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青铜来自龙门山?

成都平原三星堆、金沙出土的文物中

无论是形象夸张的青铜面具

微笑的金色小面具

还是晶莹剔透的玉石器

都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叹

这些文物的原料从何而来?

到底是“土特产”还是“外来货”?


常璩(公元291-361年)

在其所著的《华阳国志》中介绍: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其宝

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之饶。”

从彭州与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

两个遗址的地缘关系出发

太阳神鸟起飞的地方

与彭州所在的龙门山区应紧密相关。


铜矿

历史悠久

《彭县志》记载:“彭县采铜,历史悠久。土人曾于矿内拾得崇宁古钱,知宋已开采,近代也曾于铜厂坡发现有古人采矿冶炼遗址和崇宁古钱数千枚,可资佐证。”《辞海》彭县条载:“县北多山,有铜矿,发现时代已不可考。”可见,彭州自古铜矿丰富、采铜历史悠久。

古蜀人距今约4000到3200年,相当于夏、商时代,就对龙门山的矿藏进行了了解和开采,并且得到了高品位的裸露矿源。沿着白水河向西北方向、从九峰山到雁门关,追寻逝去久远的古蜀人时人们发现,这一路有很多铜矿的踪迹,如铜厂坡、桂花坑、下炉房等。

国家先后组织了地质科考队,对龙门山的马松岭、新开洞、花梯子、马槽、核桃坪、铜厂坡等矿区的矿脉,进行了科学勘探。勘探结果表明,龙门山金属储量:铜2.37万吨、锌3.57万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长期关注、研究“三星堆”文明的赫荣乔等人曾多次沿古蜀人迁徙路线,对龙门山铜矿资源进行实地科学考察,特别是四川省彭县铜矿成立的前后,对玉垒山支脉等地进行了考察,并对铜矿成分和矿点附近的水样进行了分析,获得了重要的数据和材料。如经过科学分析,从马松岭上浸透下来的泉水,铜的含量是普通水含量的500倍。

青铜大面具(商)

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为了进一步求证“三星堆”青铜的来源,还勘探对比了“三星堆”青铜器与龙门山铜矿的成分。“三星堆”出土的特大号人面具耳部所含成分有铜、锡、铅、锌等,而龙门山的矿石中均含有这些成分;在龙门山采到的铜矿中观察到的石英石和铁化合物也与青铜器中含硅、铁等成分的事实相吻合。限于当时原始的冶炼技术水平,必然也会在黄金冶炼的金产品中残留着其他金属元素,这在无意中给我们今天的科考留下了证据。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测“三星堆”青铜器铜矿的来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彭州与三星堆的地缘关系来看,一水相连,交通便利。“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鸭子河畔,其上游是湔江,距发源地彭州九峰山源头仅110公里左右。彭州龙门山镇位于湔江边,乃是三星堆的上游。古代金属冶铸工场的最终选择应是在矿藏资源附近,不可能将金属含量仅3%左右的铜矿石运送到数百、上千里以外去冶炼。

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证实,青铜器的铸造工场地就在遗址上游。由此顺流而下,不过几十公里即可直达三星堆遗址,是最便捷的水上通道。从地名“通济”、“海窝子”似乎可以佐证当时运输的繁忙。若依就近冶铸、交通方便而论,彭州市紧邻广汉、成都,境内铜矿资源距离三星堆、金沙冶铸工场都不过数十公里,一马平川,具有就地取材的优势。这一近在咫尺的铜矿资源,正好处于古蜀文化核心范围,先民岂能舍近求远?

