收入来自茶”的标注,更让这张地图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2024年,中国茶叶正式迈入万亿元规模,在这场产业盛宴中,绿茶依旧是“当家主角”,红茶正以“潜力新秀”的姿态快速崛起;但在国内知名农业品牌专家、西部农业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先后参与中国名茶核心区建设和川茶千亿产业打造,参与编写《川茶文化通史》《农业品牌建设与管理》的《乡行中国》主理人、四川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专家李耀中看来,这万亿产业的背后,藏着“好茶难出圈”的深层痛点:“中国茶的品质阈值全球领先,但品牌溢价能力连英国红茶的1/5都不到——不是茶不好,是传统茶企没读懂新消费,也没守住文化根。”

一、万亿茶产业的县域底盘:1028个县的增收密码

中国茶的万亿规模,从来不是少数产区的“独角戏”,而是1028个县(市、区)共同托举的民生支柱。从浙江松阳的千亩茶田到云南凤庆的滇红庄园,从贵州湄潭的茶旅小镇到福建武夷山的岩茶村落,这些产茶县中,超6成位于欠发达区域。

贵州湄潭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茶产业占县域GDP比重超40%,带动12万农户年均增收2.3万元;云南凤庆依托滇红产业,让30万茶农的人均年收入突破1.8万元;浙江松阳的8万茶农,靠着绿茶种植实现“一亩茶田年入万元”的增收奇迹。

对这些县域而言,茶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稳定器”——它避开了工业产业对基础设施的高依赖,以“一亩茶园养一户人”的轻门槛,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民最可靠的增收来源。正如大会数据所显:连片特困县的产茶区,农民收入的70%直接来自茶产业,这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二、产业图谱:六大茶系的格局与类茶市场的崛起

2024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达3258亿元,其中六大茶系呈现“一超多强”格局,而类茶市场正以爆发式增长重塑产业边界。

(一)六大茶系:绿茶当家,红茶突围

1. 绿茶:60%份额的“压舱石”

作为中国茶的第一大品类,绿茶占据全国茶叶内销额的59.8%,2024年内销额达1950.46亿元,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经典品类仍是大众消费的“基本盘”。但规模背后是同质化隐忧:浙江一省就有超100个绿茶区域品牌,“西湖龙井”“钱塘龙井”的品类分流稀释了品牌溢价,且2024年内销均价同比下降3.49%,凸显大众市场的价格压力。

2. 红茶:17.8%份额的“增长极”

红茶以578.49亿元内销额位居第二,2024年内销额同比增长3.13%,内销均价上涨1.80%,成为唯一实现“量价齐升”的主流茶系。福建正山小种、云南滇红等品类通过便携化、场景化创新打开市场,其出口量达2.84万吨,出口金额2.1亿美元,在茶叶出口中占比6.77%。

3. 其他茶系:小众赛道的分化

黑茶以359.97亿元内销额居第三,依托边销市场保持稳定;乌龙茶、白茶、黄茶则面临调整,2024年内销额分别同比减少12.98%、33.00%和14.51%,其中白茶内销均价跌幅达24.93%,中小品牌生存压力加剧。

(二)类茶市场:3500亿新蓝海的爆发

类茶饮品已形成独立赛道,2024年市场规模达3500亿元,10年间增长超8倍,成为茶产业最具活力的增量市场。

- 花草茶:以亳州养生花草茶为代表,2024年出口额达5723.73万美元,增速保持30%,凭借“养生+便捷”属性俘获年轻群体,被业内称为茶饮江湖的“张无忌”;

- 调味茶:涵盖伯爵红茶、肉桂奶茶等品类,契合国际饮用习惯,占全球茶叶消费的90%,国内市场正加速渗透,2024年新茶饮中的调味茶产品占比超70%;

- 即饮茶:电商市场规模突破28亿元,同比增长15%,东方树叶、三得利稳居头部,但果子熟了、让茶等新锐品牌以差异化口味实现三位数增长,抖音渠道增速达37%。

三、新茶饮:红茶破圈的“年轻化引擎”

新茶饮赛道以“传统茶+现代表达”的模式,成为红茶触达年轻群体的关键载体,2024年相关市场规模占类茶市场的80%以上。

(一)传统茶企的“年轻化试水”

贵州普安红集团推出“一红两叶”运营模式,以普安红茶为核心,打造武侠风新茶饮品牌“独钓一叶”,推出四球古韵、叶落光影等20余款产品,搭配“倾风拂叶”茶美食品牌,形成“茶饮+茶点”的消费闭环。该品牌通过“公益捐赠+文化IP”策略,每卖出一杯茶饮捐赠5毛钱助学,既传递健康理念,又强化文化认同,已吸引新加坡、哈尔滨等地经销商合作,实现“从茶山到全球”的突破。

(二)新锐品牌的“红茶基底创新”

小众品牌聚焦红茶风味延伸,如李凹凹推出“花魁滇红牛乳茶”,以功夫滇红为基底,搭配牛乳形成蜜韵回甘口感,叠加黑糖姜汁等秋冬限定元素,成为区域性爆款。头部品牌则加速布局,茶颜悦色投资5.2亿元建设研发基地,计划2025年支撑5000家门店的原物料供应,其中红茶基底产品占比将提升至40%;霸王茶姬联合云南滇红庄园,推出“庄园级红茶鲜奶茶”,通过溯源体系强化品质认知。

