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如意”沉浮史:一套西装卖7万,却负债400亿?邱亚夫做了啥

它被称为中国自己人的“LV”。

从1克羊毛织出500米“软黄金”面料,到一套西装标价7万元跻身奢侈阵营。

从濒临破产的国营老厂,到手握40多个海外品牌的中国版LV。

再到如今背负400亿债务、创始人沦为失信被执行人,山东如意的30年,像一场跌宕起伏的商业赌局。

这个从车间学徒起步的“毛纺大王”,究竟用什么魔法缔造了传奇,又为何在巅峰时刻跌落深渊?

毛纺大王

1975年,17岁的邱亚夫走进济宁毛纺织厂的车间,机器轰鸣声里,他或许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这家老厂的“救世主”。

当时的邱亚夫只是一个普通学徒,却凭着一股钻劲,两年就逆袭成厂里最年轻的车间主任。

在那个“铁饭碗”至上的年代,邱亚夫偏要打破常规,1983年毅然辞职,考入西安纺织学院专攻毛纺专业,这个决定,为他后来的逆袭埋下了伏笔。

1997年,39岁的邱亚夫正式执掌山东如意,但接手的却是个烂摊子,负债率高达90%,工艺落后,3000多名工人的生计悬于一线。

“要么等死,要么赌一把”,邱亚夫选择了后者。

他带着40多名技术骨干远赴欧洲,假装采购商混进意大利、法国的顶尖纺织厂,偷偷记录设备参数、工艺流程,49家企业走下来,揣回了200多条整改建议。

这场“偷师之旅”花了200万,却让邱亚夫看清了差距,同样1克羊毛,国外能拉200米,我们只能拉40米。

回国后,邱亚夫抵押厂房、四处借贷,凑出2亿元买下瑞士最新生产线,这笔钱对当时的如意来说,是压上全部身家的豪赌。

幸运的是,新设备投产后第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创下1000万元利润。

真正的飞跃来自“如意纺”技术,当专家提出“把长丝裹在羊毛外围”的疯狂想法时,全行业都觉得不切实际,邱亚夫却力排众议砸下巨资支持研发。

3000多次失败后,团队终于实现突破,1克羊毛能纺出500米长的纱线,织出的面料薄如蝉翼、韧如丝绸,被业界称为“纺织业的芯片”。

靠着这项核心技术,如意拿到了LVMH、爱马仕的订单,成为米兰时装周唯一的中国供应商。2009年,如意纺相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生产的“软黄金”面料卖到每米6.8万元,一套西装标价7万元仍供不应求。

从车间学徒到“毛纺大王”,邱亚夫用技术革新,把濒临破产的老厂,变成了百亿规模的纺织巨头。

打造中国版LVMH的野望

当如意的面料成为奢侈品牌的隐形功臣,邱亚夫却发现了一个扎心的事实,自己生产的每米1万元面料,贴上奢侈品牌logo后,成衣价格能翻几十倍。

我们能做出最好的面料,为什么不能拥有自己的奢侈品帝国?这个念头,让邱亚夫的野心彻底膨胀。

2010年,邱亚夫打响了海外收购的第一枪,斥资3.1亿元收购日本百年服装品牌瑞纳41.53%股权。

初次试水成功后,他开启了疯狂的扫货模式,2014年收购德国西装公司,2016年以13亿欧元拿下法国时尚集团SMCP一战成名,2018年7亿欧元收购瑞士奢侈品牌Bally,2019年更是豪掷26亿美元买下美国英威达的面料业务……

短短9年,邱亚夫砸下400亿元,将40多个海外品牌收入囊中,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牌都成了如意的“囊中之物”。

山东如意也被媒体冠以中国版LVMH”邱亚夫本人则被誉为中国奢侈品教父。

但外界疑惑:一家净资产仅26亿元的企业,怎么拿出这么多钱收购?

邱亚夫的玩法很简单,用如意集团的资产抵押借款,收购海外品牌后,再将新品牌的股权质押融资,用新债还旧债,循环往复。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模式,看似精妙,却像走钢丝,一旦某个环节断裂,整个帝国就会崩塌。

更致命的是,他收购的大多是“问题品牌”,日本瑞纳已连续亏损13年,香港利邦2016年巨亏4.41亿港元,英国品牌Gieves & Hawkes早已濒临破产。

唯有法国SMCP收购后业绩飙升,成了如意的现金奶牛。

但邱亚夫显然被扩张的快感冲昏了头,他以为靠自己的运营能力能盘活所有品牌,却没意识到,这些“烫手山芋”早已埋下隐患。

千亿帝国的崩塌倒计时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全球奢侈品门店关闭,消费市场冰封,如意收购的品牌业绩断崖式下跌,本就脆弱的资金链彻底断裂。

最致命的是,2021年因2.5亿欧元债务违约,如意失去了SMCP的大股东地位。

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如意总负债飙升至398亿元,短期债务就有205亿元,而账上现金仅18.37亿元。

为了掩盖危机,如意开始虚报金额、伪造报表,最终被监管部门盯上。

债权人纷纷起诉,法院执行通知书如雪片般飞来,邱亚夫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2024年,证监会对邱亚夫作出10年市场禁入的处罚,他不得不将董事长之位交给女儿邱晨冉。

但这位年轻的继承者面对的,是市值蒸发九成、仅剩8.82亿元的烂摊子,2022年净亏损1.54亿元,2023年亏损扩大至6.25亿元,2024年再亏5.77亿元。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LVMH”,如今只剩下400亿债务和一堆濒临破产的品牌。

有人说,邱亚夫的失败是时代所致,疫情的黑天鹅打乱了所有计划,也有人说,他的崩塌是必然,高杠杆收购本就是饮鸩止渴。

邱亚夫的成功,源于对技术的执着和对品质的追求,“如意纺”的诞生,是他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但他的失败,却源于对规模的贪婪和对风险的漠视。

邱亚夫忘了,奢侈品品牌的核心是文化积淀和品牌价值,而非简单的资本堆砌。

那些被他收购的百年品牌,早已在市场竞争中耗尽元气,仅凭资本注入根本无法起死回生。

更关键的是,他闯入了一个由西方资本制定规则的游戏。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欧美日的中小奢侈品牌即便濒临破产,也能靠着“百年历史”的噱头卖出高价,邱亚夫成了那个花400亿接盘的“冤大头”。

即便他当初选择收购LVMH的股权,也可能被西方资本抛弃,毕竟,规则制定者永远掌握着主动权。

如今,邱晨冉接手后的如意集团,只能在债务泥潭里缝缝补补,曾经的“中国奢侈品帝国”梦早已破碎。

邱亚夫从车间学徒到“毛纺大王”,用技术书写了传奇,又从行业标杆到失信被执行人,用野心透支了未来。

商业成功从来不是靠“赌”,而是靠敬畏市场、控制风险,打造奢侈品牌,也不是靠收购拼凑,而是要沉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

山东如意落幕了,但中国品牌的突围之路,还在继续。

或许有一天,会有真正的中国奢侈品牌崛起,但它一定不是靠资本堆砌,而是靠像“如意纺”那样的硬实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时尚   如意   山东   西装   品牌   中国   奢侈   面料   债务   毛纺   奢侈品   帝国   被执行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