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为啥不敢起义?戴笠埋下的一枚钉子,让他毛骨悚然整整四年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49年,汤恩伯握着一张,可以改写命运的“投降密信”却迟迟不敢动笔。

不是没机会,而是心知肚明,自己早已被戴笠的“钉子”,死死钉在了原地。

四年前种下的祸根,此刻让他连叛逃的勇气,都被榨干了。“钉住”他的是什么?

暗钉布置

1946年,戴笠临终前,最后一批秘密命令之一,就是在各大军政要员身边埋下“钉子”。

毛森就是专门为汤恩伯准备的。

这位身材瘦削、戴着金丝眼镜的浙江人,表面是温和的衢州绥署二处处长,实则是戴笠最倚重的军统特务之一。

毛森的真正职责,是在汤恩伯心脏旁边,悄无声息地插上一把刀。

不仅如此,毛森的妻子胡德珍,也被布置成一枚暗子。

胡德珍出身军统浙江特训班,训练科目包括情报收集、潜伏渗透、文件复制,娴熟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戴笠安排她直接,担任汤恩伯总部的秘书,相当于把汤恩伯的一举一动,连同抽屉里的密信,都暴露在军统眼皮底下。

1949年1月,陈仪秘密托外甥丁名楠,送来一封劝汤恩伯起义的亲笔信。

信件到了汤恩伯手里,他谨慎地锁进,办公室抽屉里,自以为天衣无缝。

但几小时后,毛森就通过胡德珍,得知了全部内容,甚至,信的字迹、信封质地、落款时间,全被一一记录备案。

汤恩伯以为自己掌控了局势,实际上,从他打开抽屉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已经不属于自己。

毛森还不急于揭发,而是悄悄把密信复制一份,分别交给何应钦和毛人凤。

这意味着,不论汤恩伯如何选择,国民党高层都已有备案,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毛森没有动手,但毛森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刀。

无声恐吓

1947年,汤恩伯兵败中原,整编74师在孟良崮覆灭。

这场惨败,蒋介石震怒,派出专员调查,主笔调查报告的,正是毛森。

毛森笔下,每一处失误、每一条泄密、每一次溃退,都被详细记录,一句话,汤恩伯的仕途生死,被毛森攥在手中。

汤恩伯明白,不能得罪毛森,哪怕毛森再无理,再贪婪,也只能忍。

于是,毛森开始如影随形。

汤恩伯调动军队,需要毛森同意;任命将领,需经毛森核查;甚至,日常宴请宾客,毛森也要派人旁听。

表面上是下属,实际上是监军,还是行刑人。

1949年初,陈仪策划了一场惊天计划——借助汤恩伯势力,起义生擒蒋介石。

汤恩伯收到密信后,陷入短暂犹豫,若能成事,不仅可以免罪,还有机会进入高层。

但很快发现办公室的抽屉锁,有被撬动痕迹。

没有喊人调查,没有追究责任,而是立刻做了一个决定:将密信原封不动交给毛森,同时附上抄送何应钦的副本,这不是忠诚,而是恐惧。

汤恩伯一旦行动暴露,自己小命难保,连家人也会被连累。

毛森身后的毛人凤,手里握着无数肃清令,哪一条都可以让他人间蒸发。

在这种高压之下,起义,是死路。

1949年3月,毛森兼任上海警察局长,直接控制了整个城市的警察、宪兵、便衣特务系统。

短短两个月,上海地下党组织被摧毁,300多人在酷刑中丧命。

上海成了毛森的屠宰场,而汤恩伯,成了困兽。

他试图通过关系调动部队,但军警宪特体系,早已被毛森全面渗透,连一条指令,都可能在发出前被截获。

手握十万兵力,却像个光杆司令,动弹不得。

心理枷锁

汤恩伯也动过真心,1949年春,局势日趋崩溃,陈仪几次通过秘密渠道劝说起义,甚至,蒋介石身边的人——陆久之,也亲自出面劝降。

陆久之是蒋介石女婿,身份特殊,不断以傅作义成功起义后,受到宽容待遇为例,希望打动汤恩伯。

但汤恩伯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在抗战末期和内战期间,汤恩伯指挥的部队,因得罪共产党游击队,犯下不少血案。

一旦起义,这些旧账必定被找回来算一算,等待他的不会是荣誉,而是审判。

而且,毛森早已将这些材料一一整理归档,藏于特务档案库,这些材料,随时可以成为他命运的催命符。

这其中还有恩义纠缠,陈仪当年提携汤恩伯,亲自为他取字“恩伯”,有知遇之恩。

陈仪策动起义,本是想给昔日部属一条生路,可惜,现实不是靠恩义就能翻转的。

在毛森无孔不入的监视下,任何一点动作,都会被放大成叛变证据。

一旦暴露,自己死无葬身之地,还会连累亲属、幕僚乃至整个部队。

还有军事与政治的双重绞索。

1949年,毛森的特务网已覆盖整个上海,军警宪系统受控,就连后勤供应、情报流通、通信线路,也早已被悄悄掌控。

起义将领张权,就是更好的警示。

张权原本策划率部倒戈,但密谋过程被叛徒告发,毛人凤亲自下令,在上海郊区秘密逮捕张权及其亲信。

几天后,张权和部下无声无息地“失踪”。

有人在黄浦江畔发现浮尸,手脚反绑,胸口中弹,尸体捆着沉石。

没有审判,没有通告,只有冰冷的枪口和冰冷的水,这一事件,像一根铁钉钉进汤恩伯心里。

汤恩伯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即便战局溃败、即便上海即将易手,汤恩伯依然,死死抱紧蒋介石残破的命令,不敢有半点逾越。

权力迷宫

戴笠设计的“钉子”策略,不只是针对汤恩伯一个人。

整个国民党政权,几乎每一个重要将领、官员身边,都有一枚或几枚这样的暗钉。

这些人表面上是助手、幕僚,实际上是监控者、密探,甚至是行刑人。

特务政治,把权力博弈扭曲到了极致。

戴笠死后,毛人凤继承了他的衣钵,将这套体系运作得更加隐秘、更加高效。

国民党高层表面团结,实际上内斗不断,相互倾轧,人人自危。

汤恩伯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但他的故事,是这套体系最典型的样本。

如果汤恩伯能摆脱毛森的监控,及时起义,很可能加速国民党在华东的崩溃。

上海,也许可以少流不少血,可惜,毛森的存在,彻底摧毁了这种可能。

在1949年5月解放军兵临城下时,汤恩伯仓促撤退,甚至来不及带走所有部队。

上海留守的士兵,被迫或投降,或死战,无人幸免。

而毛森,在最后关头,抢先销毁了大量特务档案,带着剩余的特工骨干逃往台湾。

汤恩伯则孤身南逃,一路被追责、排挤,最终客死他乡,孤独凄惨。

他的一生,从豫中会战败北,到上海保卫战失败,始终未能摆脱一个隐形对手——毛森。

不是枪林弹雨击倒了他,而是暗藏身边的“自己人”,一点点蚕食了他的胆量与意志。

特务政治,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每一个试图挣扎的人都死死网住。

即使历史已经过去多年,回望那个年代,仍然让人感到窒息。

参考资料

《蒋介石与特务政治》作者:高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毛人凤与军统秘档》作者:沈醉,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钉子   密信   恩义   军统   特务   毛骨悚然   将领   蒋介石   国民党   上海   部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