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毛岸青病重,临终前对妻子说:你把毛岸平叫过来,我想见见他

2007年3月23日,毛主席的第二个儿子毛岸青在北京医治无效离世。

毛岸青离世之前,他曾和妻子邵华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其实无外乎曾经父亲和哥哥带给他的影响,也包含着过去父亲给他留下的句句箴言。

说到最后,毛岸青对邵华提出了一个要求:“我想最后再见见岸平,你给老家打个电话,我有事想和他说。”

距离上一次两人见面已经过去了10年之久,只不过10年之后的这次见面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毛岸青去世之后,妻子邵华转达了毛岸青留下的遗言,毛岸平情难自已泣不成声。

那么毛岸青离世之前为何执意要见毛岸平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故事。

毛家的孩子

毛岸青,作为主席的第二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历经了种种坎坷,刚刚四岁那年,毛岸青就被迫和家人分开。

因为彼时的国民党正开展着“四一二运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国大地遍布着红色的鲜血,无数共产党人被迫害被杀戮。

为了减少伤亡,也为了再度团结起革命力量,毛泽东,这位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革命者,给家里留下一封书信,便独身一人前往了井冈山,家中只留下了母亲杨开慧、哥哥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龙。

在毛岸青心中,父亲的离开对他没有什么太多的影响,只要母亲在自己身边,那么这个家就一直是幸福的,直到1930年,反动军阀带着一伙全副武装的军人闯进了他们家,不由分说的把母亲和兄弟几人带走,这也让他惊慌的大哭起来。

在监狱之中,杨开慧身上不屈的意志品质彰显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但同时恼羞成怒的敌人将她残忍伤害,也成为年幼的毛岸青毕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尽管在我党地下组织的帮助下,他们兄弟三人得以转移到安全地带进行庇护,但是离开母亲的未来,兄弟三人谁也不知道究竟该怎么走下去。

在这段艰难的时光中,毛岸青和哥哥承担了这个年纪本不该承担的重任,一个人街头卖报,一个人去垃圾堆里淘换些能用的废品,甚至街边乞讨,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一个弟弟需要靠着他们两个人养活,面对生活的困难又怎能轻易低头。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毛岸青在一次和国民党特务的纠缠中脑部遭受重创,因为救治不及时导致双耳近乎失聪,甚至还伴随着长达几十年的脑震荡后遗症。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弟弟毛岸龙因为身体疾病离世更让毛岸青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时常出现的精神幻觉折磨着他也吞噬着他,陷入幻境中的他难以自拔。

那时的毛岸青也才不到10岁,直到1936年被地下组织重新找到的他们,这才有机会远赴苏联过上一段相对平稳的日子。

在这里让兄弟二人感到温暖的不是救护中心的优渥环境,而是贺子珍的到来,长久缺乏母爱的他们又重新感受到另一个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以至于多年之后,他们两兄弟才会在贺子珍陷入低谷之时说着:“贺妈妈,你还有我们,我们永远不会离开你。”

1941年苏联突如其来的战争让二人决心上前线杀敌报国,一向自负的斯大林看到二人的表现也不由得赞叹道:“不愧是毛泽东的儿子。”

毛岸英的牺牲

1949年7月,毛岸青在哥哥之后也踏上了回到故土的列车之上,和父亲的再度见面已经是20多年之后,背离家乡这么多年,毛岸青和父亲的关系自然有些微妙。

可当他得知父亲多年来积劳成疾,已然患上了十分严重的慢性疾病时,毛岸青还是和父亲激动的拥抱在一起。

这次他始终认为,国家解放了,新中国建立了,父亲和哥哥都在身边,终于不用再过上一家人生离死别的日子,可谁能想到,现实又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回到北京之后,毛岸青在自己非常擅长的马列主义研究室进行工作,他对那些苏联的文学书籍进行翻译,毫无疑问那些著作也为后来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的打响让我国不能袖手旁观,随着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援兵朝鲜,一场大仗又即将打响。

而这次哥哥毛岸英提出要远赴一线支援作战,毛岸青自然是反对的,他回想起妈妈和弟弟的情景,心中一阵阵不寒而栗,可哥哥倒是宽慰着他自己一定会回来,再加上主席父亲说着:“人民群众的孩子上战场就行,我毛泽东的孩子也能上战场。”