四、渠道变革:连锁茶馆的下沉与茶饮料的混战

从线下空间到即饮产品,茶产业的渠道形态正在重构,连锁化与品牌化成为趋势。

(一)连锁加盟茶馆/茶空间:高端与社区双线并行

2025年中国茶叶连锁化率提升至38%,头部品牌通过多店型策略覆盖不同场景:

- 高端市场:华祥苑以4300+家门店蝉联加盟榜首,推出200-500㎡“国缤茶文化馆”,依托金砖会晤服务经验承接政务礼品与企业团购,单店年销“国缤茶”礼盒超千盒;

- 大众市场:布局150-300㎡“庄园茶体验馆”和80-150㎡“社区茗星店”,提供免费茶道培训、驻店督导等支持,基础店型投资72万元起,30天即可开业,精准匹配创业者需求;

- 文化空间:部分品牌融合茶旅元素,如松阳绿茶主题茶馆推出“采茶体验+茶艺课程”套餐,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引流载体。

(二)茶饮料企业:头部守擂与新锐突围

即饮茶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格局:

- 头部品牌:东方树叶以35%的天猫渠道占比稳居第一,三得利、康师傅分列二三位,但头部份额同比下滑,面临产品创新压力;

- 新锐品牌:果子熟了凭借金桂乌龙茶、西梅柠檬茶等差异化产品,在抖音渠道实现爆发式增长;让茶聚焦“零糖+原叶”,在京东、天猫等平台增速超100%,成为年轻群体新选择;

- 区域品牌:地方茶企依托产地优势布局即饮市场,如四川蒙顶山推出“蒙顶红茶饮料”,通过本地商超与文旅渠道实现差异化竞争。

五、李耀中:以专业理论破局,重塑中国茶品牌价值

深耕农业品牌领域多年,李耀中不仅见证了川茶从区域特色产业成长为千亿集群的全过程,更凭借长期实践总结的理论体系,为中国茶产业品牌化发展提供了专业指引。他多次作为嘉宾出席四川品牌发展大会、西部农业品牌论坛、中国农业品牌年度盛典,其提出的品牌树理论、品牌分层阶梯理论及图农九势方法论,为破解中国农业品牌“小散弱”困境、推动茶等特色产业品牌化突围提供了系统性路径——品牌树理论强调“根基(产业基础)+主干(核心品类)+枝叶(衍生产品)”的协同生长,恰好契合中国茶“县域产业为基、六大茶系为干、新茶饮为枝”的发展现状;图农九势方法论则通过“势、地、道、法、术”等维度,指导茶企从文化挖掘、消费洞察到渠道布局的全链条升级。

(一)痛点诊断:传统茶企的“认知断层”与文化挤压

李耀中直指中国茶产业的核心矛盾:“我们有湄潭翠芽、凤庆滇红这样的优质产品,却没有像立顿、TWG那样的全球品牌,问题出在‘产品思维’与‘品牌思维’的脱节。”他进一步分析,传统茶企的“老化”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产品形态固化,仍以红木礼盒、陶瓷罐为主,与年轻群体“便携化、场景化”需求脱节;二是营销语言陈旧,过度强调“千年历史”“皇家贡品”,忽视Z世代对“情绪价值、社交属性”的追求;三是品牌集中度极低,八马茶业、天福等头部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不足2%,难以形成国际话语权。

更严峻的是文化层面的挤压:“英国红茶源于中国正山小种,却通过‘下午茶社交’的场景包装,成为西方高端生活方式的符号;欧美咖啡、法国红酒以‘标准化生产+文化叙事’的组合,在全球市场定义‘品质生活’,而中国茶仍被贴上‘原料产地’‘低端散装’的标签。”李耀中特别强调,“必须警惕消费主义将中国茶简化为‘网红快消品’,更要防止海外品牌对茶文化的‘挪用’——中国茶的竞争力从来不是叶子本身,而是背后‘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核。”

(二)破局路径:从“品质优势”到“品牌价值”的跨越

基于自身参与川茶千亿产业打造的实践经验,李耀中提出三大破局方向:

1. 产业端:以县域为单位做“品牌集群”

借鉴川茶“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发展模式,推动1028个产茶县形成“一县一品”特色集群,如湄潭聚焦绿茶、凤庆聚焦红茶,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溯源、统一营销”提升区域品牌溢价,再带动中小茶企发展。

2. 消费端:用“新场景”链接年轻群体

支持茶企借鉴“独钓一叶”“霸王茶姬”的创新思路,将茶道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场景——围炉煮茶结合露营经济、冷泡红茶适配办公室场景、茶咖融合满足“早C晚A”需求,让中国茶从“长辈的饮品”变成“年轻人的日常”。

3. 国际端:以“文化自信”讲好东方故事

建议依托中欧班列、“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等平台,在海外设立“中国茶空间”,不仅销售产品,更传递“茶疗养生”“茶禅一味”的文化理念,区别于英国红茶的“社交属性”、咖啡的“提神功能”,打造独特的东方品牌标签。

结语

1028个产茶县支撑的不仅是3258亿元的内销规模与42.02万吨的出口量,更是千万农民的增收希望与中国文化的鲜活载体。当绿茶守住县域经济的“基本盘”,红茶借助新茶饮实现“年轻化破圈”,再在李耀中这样的专业力量指导下,以理论为纲、以文化为魂完成品牌重塑,中国茶才能真正从“万亿产业”升级为“全球品牌”——既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也成为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新名片”。这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逻辑,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美食   困局   中国   产业   品牌   红茶   文化   绿茶   品类   松阳   头部   茶市   湄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