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玉惜品诗
编辑丨一池秋水
一段12年前的日本电视节目录像被重新翻出,节目主角正是被中国外交部点名的“铁杆汉奸”石平。
节目中,当他振振有词替日本军国主义辩护时,却因为一句“连老婆都丢了”而当场失控,气急败坏。
这一幕,再次揭开了他背叛祖国、背叛家庭的真实面孔。
石平的人生,不仅是一部“背叛史”,更是一部“丑恶史”。
“汉奸”石平到底是谁?为何时至今日他依旧被人提起?“丢了老婆”这句话为什么会让他有这么大的反应?
石平1962年出生在四川成都,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是含着光环起步的人,毕业后进入四川大学任教,看似前途无量,但很快暴露出不安分的一面,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不踏实钻研学术,导致在单位并不得志。
1988年,他干脆辞掉教职,远赴日本留学。
初到日本时,他的身份仍是中国留学生,一切言行都还算正常,可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他却逐渐撕掉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走上了另一条不归路。
2007年,他正式加入日本国籍,改名“石平太郎”,并自导自演了一场所谓的“归化仪式”,即跑到伊势神宫参拜天照大神,以此向自己证明“终于成了日本人”。
这一场仪式不仅是身份的改变,更是心理的彻底背叛,他急于抛弃自己的根,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一切方式向日本右翼靠拢。
他甚至公开支持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声称“日本不必在意中韩的态度”,完全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自己的来时路,彻彻底底站在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
更可笑的是,他自己对日本社会的接受度心存不满,法务局办理归化手续仅用了几分钟,毫无仪式感,让他觉得“廉价”,于是他才去神社找补。
这种心理落差,恰恰暴露了他既渴望被接纳,又怕被现实冷落的尴尬,也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十分容易破防的人,时刻需要确认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回避那股心虚一直走下去。
但实际上对日本来说,他不过是一个可用可弃的“反华工具人”,而对中国来说,他已经彻底背叛了自己的民族。
如果说背叛祖国还可以被他包装成“价值观选择”,那么抛弃陪伴多年的糟糠之妻,就彻底揭开了他虚伪的面孔。
石平2011年才在日本娶妻,那时他已经49岁,这个年纪不算小了,所以很多人怀疑这并非他的头婚,而是“换妻”。
后来周友来在节目中一句话揭穿了秘密,说石平连自己的糟糠之妻都抛弃不要了,他不只是“叛国者”,还是“弃妻者”。
谁料到这件事引发了现场激烈反应,石平当场破防,连声指责周友来在“人身攻击”。
但观众们看得很清楚,这并不是人身攻击,而是对事实的揭露。
他可以面对“汉奸”骂名毫不动摇,却被“丢了老婆”四个字刺得暴跳如雷。
为什么?因为这恰好击中了他的软肋,背叛的不仅是祖国,还有与自己同甘共苦的人,最重要的是,这也许会对他现在的婚姻产生影响。
据传,他的新妻子是通过日本右翼政客的派对结识的。
对外界而言,这无疑坐实了他“利益婚姻”的动机,他追求的从来不是家庭幸福,而是政治资源。
一个人若能为利益舍弃最亲近的人,又怎可能为祖国挺身而出?
而他的遮掩也正体现了日本的“知小礼而失大德”的特点,不计较家国大事上的背叛,反而在意小家的人品失德。
类似的故事并不只发生在他身上,另一些跑到日本的所谓“媒体人”,也同样抛弃妻子、家庭。
背叛祖国和背叛亲情,往往是一体两面,一个人若能把根本的情义踩在脚下,那他就注定只能成为工具,最终被人遗弃。
石平的选择,正是这种丑恶本性的最好注脚。
石平在日本混迹多年,靠着“反华”标签获得关注。他频繁出现在电视节目里,发表极端言论,甚至为日本军国主义洗白。
可他越是卖力表演,越能看出他的尴尬处境:日本人不会真正接纳他,中国人更不会原谅他。
这种“两头不讨好”的状态,让他成了被世界唾弃的丑角,即便在海外华人圈,他也屡遭抵制。
有人直言,他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却连最基本的人格都丧失。
更有台湾原住民后裔公开发声,怒斥像石平这样为日本侵略行为洗白的人“见一次打一次”,其愤怒源自家族在“雾社事件”中的惨痛遭遇。
这些声音说明,石平的媚日行径,不仅刺痛大陆中国人,也让其他受害群体难以忍受。
更荒诞的是,石平本人可能真以为自己在日本“有了地位”,可在日本右翼眼中,他只是一颗随时可抛弃的棋子。
一个49岁才娶到“关系资源”的外籍老男人,本质上不过是个被利用的过气角色。
纵观石平的一生,他以“背叛”为座右铭,从学术到国籍,从祖国到家庭,凡是可以交换利益的,都被他毫不犹豫地抛弃。
他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最好的讽刺教材,一个人可以聪明,但若失去良知与尊严,最终只会成为全社会的笑柄。
背叛祖国的人,往往也会背叛家庭,出卖民族的人,终究也会出卖最亲近的人。
他的一生充满投机与算计,却没有留下丝毫值得尊敬的痕迹。那些曾经支撑他走上学术与社会舞台的光环,最终全部化为笑柄。他不是“异见者”,而是彻头彻尾的叛徒。
历史不会善待这样的人,人民更不会原谅这样的人。他今天的处境,正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对于石平之流,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铭记他的丑陋,警惕他的背叛,把他的一生当作后世的警钟:忘本者,必遭唾弃。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