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品牌曾经火遍大江南北,连锁店几乎开满全国,广告宣传也是随处可见,曾一度霸占“中国零食巨头”这个称号。
可如今的三只松鼠却渐渐的走向没落,不仅名气没有以前那么大了,线下的门店也是逐渐的关闭,2025第一季度的净利润暴跌到了2.39亿元。
三只松鼠到底发生了什么?它还能重新创造辉煌吗?
还记得那个打开淘宝就能看到的“国民坚果”品牌吗?三只松鼠曾以萌、快、好吃起家,一度成了零食界的天花板,他们的卡通形象风靡一时,小松鼠在屏幕上手舞足蹈,零食的包装上都能看见它们笑嘻嘻地冲你招手,但很难想象,如今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竟然陷入了倒闭的浪潮。
其实早在几年前,三只松鼠就已经开始变得有点“飘”,他们想转型想升级,想从一个电商坚果品牌,变成全链路、全平台、全品类的“零食帝国”,听起来是不是很酷?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了,越是要全面,往往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三只松鼠却选择了一条特别激进的路线,一边猛砸钱建生产基地,一边还搞线下门店扩张,外加孵化几十个子品牌,把自己搞成了个“拼图企业”。
但现实却无情地打了脸,2024年,他们看起来依然营收106亿,看起来依旧是国民零食品牌,可谁能想到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一下子跌到了2.4亿,同比降了22.5%,你品品这个数字:卖得越多,挣得越少,这就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很多人都好奇,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说白了,是三只松鼠搞错了方向,他们把注意力从产品和用户身上,转移到了系统能力、制造端、全链路控制这些看上去很高大上的东西。表面上是在为未来铺路,实际上却是把本该用在消费者身上的钱和资源,投进了一些用户根本看不见也不关心的地方。
你造十条产线,用户并不会因此多花一块钱,你建个自动化工厂,消费者也不会买你多一包坚果,三只松鼠的这波操作,就像是考试前一晚,不去背重点知识,反而花十小时画个漂亮的思维导图,美其名曰系统梳理。等到交卷时才发现,卷面空空如也,图再好看也白搭。
这就是导致它衰退的第一颗多米诺骨牌。三只松鼠当初之所以能火,是因为电商做得溜,产品线单纯,营销抓人,它是那种用一个细分品类打透市场的典范,但一旦把资源撒得太广,反而原本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也变得稀薄了。
三只松鼠为什么非要搞线下门店?其实逻辑不难理解,当线上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节节攀升,品牌自然会想着拓展新的触点,而门店看起来就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有展示有体验,还能顺便收割一波用户认同,打造所谓的生活方式空间。
于是三只松鼠喊出了“千城千店”的口号,一口气把门店数量拉升到1043家,声势浩荡,仿佛下一个“零食界星巴克”就要诞生了,但这1043家门店,短短几年内就锐减至333家,三分之二没撑住,陆续关门。
其实这个决策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开店快,选址乱,运营跟不上,很多门店开在三四线城市的边缘商圈,人流稀少消费力不强,租金是便宜了,但人都不来,生意还怎么做?
再说坚果这种东西,本来就不是高频消费品,谁没事天天上街就去买坚果?不像奶茶、咖啡、热卤能带来日常消费的习惯性刚需,你开在那儿,还指望自然客流能撑起业绩,那就是在做梦,三只松鼠太低估线下零售的复杂度了,电商的方法在这里根本行不通。
最要命的是,三只松鼠没有搞清楚:线下门店不是产品展示柜,也不是品牌博物馆,它必须得有盈利模式,铺得再广,装修得再美,最后就是没人买单,全部成了沉没成本,于是三只松鼠在财报上看着资产越来越多,实际上是把资金绑死在一堆低效甚至亏损的门店上。
看着局势不对公司也急了,干脆断臂求生,从一开始大张旗鼓地自己开门店,到后来改为联营,比如和美宜佳合作,把产品摆进别人已有的便利系统,看似精明了不少,省了房租人力,效率也提高了。
但问题又来了:当你不再是主场,消费者可能只记得自己在便利店买了包坚果,却根本没意识到那是三只松鼠,品牌曝光不等于品牌塑造,你成了附庸,话语权也不在你手上,这一波线下探索,说实话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战略误判,本来是想借此打破线上增长瓶颈,结果却成了消耗现金流的黑洞,还把自己拖进了泥潭。
本来一个品牌在一个领域做透做专,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三只松鼠一开始就做得不错,把坚果从单调的干果零食,玩成了有温度、有性格、有创意的消费品,不少人第一次买坚果,就是因为被它的包装吸引,被它的客服萌化,被那只笑嘻嘻的卡通形象暖到心窝。
可后来不知从哪天起,这个“坚果王国”突然就不满足了,它开始大举进军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品类:宠物粮、咖啡、香薰、卫生巾等等,你没有看错,这家卖腰果的品牌,现在竟然连卫生巾也想分一杯羹。
更夸张的是,他们一年孵化了33个子品牌,SKU直接飙到700多个,听起来像极了“快消界的拼多多”,但品牌扩张不是儿戏,也不是谁玩得多谁就赢,可以有战略野心,但不能没有品牌逻辑。
品牌定位一旦模糊,市场认知也就跟着崩盘,要知道建立一个清晰的品牌形象要花好几年,毁掉它,也许只需几个头脑发热的决定,三只松鼠犯的最大错误,是以为自己有了供应链,就能复制成功。
他们误把生产能力当成品牌能力,以为只要会造就能卖,但零食这事,不只是工厂能不能开的问题,更是能不能拿捏住消费者的问题,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SKU一旦过多,品质管控也容易出问题。
消费者发现你产品没以前稳定了,开始出现口味不一、包装不清、售后不到位的情况,那原本好不容易攒下的口碑,也会像泡沫一样破掉,更别说品牌做多了资源也分散,精力也跟不上,每一个子品牌都像个半吊子,哪一个也做不出声量。
最终你会发现,本来那个靠单品爆款崛起的“坚果代表”,现在变成了什么都卖,什么都不突出的“大杂烩”,这对一个曾经拥有极高品牌认知的企业来说,是最致命的软肋。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