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舟山港码头,卸载名单出现了一串陌生航线。
原本常见的“休斯顿—舟山”“路易斯安那—惠州”原油船踪迹不再,一批从加拿大温哥华港出发的重油船接连靠港。这不是哪艘油轮的临时绕航,而是中国原油采购体系的深层次“换轨”。
根据《彭博社》4月17日报道,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量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从月均2900万桶骤降至不到300万桶。而与此同时,加拿大出口至中国的油量跃升至730万桶,几乎覆盖了美国留下的份额缺口。
而这一切变动,表面是路线变化,背后是结算机制、供应信任与政治风险的三重组合拳。
“不是油出了问题,是流程开始拖人。”
一位接近中国石化采购业务的业内人士透露,自2025年初起,美国原油的信用证办理周期显著拉长,美元跨境清算路径频繁受阻,不少港口甚至出现“货到人未放”的情况。
相比之下,曾被嫌弃“重、贵、难炼”的加拿大油砂原油,如今却坐上了替代主角的位置。
2023年底,加拿大的跨山输油管道(TMX)建成投产,把阿尔伯塔油田直接连通到温哥华港。从那里出发的原油,仅需七天便可抵达舟山,比美墨湾出发的油船平均少四天航程。
《环球邮报》报道,加拿大能源巨头Suncor已和中国炼厂签署新一轮长期直供协议。中海油方面正与两家加拿大油砂运营商敲定年度锁仓总量。
很多人以为加拿大油是“新朋友”,其实早在镇海、惠州、古雷等地的现代化炼化厂设计之初,这类“重油适配”早已纳入设备参数。
“重得像泥巴没错,但我们厂房的延迟焦化装置本来就是为了这类油而生。”福建某基地项目负责人直言不讳,“过去是因为量不够、价格没优势,现在量来了、价也能谈,顺理成章。”
但这场能源路线迁移的真正动因,还不止于运输与炼化。
《金融时报》引用伍德麦肯兹的一项分析指出,中国企业已形成新的采购筛选逻辑:
结算路径稳定性 + 炼厂适配能力 + 政治风险窗口
在这三项因子评分中,美国近年持续滑落,加拿大、巴西和哥伦比亚却逐渐向上爬坡。
美元正在从“结算通用货币”变成“金融地缘变量”。
据外资交易人士透露,目前部分美油采购流程被银行内部定义为“风险订单”,哪怕合同已签,也有可能在放款、通关、清算阶段遭遇人为延迟。部分企业甚至选择放弃到港后的履约。
与之对比,加拿大方面提供更灵活的人民币结算通道、港币对冲机制,以及“远东清算桥”方式,为炼厂提供实际操作便利。
天津港正在扩建两个重油泊位,惠州石化园区新建的原油管道正向中海油靠拢,而山东一线炼厂也在计划拓展接收北美重油的专用管线。这一切都在说明:
不是谁非要换船、换油,而是供应链已将“风险”写入选型模型。
正如业内调侃,“这是能源版的CDN加速,不靠单一主干道,而是全球多点部署。”
4月17日,舟山港,两艘从温哥华来的油轮安静靠港,自动卸油系统运转平稳;而三天前,一艘原定从德克萨斯来的船在接近东海时被紧急改道。
这场没有喧嚣、没有外交辞令的变局,只藏在合同表格、航运节点和清算系统里。
没人吵架,没人拉黑,单是路线在悄悄变。
采购官的电脑屏幕上,那些红色标记的原油合同正一条条变灰,而更多蓝色箭头,正从北太平洋方向穿过来。
听不到争论,也看不见谁表态,但越来越多的合同,已经绕开了原来的路径。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