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格力立马订单取消

9月初,荷兰突然下了一道“紧箍咒”,把高端DUV光刻机列入禁运清单,摆明了不给中国企业留口喘气的机会。

可这边格力电器一看情况不对,立马掉头,三十台ASML设备订单说取消就取消,直接甩出21.8亿元,签给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国产设备不仅性能顶得住,还提前四个月装进了产线,这一波操作,不只是企业的应变,更像是一场产业转型的加速器。

危中有机:国产替代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应对手段

荷兰这次“卡脖子”,压根就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备而来,从2025年初开始,荷兰政府就在美国的力推下,逐步收紧对华半导体设备的出口许可,9月的新规更是直接把DUV光刻机拉进了黑名单,连14纳米以上的制程设备也不放过,同时还限制中资背景企业在荷兰本地的业务操作空间。

说白了,这是美国主导的“芯片围堵战”的又一颗棋子,荷兰只是执行者。

这一刀砍下来的连锁反应立竿见影,中国市场一向是ASML的“现金奶牛”,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荷兰进口的相关设备下降了40%,ASML股价应声下跌近7%,欧洲财经媒体一片哗然,连荷兰内部都有人开始质疑这场“政治操作”到底值不值。

但真正反应最快的,还得看企业,格力电器早在2024年就开始对进口设备的风险做了两手准备,他们评估过,从下订单到设备调试完毕,进口设备最快也得6个月,期间审批、海运、报关、外籍工程师调试,一个环节出岔子,整体产能就得卡壳。

更不用说政策风险天天变,今天批了,明天可能就封了,格力高层的结论很直接,等不起,干脆不等了。

说干就干,格力闪电式取消了30台进口设备订单,十天内,采购团队就联系上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前期技术对接早有准备,谈判聚焦的也不是“能不能用”,而是“多久能交货”。

两周后,21.8亿的国产设备合同拍板,涵盖氧化炉、蚀刻机这类核心设备。

结果呢?国产设备不仅按时交付,反而比原计划早了四个月,更关键的是,格力产线测试显示,这批设备完全撑得起28纳米制程,温控精度、稳定性全达标,本土工程师调试效率还比请外籍工程师省事得多。

进口流程走一遍半年起步,国产的两个月搞定,还没语言障碍、报关烦恼。

这场“临阵换枪”,不仅没耽误生产,反而让格力产线提前投产,可见,国产设备不再只是“下下之选”,在关键时刻,它已经是“救命稻草”,而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对风险的预判力,也是国产设备技术进步的最好证明。

技术不是喊口号,国产设备靠实力站上了舞台

这几年,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厂商不是没受过质疑,很多人一听“国产”,下意识就联想到“落后”“不稳定”“只能凑合”,可格力这次用实际行动打了个样,国产设备不仅能用,还能用得好。

北方华创这家老牌设备厂,早在2024年就完成了氧化炉国产化的关键突破,支持28纳米制程毫无压力,相关专利数量突破8000件,稳居国内第一,中电科48所的立式氧化炉更是在中芯国际的产线上实现了大批量应用,客户反馈一句话总结:“稳定、好用、省心”。

这些成果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们背后是长达十几年的研发投入,是高校联合实验室的攻关,是材料、工艺、系统工程一整套体系的进步。

以往我们追着国外标准跑,现在很多设备的某些参数已经不输国际一线品牌,比如能耗控制、热稳定性,甚至还有超出预期的地方。

国产设备已经从“能不能用”变成了“为什么不用”。

技术之外,供应链配套也在加速成熟,真空腔体、精密光学部件、控制软件这些曾经的“短板”,现在替代率都在提升,成本比进口低三成。

本地化带来的效率红利也非常直接,安装调试周期压缩到两个月内,设备一出厂就能装上产线,不用再等海运、排队报关、请外籍工程师。

更别说政策助力,“国家大基金三期”来了3000亿子弹,地方政府也不闲着,像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园区,设备采购直接补贴30%,这不是简单撒钱,而是形成了完整的“研发-生产-市场”闭环,你敢投产,政府就敢扶持,企业也敢用国产方案。

2025年上半年,国产半导体设备市占率已经突破50%,比三年前翻了一倍,更重要的是,企业观念变了,不再是“进口优先、国产备胎”,而是“国产优先、进口补位”,像华为、比亚迪这些头部企业,早就全线切换国产设备,交期缩短、售后跟得上,生产更灵活。

这场“设备换血”,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一次系统性转型,国产设备从边缘走到中心,靠的不是情怀,是实打实的技术与效率。

博弈没有剧终,封锁反倒打开了新局面

荷兰的出口管制,本想卡住中国半导体发展的脖子,结果一刀下去,先伤的是自己,ASML股价跌了,客户流失了,连欧洲内部都开始反思,是不是把政治绑得太紧,反而失了市场的命脉?

从韩国到新加坡,不少亚洲厂商看到风向变了,开始加码对华合作,他们清楚,全球半导体产业已经不是哪个国家说了算,而是一个高度协同的网络,你一封锁,别人就找替代,一旦替代品成熟,原来的供应商再想回来,门都没有。

而中国这边,研发投入反而更猛了,2025年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0%,涌现出一批“卡脖子”技术突破。

国产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部件,比如纳米级对准系统,已经摸到了国际前沿水平,在人工智能芯片、车规级芯片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甚至开始定义标准,不再跟跑。

更大的变化是,整个生态正在重构,设备厂商和芯片设计公司开始共建测试平台,材料供应商和封装企业协同研发,内循环逐渐成型,同时,“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国家也开始采购中国的半导体解决方案,外循环也在延伸。

这种“双循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在全球博弈加剧的当下,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但自主并不等于封闭。

中方代表在多个国际论坛上强调,中国欢迎合作,但合作要平等、公正、有规则,用市场吸引人才,用开放带动共赢,这才是中国半导体走出去的底气。

这场博弈远没有结束,未来几年,中国还要攻克7纳米以下设备、EUV光刻技术等“硬骨头”,还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夺更多话语权,但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封锁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压力之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没有“躺平”,而是“起跑”。

格力的转身,不只是一次企业层面的危机应对,更是一场国产设备崛起的信号弹,荷兰的封锁令,原本是要让中国半导体“慢下来”,结果却让中国企业“跑更快”,也让世界看清了一个现实,技术的封锁挡不住一个国家的崛起。

未来的半导体格局谁主沉浮,还真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企业正在用每一次危机,铺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路怎么走,不是别人说了算,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科技   荷兰   中国企业   半导体   订单   设备   中国   光刻   企业   技术   进口设备   纳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