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如果有人告诉你,全球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居然加不起油,还得从中国买汽油,相信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是不是搞错了?”
可现在,这事儿不但是真的,而且已经在俄罗斯各地上演。
油站排长队,汽油限购,老百姓苦不堪言,这场“无油可加”的尴尬局面,让这个一向自信的能源巨头有点下不来台。
俄罗斯不是没油,它有的是原油,地下的、出口的都不缺,可问题是——炼不出来汽油。
就像一个人家里有满仓的粮食,可厨房炸了,锅坏了,做不成饭,只能到邻居家借吃的。
如今,俄罗斯就成了那个“厨房坏了”的邻居,只不过它要借的不是饭,而是汽油。
这次燃油紧张,来得既突然又刺眼。俄罗斯作为世界上石油产量和出口都靠前的国家,国内却出现了加油难的情况,怎么看都不合常理。
可现实就是这么拧巴,老百姓开车上路前得先排几个小时队加油,有的地方甚至直接限制每次加油的数量。
表面看,是油不够用了,实则是炼油环节出了大问题。俄罗斯虽然原油多,但成品油,尤其是汽油,得靠炼油厂加工出来才能用。
可现在,这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炼不出来,库存撑不住,市场一下子就慌了。能源大国的光环这时候显得有些讽刺——不是没油,而是油在那儿用不上。
面对燃油供应的压力,俄罗斯不得不开始寻找外援,最先盯上的就是中国。
过去一直是俄罗斯卖原油给中国,现在倒过来了,俄罗斯打算从中国买汽油。角色瞬间互换,多少有点“拿错剧本”的味道。
这次俄罗斯燃油危机,说到底,是炼油厂被打得太狠。
乌克兰最近的行动非常明确,专门冲着俄罗斯的炼油设施去,连着好几轮打击下来,多个主要炼油厂都受到了影响,很多地方的产能几乎停摆。
更要命的是,这些炼油厂可不是说坏了就能马上修的。里面的核心设备,不但技术要求高,而且大部分得靠进口。
现在制裁一层层卡着,零部件进不来,修都没法修。加上攻击又不是一次两次,修好一个又炸一个,整个系统根本无法稳定运转。
这就像一台机器,核心部件被反复打击,外面又买不到零件,修理工也进不来,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坏在那里。产能一下掉得厉害,汽油供应不上,市场就开始乱了。
俄罗斯国内的炼油系统,本就不是特别现代化,很多设备都老旧了,平时还能凑合用,可一旦受损,恢复起来就特别慢。
这次的打击,就像是压倒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原本就负担重重的炼油产业彻底崩了。
当然,乌克兰的打击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俄罗斯炼油行业自己积攒了太多问题没解决。
很多炼油设备已经用了几十年,技术跟不上,维护也不到位,再加上对外依赖严重,一旦外部供给断了,内部问题就全爆出来了。
长期以来,俄罗斯在能源上一直有个“惯性思维”,就是原油出口搞得好就行。
炼油这种技术含量高、利润不如原油出口高的产业,反而没怎么重视。结果就是原油出口能赚外汇,可成品油供给却跟不上。
这就像一个人光想着把粮食卖出去换钱,厨房却不升级,灶台坏了也不修,锅老了也不换,一旦情况急了,饭都做不出来。
这种“重出口、轻炼化”的思路,现在看来,吃了大亏。
为了应对眼前的问题,俄罗斯政府也在想办法。先是禁止汽油出口,想把国内产的油都留在国内;接着又打算启用一些以前不太安全的化学添加剂,尽可能地提升产量。
这些措施短期可能有点效果,但显然治标不治本。
更关键的是,这种应急方式也反映出俄罗斯对整个炼油产业的控制力并不强。换句话说,就是手头的工具太少,还得靠“拼凑”来撑场面。
眼下,俄罗斯已经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提出要降低甚至取消进口中国汽油的税费,还打算用火车专列把油从中国运过去。
这种求助方式,在以往几乎不可能出现在俄罗斯的能源政策中。
过去是俄罗斯把油气源源不断地卖给中国,现在倒过来了,俄罗斯希望中国能帮它补上燃油缺口。
这种角色的转换,说不上谁高谁低,但确实说明,俄罗斯这次是真的遇上了“燃眉之急”。
除了中国,俄罗斯也在找其他国家帮忙,比如韩国、新加坡、白俄罗斯等,但这些选择都不能像中国那样来得稳定和迅速。
再加上运输周期长、成本高,就算中国愿意帮忙,汽油拉到俄罗斯也得二十来天,实际效果能有多少,还得打个问号。
更棘手的是,乌克兰方面已经明确表示,打击能源设施的行动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俄罗斯的炼油系统还得面对持续的威胁,就算眼下能靠进口暂时缓解问题,后面还有没有更大的冲击,没人能说得准。
这次燃油危机,给俄罗斯也给其他资源型国家敲了个警钟。光有资源不等于有保障,产业链不完整,技术不自主,系统一旦出问题,就容易全线崩盘。
俄罗斯的原油储量确实很大,但成品油这头一直是短板。
炼油系统老旧,设备依赖进口,技术更新慢,再加上一场外部冲击,整个体系就乱了。说到底,能源安全不是只看储量,而是看你有没有能力把资源变成产品,稳定供给市场。
这场危机还可能对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带来影响。亚洲国家可能趁机扩展出口份额,而俄罗斯被迫加快“向东看”战略,可能会更加依赖中国。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也从原油买卖逐步深入到了成品油、运输、结算等更复杂的层面。
但这也提醒中国,在与俄罗斯加强合作的同时,也要做好防火墙。毕竟俄罗斯这次的危机,本质上是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合作可以有,但不能替对方兜底。
俄罗斯这波“无油危机”,表面是炼油厂被打了,实际上是长期忽视产业升级的代价。
靠出口原油赚外汇的模式,短期看着风光,长期却藏着隐患。一旦下游链条出了问题,整个能源体系就难以为继。
从向全球供油到向中国买油,这一步的转变,不只是市场行为,更是战略调整。
俄罗斯可能还会继续进口汽油,也可能会加快修复产能,但这场危机已经让它看清楚一个现实:能源大国不等于能源安全。
未来的路怎么走,俄罗斯恐怕得重新规划。
不然,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拿错剧本”的场景出现。而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也是一场生动的教材,告诉我们——能源安全,靠的不是储量,而是系统的稳、产业的全、技术的硬。
这一次,俄罗斯不是没油,而是用不上油;不是没资源,而是缺系统。剧本写明白了,角色才能演得好。
参考资料:
产油大国陷入燃油危机:俄罗斯的能源困局——2025-09-21 06:35·决策与信息杂志
乌称袭击俄境内多处关键设施 涉及能源与军工领域——2025-09-25 00:13·中国网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