可见,历经数千年开采的龙门山铜矿,曾经为古蜀王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三星堆青铜文明,为中华民族数代王朝提供铜资源,为抗日战争作出过重要贡献,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玉石

资源丰富

龙门山脉的玉垒山支脉一带蕴藏着大量的玉石资源,为蛇纹玉,是一类质地偏软的玉石。蛇纹玉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的石材之一,龙门山的蛇纹玉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的材质相吻合。

蛇纹玉(来源:百度百科)

古蜀人最早在湔江河床及其上游玉垒山支脉发现了蛇纹玉,并进行采集和利用。当地的蛇纹玉石与含铜黄铁矿共生。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古蜀人在玉垒山采玉时,就看到了含铜黄铁矿。在数千年的过程中,他们尚不知道铜矿可以利用。因此,当时的古蜀人采了玉而扔掉了铜矿,新石器时代末期,当古蜀人认识了铜的使用价值之后,玉垒山支脉的铜矿开始被开采和利用。正因如此,使得古蜀王国的青铜文明走在当时的先进行列。

在新石器时代,玉石是重要的军事和民用物资,也是必争的资源。玉垒山支脉是当年战略资源的必争之地。据专家推测,当时的古蜀人分为几支,其中一支从青藏高原岷江河谷的汶川、茂县(古称緜虒)一带的雁门关翻越主峰海拔四千多米的九峰山,到玉垒山支脉开采玉石,后来发现了铜矿,开始了铜的开采、冶炼和利用,并在龙门山区湔江河谷建立起了古蜀王国,从而进入成都平原,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三星堆”青铜文明。

从龙门山镇为起点,沿牛圈沟逆白水河而上,经天生桥、桂花坑、米家山、大飞水、半截河、下炉房、燕子河谷,到达两河口;继续往西北方向沿着山沟崎岖的小道到达三岔河,再翻越九峰山脊,通往汶川的路线。从雁门关翻越九峰山,通过上述“铜之路”进入湔江河谷,对于当时来说是一条科学的道路选择,迁徙之路也成为了当时的交通要道。这条路线成就了古蜀王国,成就了“三星堆”文明。

金彭

名副其实

龙门山还是有名的产金区,山中河流产出沙金。在龙门山镇境内山中,还有原生金矿点,许多支流均命名为“金河”,不乏发现巨型“狗头金”的记录。

据彭县志记载:彭县采金,唐、宋时列“职贡”,不许民间开采。《宋史仁宗本纪》:天圣元年闰九月,“丁未,禁彭州九陇县采金。”清光绪《彭县志物产志》载:“麸金,《寰宇记》:彭州土产……案今出九峰之金沙江之沙金河,所谓广碛、丽水二峡也。”可见,彭州市龙门山镇沙金河两岸确实产金,且历代采金不绝。

相传有古代采金洞30余个,明代刘天官开的7个金洞子尚有遗迹可考。主要产金矿点分布在湔江上游的白水河、锅圈岩、后坝河等地。马松岭铜矿和其他类似矿点还伴生金和银,金可达2克/吨,银9-20克/吨。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彭州最高峰太子城的传说。太子城位于彭州与茂县的交界处,在两地民间至今流传着下面两首歌谣:


01

九峰山上太子岭,太子岭下太子城。

太子城外太子坟,太子坟内没有人。

02

远见太子城,遍地是金银。

听到人声响,走拢不见城。

远看太子城,时而金光闪闪,时而银光闪闪,因而有遍地是金银的传说。相传明末崇祯皇帝的天官刘宇亮受命在此采金,皇太子亲自来此押取,被刘天官软禁起来,太子死后即葬于此。从传说和史料记载来看,彭州龙门山确实“遍地是金银”,称为“金彭”名副其实!

古蜀文物出何处?

龙门山中有名堂!

龙门山脉富集的铜矿、玉石与金银

不仅是古蜀王国得天独厚的宝藏

更是点燃三星堆与金沙璀璨文明的关键之火

地理的毗邻与资源的富饶,

也使这片群山无可争议地,

成为古蜀青铜与玉器文明诞生的坚实摇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历史   青铜   龙门   铜矿   彭州   彭县   支脉   玉石   广汉   金沙   子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