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他为了革命事业浴血奋战、呕心沥血,曾是工人运动的领袖、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却在 68 岁时饱受折磨选择自杀,留下“清白”遗言。
追悼会上,摆放着他的骨灰盒,里面却没有他的骨灰,只有一副老花镜。
这位老革命家究竟是谁?他为何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1899 年 11 月,一个男婴在湖南醴陵的一户没落地主家庭诞生了,取名李隆郅,后改名李立三。
少年的李立三聪慧好学,16岁那年,他看到毛泽东张贴的“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被启发决定参加这个组织,这个决定,成为他走向革命道路的起点。
1919 年,李立三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彼时五四运动如火如荼,新思想在青年中广泛传播,在法国,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留法学生的进步活动。
为了团结留法学生,他与赵世炎等人组建了“劳动学会”,领导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但是李立三的革命行动引起了法国当局的注意。
1921 年 12 月,他被法国政府认定为“不听话的中国学生”而被遣送回国,回到祖国,年仅 21 岁的李立三矢志投身革命,1922 年初,经董必武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很快,党组织派他回到家乡湖南,开展工人运动,就这样,怀揣着革命理想的李立三,走上了为工农阶级而奋斗的道路。
在湖南,李立三先后在安源路矿、漓湘铁路等地组织工人俱乐部,发动罢工,为工人争取权益,在他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取得了罢工胜利,李立三也因此被誉为"安源工人运动领袖"。
1924 年,李立三奉调到上海,在这个工人运动的中心,他担任了中共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上海总工会委员长等职务,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1925 年的五卅运动中,李立三是总指挥,在他的号召下,上海 50 多万工人罢工示威,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浪潮。
那么,这个来自湖南农村的青年,是如何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工人领袖的?他又将带领中国工人阶级走向何方?
五卅运动的胜利,使李立三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工人领袖,1926年,25岁的他光荣地当选为中共五大代表,成为党的中央委员,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李立三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漩涡。
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作为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立三亲赴前线,指挥起义部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搏斗。
8月5日,在外敌势众和内部叛变的双重夹击下,起义部队被迫撤离南昌,面对失败,年轻的李立三没有气馁,而是总结教训,思考革命的道路问题。
1928年6月,李立三远赴莫斯科,代表党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会上,李立三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客观地总结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李立三指挥民众抗英,收回租界
同时,他还阐述了在白色恐怖下中国革命的曲折前途,主张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提高工农群众的觉悟,这些见解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同。
会后,鉴于李立三的才干和功绩,他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成为年仅28岁的国际共运领导人之一。
回国后,党中央委托李立三等三人暂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然而,就在此时,不幸降临到了李立三身上。
中央另一位领导人蔡和森被错误地撤职,原定主持工作的他调往莫斯科,因此,领导全国革命工作的重担,便落在了李立三一人肩上。
面对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年轻的李立三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不断,革命力量发展迅速,一派欣欣向荣之势。
另一方面,党内对形势的看法存在分歧,革命道路问题尚无定论,李立三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开始了领导全国革命斗争的征程。
然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远非年轻气盛的李立三所能预料,一场席卷全党的路线之争,正悄然展开,革命的航船,即将驶入惊涛骇浪之中。
1930年3月,中共中央负责人周恩来奉调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这一走就是两个月,党中央的日常工作完全交由李立三主持。
年仅31岁的李立三,肩负起了领导全党的重任,然而对革命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是李立三致命的弱点,他错误地认为,全国革命形势正向高潮迈进,武装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他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制定出一系列冒进的决策:夺取中心城市,胜利属于无产阶级!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割据农村!
于是,在“立三路线”的指引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在全国展开。
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克长沙,建立了“湖南苏维埃政府”,李立三被推选为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与此同时,各路红军纷纷出击,向大中城市进军,欲一举取得全国胜利。
但现实是残酷的,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贸然出击的结果是革命遭受重大挫折,数万红军将士倒在血泊之中,许多根据地陷入敌手,党的组织遭受重创。
仅仅数月之间,革命就从高涨跌入谷底,面对“左”倾冒险主义带来的严重后果,李立三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1930年9月,中共中央在李立三的主持下召开六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李立三在会上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诚恳地承认自己是“立三路线”的主要责任人。
此后,李立三被共产国际召往莫斯科,接受审查,远在异国的他,心系祖国革命,当得知红军与上级失去联络时,他发挥所学专长,编制出一种难以破译的电码,成功恢复了党中央与红军游击队的通讯联系。
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虽身在莫斯科,李立三仍然当选为中央委员,但他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祖国,一场更加残酷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
多年之后,这场风暴将把他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李立三是否意识到,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个人的命运是如此渺小?
1946年,历经15年海外生活的李立三重返祖国,在东北局工作期间,他凭借丰富的革命经验和出色的领导才能,为东北革命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重要职务,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本以为从此可以安心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1966年,已经退居二线的李立三,成为“文革”中第一批被点名批判的"走资派",红卫兵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视为眼中钉,肆意批斗、侮辱。
从中南海到半步桥,从机关院校到工厂农村,67岁的李立三被抓去游斗示众,遭受非人的折磨。
更令李立三难以承受的,是妻子李莎也被卷入了“文革”的漩涡,这位俄罗斯女共产党员,为了革命理想,远嫁中国,却在“文革”中被诬陷为“苏修特务”。
夫妻二人的家被抄得一干二净,所有书信、文稿、照片,甚至结婚证都被视为"反革命证据",付之一炬,李莎含冤入狱,李立三则被软禁在家,24小时受到看管。
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下,李立三的意志逐渐崩溃,这个坚强了一辈子的老革命,在“清白”二字面前,选择了以死明志。
1967年6月22日,他给毛泽东写下绝笔信,服下大量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现在走上了自杀叛党的道路,没有任何办法来辩护自己的罪行,只有一点,就是我和我的全家没有做过任何里通外国的罪行,请求中央切实调查,给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李立三的遗言,字字血泪。
然而李立三的死并没有平息党内的政治风波,死后,他被定为“叛党分子”,骨灰盒不知去向,妻子李莎和一大批无辜的人也受到牵连。
直到1980年,昔日同志们才为李立三举行了迟到的追悼会,为这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昭雪。
纵观他的一生,李立三虽然犯过路线错误,但他勇于认错、坦诚面对,始终对革命事业忠诚不渝,他是工人阶级的领袖,也是革命征途上的一位勇士。
革命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光明网 2011年05月21日 《李立三“自杀”悬案》
中国军网 2015-02-25 《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红网2023-05-06 《赴法勤工俭学:李立三从此步上政治舞台》
澎湃新闻 2021-03-09 《【百年潮 株洲红】李立三: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