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给中美关系支招:中国要是害怕,可以学学北宋澶渊之盟

中美关系,这几年真是风波不断,从贸易摩擦到科技竞争,再到地区事务,总觉得两国像在拉锯战里较劲。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几年前的发言中,拿北宋和辽国的澶渊之盟来比喻,说中国要是担心跟美国对峙升级,不妨学学宋朝那套,通过协议换取稳定。

历史典故与当下启发

澶渊之盟这事,得从北宋初期说起。北宋王朝960年建立,赵匡胤当皇帝后,先是统一了南方几个小国,到979年灭了北汉,但跟北边的辽国一直纠缠不清。辽国是契丹人建的,916年立国,实力强劲,控制着幽云十六州那些战略要地。

宋太宗赵光义想收复失地,979年高梁河一仗打得挺惨,宋军败退。从那以后,宋辽边境小战不断,到986年宋军三路北伐,又被辽太后萧绰指挥的反击打得落花流水。

999年开始,辽军每年南下骚扰,抢掠边境,宋朝边防压力山大。到了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和萧太后带20万大军大举入侵,直奔宋都汴京。这次入侵是转折点,宋真宗赵恒亲征,带禁军北上澶州,辽军先锋萧挞凛被宋军床弩射杀,士气受挫,双方这才坐下来谈。

盟约1005年1月签成,宋朝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撤军,以白沟河为界,互称兄弟国,不收逃犯,不筑新堡,不开边田,还开通互市。这对宋朝来说是笔经济账,换来了边境平静,让国家能专注内政发展。辽国拿了贡物,补了军需,也避免了长期消耗。

结果,从1005年到1042年,宋辽没打大仗,宋朝经济繁荣,城市贸易兴旺,印刷术、火药这些发明层出不穷。辽国也建了中京,内部稳定。但这盟约不是没代价,宋朝永久丢了长城以北土地,军事上重文轻武,军队松懈,后来面对西夏和金国时就吃亏了。

1042年辽兴宗要加贡,宋仁宗同意多给银绢10万,边境土地争端还闹到1074年宋让出六砦。1125年宋和金联手灭辽,但金转头灭了北宋,靖康之变南迁。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协议能带来短期稳定,但长远看,得靠自身实力平衡。

放到中美关系上,艾利森在2019年哈佛的文章和2021年对话中,多次提这个盟约,说中美可以在竞争中合作,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就是崛起国和霸权国必战的理论。他觉得宋辽通过协议,在经济上让步换军事和平,中美也能在贸易科技上竞争,在气候疫情上合作。

听起来有道理,但中国这些年GDP稳居世界第二,制造业全球第一,高铁、5G、量子计算这些领域领先,哪是宋朝那种军事弱势的局面?

从2018年贸易战开始,美国加关税,中国反制,2019年第一阶段协议签了,但2023年芯片禁令、2024年欧盟跟风限制高科技出口,中国靠本土研发顶住。

2025年上半年贸易谈判重启,关税壁垒还在,但中国推动双循环经济,一带一路扩大朋友圈。艾利森的比喻忽略了这些事实,总觉得把中国比作宋朝,有点低估了咱们的综合国力。其实,这启发我们,和平不是单方面让步,而是基于平等的战略平衡。

教授观点与中国立场

艾利森的观点主要来自他的书《注定一战》,2017年出版,分析16个历史案例,12个以战争结束。他在博鳌论坛和CCG对话中,强调中美结构性矛盾,像宋辽那样,中国作为崛起方,可以通过协议管理竞争。

2019年贝尔弗中心文章,他详细说澶渊之盟是独特的中国朝贡变体,宋付贡,辽投资建都,双方都受益。2021年4月与王辉耀对话,他又说中国应更主动分享经验,避免意识形态对立。

2023年博鳌分论坛上,他直接建议中美学这个模式,竞争伙伴关系。2024年哈佛访华,他继续讨论修昔底德陷阱,新洞见是两国需想象力构建大战略。

但在中国这边,反应可不小。不少分析认为,这种比喻有西方中心主义影子,把中国放在从属位置,忽略了咱们在经济科技上的赶超。艾利森出发点是避战,但用词像“中国要是害怕”,听起来总有点傲慢,暗示中国处于劣势。

其实,看中美从2023到2025的发展,美国2024大选后强调科技脱钩,中国推动本土芯片,贸易赤字2024年还涨了,但两国贸易超7000亿美元。2025年7月特朗普信号软化,威胁加关税但也示意谈判。中国反推一带一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扩大。

教授观点有参考价值,但中国立场是坚定维护主权,推进多边机制,像巴黎协定、WTO改革。咱们不怕竞争,但拒绝被低估。艾利森在2024年馆项目中,说中美共存是现实,但中国专家回应,关键是美方摒弃冷战思维。

战略选择与长远影响

澶渊之盟长远影响,对宋朝是双刃剑。短期和平让经济文化繁荣,人口翻倍,城市化加速,但军事松懈导致1127年亡国。辽国得贡稳定,但内部问题加上气候变化,1125年被金灭。

盟约框架影响东亚外交,宋与西夏1044年协议类似,付贡换和平,但最终多极格局崩塌。历史证明,和平协议需实力支撑,不是永久保障。

对中美,战略选择是关键。中国选择高水平开放,2025年上半年贸易谈判讨论芬太尼和关税减免,民间交流增加,学生互访、文化合作加深。长远看,中美合作对全球有益,像气候变化、疫情防控。

2024年卡内基报告,描绘共存情景,强调对话。咱们推动亚太自贸区,拒绝脱钩。中国立场是平等互敬,美方需放弃咄咄逼人态度。2025年兰德报告,评估冲突竞争合作前景,指出合作领域如反恐、经济复苏。

说白了,艾利森建议提醒避战风险,但中国有自信走自己的路。未来,中美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基于事实而非偏见。历史是借鉴,但当下中国实力强劲,战略选择是合作共赢,不是让步求安。长远影响取决于双方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历史   澶渊   哈佛   中美关系   北宋   中国   害怕   教授   中美   宋朝   协议   盟约   和平   长远   竞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