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索早越过欧洲海岸线,飘到了大西洋对岸。
10月28日,巴西发展、工业、贸易和服务部秘书乌拉莱斯·莫雷拉直接预警:要是芯片短缺一直持续,部分车企在巴西的生产可能两三周内就得停。
现在巴西政府正跟中方沟通找解法,这波警告直接把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非常规接管,钉在了全球产业链的痛处上。

2025 年 10 月,一场始于荷兰的半导体企业控制权争夺,正演变为席卷全球产业链的 “安世大劫案”,不仅让中荷两国陷入产业对峙,更将远在南美的巴西卷入危机,昔日被视为中欧合作典范的商业版图,在地缘政治的冲击下彻底撕裂。
这场风波的核心主角安世半导体,其前身可追溯至荷兰皇家飞利浦半导体业务,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成为全球小型号芯片领域的隐形巨头。

德国汉堡工厂每月可生产 3.5 万片 8 英寸晶圆,全年芯片产能高达 700 亿颗,在汽车二极管、晶体管等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 80%,苹果、三星、特斯拉等全球巨头均为其核心客户。
2019 年至 2020 年间,中国闻泰科技历经三年三轮谈判,以约 340 亿元的对价完成对安世半导体 100% 控股,这起 “蛇吞象” 的并购案曾被视作中国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布局。

在中资主导下,安世半导体实现了业绩与研发的双重增长,2024 年营收达 147 亿元,毛利率 37.47%,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占率升至 5.2%,位列全球第三;
过去三年研发投资增长超 150%,新增近千项全球专利,还在碳化硅等前沿领域获得 8 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拿下行业顶尖的 EcoVadis 金牌认证,“欧洲研发、中国生产” 的模式一度成为全球化协作的标杆。

转折发生在 2024 年底,美国商务部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2025 年 9 月又推出 “穿透规则”,将管制范围扩大至实体清单企业持股 50% 以上的子公司,直接将安世半导体纳入管制框架。
荷兰法院披露的文件显示,美方曾明确要求替换安世中国籍 CEO 张学政,将其作为获得管制豁免的前提条件。9 月 30 日,荷兰政府援引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突然冻结安世全球 30 家子公司的资产及知识产权调整权限,冻结期长达一年。

10 月 7 日,阿姆斯特丹法院未经过听证程序便闪电裁决,暂停张学政在安世的董事职务,将其持有的 99% 股权移交第三方托管,并把关键投票权转交外籍人士。10 月 28 日,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荷兰政府甚至放出风声,计划推动本土企业 “接手” 安世半导体,试图彻底掌控这家中资控股企业。

面对荷兰的强制干预,中方迅速启动反制措施。10 月 16 日,安世半导体欧洲总部切断中国区内部系统权限,连员工工资系统都陷入停滞,但中国团队随即展开应对。
10 月 19 日,安世中国区发布公开信声明,强调中国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仅接受国内法定代表人指令,荷兰总部的 “遥控” 无效,并已确保员工薪资正常发放、生产运营不受影响。
母公司闻泰科技同步打通国内供应链,中国商务部则出台出口管制措施,切断安世欧洲总部与中国核心产能的联系。

这一举措精准击中要害 —— 安世半导体约 80% 的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基地承担了全球 70% 的封装测试业务,欧洲工厂仅负责前端晶圆生产,失去中国产能支撑后,其全球供货体系瞬间瘫痪。
供应链断裂的冲击波迅速向外蔓延,欧洲车企率先陷入恐慌。沃尔沃首席执行官霍坎・萨穆埃尔松坦言,安世的芯片虽非高战略性产品,但汽车门锁、空调、车速表等数百个部件均依赖其供应,且难以快速找到替代品。

大众等主流厂商纷纷发出警告,称欧洲工厂面临停产风险,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更是直言,行业芯片库存撑不过三周。本田加拿大工厂已率先扛不住,产量削减一半并停工一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汽车业的焦虑。
更令人意外的是,危机很快波及南美大陆的巴西。10 月 29 日,巴西发展、工业、贸易和服务部秘书乌拉莱斯・莫雷拉公开表示,如果芯片供应危机持续,部分汽车制造商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周内暂停在巴西的生产运营。

巴西汽车业聚集了奥迪、宝马、福特等众多国际车企,这些企业均高度依赖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而车企的芯片库存普遍仅能维持两到三周,断供已近一个月,停产警报早已拉响。
值得关注的是,巴西政府并未向挑起事端的荷兰寻求解决方案,反而紧急与中方沟通,寻求破局之道。巴西全国机动车辆制造商协会早已向政府提过醒,安世的产能和供应链核心均在中国,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只有中国企业,必须拿出诚意与中方协商。

荷兰政府的行动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德国总理公开批评荷兰首相 “为美国卖命,让全欧洲买单”,多家跨国企业暂停在荷兰的扩张计划,其 “开放商业环境” 的信誉遭遇重创。
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也表态称,这是重要的双边问题,可能引发全球连锁反应。
10 月 21 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通话,双方称 “达成共识”,要 “平衡各方利益”,但共识背后的博弈并未停止。

安世中国在 10 月 23 日的声明中进一步明确立场,强调荷兰总部的免职决定在中国境内无效,董事会正常运作,张秋明的职务代表安世中国,彻底撕破了荷兰裁决的效力。
这场被外界称为 “现代商业掠夺” 的风波,早已超越中荷双边范畴,成为对全球供应链稳定的严峻考验。安世半导体的案例清晰展现了全球化产业的深度协作特征 —— 欧洲的研发能力、中国的制造产能、全球的市场需求原本形成了高效互补的生态,却在地缘政治的干预下被强行撕裂。

荷兰政府试图掌控的不过是没有产能、客户和产业链支撑的 “空壳总部”,所谓 “接手” 计划沦为空中楼阁,而巴西等第三方国家的困境更凸显了问题的本质:在全球化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任何基于政治私利的单边行动,都可能引发超出预期的连锁反应,最终损害全球产业利益。
中国商务部相关动态可查询:http://www.mofcom.gov.cn/
欧盟贸易委员表态可参考欧盟委员会官网: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index_en
巴西发展部声明可查阅:http://www.mdic.gov.br/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