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时常胸口发闷,一查,原来是心脏供血不足。要我说,这事可不是小看就能过去的。心脏这部“发动机”一旦供不上“油”,轻者气短乏力,重者就可能滑向心梗
这条不归路。你是不是想过,心脏不好,都有哪些征兆提前提醒我们?咱们今天不妨慢下来,听老中医给你讲个透彻。
❶ 胸口闷堵、气息短促,不是简单疲劳
好多人体力一差,就以为是没休息好,殊不知那股“喘不上气”的感觉,其实有个名堂,叫做“心气不足”,中医说法即心阳亏弱。
当你上下楼都感到胸前发紧,或是连话都懒得说几句,这可不只是累。有一次我看到一位人面红耳赤,实际舌苔却薄白,站着都觉得发虚,心供血出问题了。
你有没有试过静坐时胸口也难受,那可得留心。别说是年纪轻,饮食作息不规律,情绪压抑,也能让心阳受损。此时若还不管理,只怕是“内热未清,气血不能荣心”。哎,可别自欺为“小毛病”啊!
❷ 心悸心慌,脉象不稳常是预警
你是否有过心跳忽快忽慢,甚至夜里忽然醒来,胸口咚咚直跳?这其实是心神不宁、气血失调所致,不容忽视。
中医讲——心主血脉,又藏神。当血少而虚,或气郁滞结,心神受到干扰,就会有慌乱之感。尤其是情绪波动大,经常焦虑、烦躁的人,更容易出现“脉震且虚”的情况。
很多人误以为是缺乏睡眠导致不适,结果真实原因却是心功能已经吃不消。感到心慌,你会不会立刻停下脚步问自己一句:是不是身体在敲警钟?
这时候,除了情绪调节,饮食上也要注意。像是山楂炖莲子汤,小小一碗,调和心脾还能养神宁心。
❸ 四肢易冷,疲倦无力是心阳虚的表现
当你发现即使天气燥热手脚依然冰凉,这就是个信号。心阳不足,气血不畅,最容易影响的就是肤体末端。这里的阳虚,多源于体质透支,比如夜里熬多了、动气过重了,或贪吃寒凉油腻食物。
中医讲“五脏相滋”,脾生血、心主血,若脾胃受偏,会直接损及心阳。你有没有早上起床就觉得全身乏力,洗个脸都得歇口气?感到力不从心时,就别强撑——那不是懒,是你的气血不够用了!
我常嘱咐人:多喝红枣桂圆水,适量加些肉桂粉,小小一碗,温通心阳助血行,比你喝几桶功能饮料都强。别让小冷意,拖成大病根。
❹ 舌暗发紫、唇色晦暗,是血瘀已生
咦,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舌头发青发紫,或是嘴唇暗淡毫无红润?这可不是什么缺维生素那么简单,多是心血不畅、瘀堵已现——这是“心梗”可能开始露面的前兆之一。
瘀血这种隐患,起初无声无息,等你真感觉疼痛,已经不是小问题了。有些人生活习惯不佳,总把“活动”当做饭后闲事。你想一想,若血液不能通畅地在心室循环,怎么不出毛病呢?
中医讲“血行则痛止,血滞则成瘀”,想要打通,还得从养心养血做起。从饮食入手,像是茯苓麦冬煮汤、当归搭配黄芪,每周来上两次,通补兼具,轻松又顺气。
试问你一日三餐,有没有顾得上“多温少寒”?是不是真正把身体冷暖放在心上了?
小建议:护心三分靠食养,七分在生活调
吃东西别太咸,也别太油,不吸烟、少饮酒,是心脏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有空曳曳步、偷得半刻闲,心宽气顺,比吃药还养人。夜晚休息尤为重要,子时最养心,有机会就早点睡。
此外,把情绪温一温,像把炉火点着了,整个人都轻松。你愿意给心一点安静自修的机会吗?
结语提示:养心,是一场慢功夫的修行
心脏不好,不会在一天显现,全凭平日一言一行在积累。你是否曾忽略那些“看起来不重要”的小异常?或许,一丝担心,就是一次自救的时机。所求安康,不过懂得内视、调息、知节。
与你共勉,让我们的“心”,能稳如磐石、跳而不乱。此文读罢,你是否也想起自己曾察觉过的那一抹疲惫?那个信号,不妨从今天开始认真听一听。
来源:健康养生常识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