谁又能想到,毛岸英这一去竟成为了天人永隔,消息传回国内,毛岸青一度情绪失控,不到40岁的年纪接连丧生三位至亲,这样的痛苦也非常人所能理解。

后来毛岸青一度在疗养院进行调理,直到1952年,毛岸青再度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韶山冲,只不过这次他的回家之旅略带戏剧性。

他骑着一匹马,向心中的故乡进发,一路上寻找着幼时的足迹却没想到一不留神栽倒马下,狠狠摔进了稻田之中。

路过的一个小男孩见状施以援手,两个人在泥潭里摸爬滚打了半天才出来,带着浑身的泥泞大眼瞪小眼,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给二人开了一个玩笑。

谁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小男孩竟然是毛岸青的堂弟毛岸平,这段往事经历直到多年之后仍被二人不断提起,就连一向不爱说话的毛岸青,每每回想起这件事仍止不住的开怀大笑,这段小插曲也成为了二人日后情谊不断加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回到故乡的毛岸青变得更加开朗了。

晚年的故事

这次回故乡的时间并没有那么久,毛岸青很快又回到了北京进行疗养,但好在这次他回故乡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位亲人,这也让他又唤起了对亲情的渴望和眷恋。

因为种种原因,毛岸青再次回到湖南老家已经是1962年了,相比于上一次见面,如今的毛岸平已经18岁的年纪,是一个大小伙子。

每次毛岸青回家,毛岸平总要陪在他的身边,给他讲一讲这里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些经历也成为抚平毛岸青心理创伤的一剂良药,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毛岸青都要抽出一段时间回到老家,尤其是在父亲去世之后,这种对家乡的思念更是达到了顶峰。

看着身边越来越成熟的毛岸平,毛岸青的年岁也越来越大,1990年前后,毛岸青总是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策马扬鞭的兴奋劲,因为现在已经快70岁的他就连走路都避免不了让身边人搀扶。

再次离开韶山前,毛岸青在一块石墙上刻下“我爱韶山”几个大字,一边刻一边略带风趣的说:“下次回来我要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

1997年,毛岸青最后一次回到韶山冲,和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回家他带着自己的亲人后代,已经50多岁的毛岸平看着堂哥带着妻儿心中也是十分高兴,不过当他看着哥哥略带沙哑的嗓音和佝偻的背时,毛岸平心头一酸。

毛岸青拉着他的手支支吾吾仿佛想说些什么,可最后只能含含糊糊的说着几个“好”,这让毛岸平倍感难过,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见面竟成为兄弟二人的诀别。

二十一世纪之后,毛岸青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2007年年初,毛岸青或许预感到时日无多,他对邵华说:“你能不能给岸平打个电话,让他过来看看我,我有些话要对他讲。”

可是当时毛岸平所处的地方通讯设施极差,邵华一直未能和他取得联系,直到毛岸青去世后,邵华才通过多方打探联系上了毛岸平。

电话这头的邵华说:“岸平,你哥哥临走前很挂念你,就是没有机会再回老家见见你,他让我转告你身为毛家人要做好表率。”

另一旁的毛岸平听到这一消息后也不由得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2008年,毛岸青的骨灰被安葬在杨开慧烈士陵园旁边,或许对于毛岸青来说,在世界的另一端他能和父母哥哥弟弟团聚,重新开启自己另一段人生的新旅程。

结语:

如今再度回首毛岸青的一生,年少之时历经磨难尝尽世间疾苦,中年之时又接连遭受亲人离别之痛,到了人生晚年重回故乡又收获了另一段真挚的感情,抚平了人生留下的种种创伤。

在杨开慧烈士陵园中,身临其境也仿佛能看见过去毛岸青策马扬鞭时的青涩模样,斯人已逝,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民族同胞的血液之中绵延流淌。

史料来源:[1]李彦春:毛岸青一家[J].农家之友,199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9

标签:历史   临终   韶山   父亲   哥哥   苏联   故乡   弟弟   母亲   身边   兄弟   老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