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看郑和留给南京的“海丝”遗产

早在15世纪,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访问近40个国家,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当时,西方大航海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一直到郑和航海活动结束几十年后,才有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驾驶着几条小船,完成了环球航行。

而郑和正是带领船队自南京龙江关起航的。

可以说,南京是这一伟大航海活动的决策地和起航地,郑和对此作出巨大贡献。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郑和在南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历史遗存。

龙江船厂遗址

位于鼓楼区漓江路57号的龙江船厂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是专为郑和下西洋所兴建的大型官办造船基地。

明史专家马渭源告诉记者,作为国内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古代打造航海船只的船厂遗址,其最有价值的当属一排一排的“作塘”,即类似船坞的水塘,是当年建造宝船时的坞式工作台。10多年前,在对其中第六作塘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舵杆、船板、造船工具、生活用具等文物千余件,并发现34处造船“基础”遗迹。其中一根长达11.03米的舵杆,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考古学家认为,六作塘是一处设计严密、布局有序、曾经极为繁忙的造船场所,船舶在此造好之后,将作塘灌满江水,凿开与长江相邻的“坞门”,船舶即可驶进长江,继而入海作远洋航行。

考古学家认为,六作塘是一处设计严密、布局有序、曾经极为繁忙的造船场所,船舶在此造好之后,将作塘灌满江水,凿开与长江相邻的“坞门”,船舶即可驶进长江,继而入海作远洋航行。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据马渭源介绍,该图充分吸收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元发达的海外交通和航海技术成就,对海外一些航海与地理知识也有所借鉴,最后结合郑和下西洋实地调查和勘验进而科学地绘制而出,共绘制500多个地名。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标明了航线所经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何处有礁石或浅滩,等等。航海地图全长560厘米,明代晚期,茅元仪将其切为20幅分图编入军事著作《武备志》中。直到1885年,一英国学者在所著论文中对《郑和航海图》进行复制,并考证了其中一百多个地名。

天妃宫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回国,明成祖朱棣为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并于郑和出海处——龙江关地块赐建“天妃宫”,还亲自撰写碑文,立御碑于天妃宫中。其后郑和历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专程到南京天妃宫祭拜海上保护神妈祖。南京天妃宫是明代全国规模最大和规格最高的海神妈祖庙,在妈祖庙宇史及信仰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今天,明代天妃宫碑还耸立在南京下关。妈祖至今仍发挥着维系华人社区精神凝聚的作用。

静海寺

明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朱棣为表彰郑和出使西洋平安往返,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奇花异木的活株、玉玩等物品而在下关江边敕建该寺。寺取名“静海”,寓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介绍,当时静海寺庭院内栽种了不少郑和从国外带回的奇花异草,除海棠外,有文字可查的尚有詹卜花、五谷树、婆罗树、沉香、黄熟香、返魂香等,多为药用植物。后来还把海棠花分种于静海寺,婆罗树分种于天妃宫,詹卜花分种于白云寺,五谷树分种于大报恩寺和天界寺。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为编著《本草纲目》,曾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前来静海寺专门考察“番药”“夷果”。这些奇花异草是香料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中外香料经济及花卉业的发展。

郑和墓

郑和墓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宁谷里牛首山南麓,墓形为回字形。墓前台阶有4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近40个国家和地区。

浡泥国王墓

浡泥国王墓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一个见证。明朝初年实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朝贡贸易”,这就使得国家之间交往相当频繁。在此背景下,不幸病逝于南京的浡泥国王,有感于中国的友好和灿烂的文化,留下遗愿“体魄托葬中华”。

洪保墓

洪保墓位于江宁祖堂山南麓,作为郑和下西洋使团的主要领导成员,洪保墓出土的墓志直接记录了墓主人洪保参加的下西洋航海活动及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印证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墓志中明确说明当时的航海使团乘坐的船舶为“五千料舶”,这证明了从南京出发的航海船队已拥有当时国际上最为巨大的船只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

早在2012年,南京就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预备名单。

2016年,国家文物局明确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洪保墓、郑和墓4处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为首批申遗点,继续讲述着南京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变迁中曾经拥有的独特地位。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南京   妈祖   静海   航海图   船厂   长江   丝绸之路   明代   遗产   船舶   海上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