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被奶奶注射抑制生长剂的纪宝如,如今的她,证实刘晓庆说对了

在演艺圈里,长不大的脸,常常是“冻龄”的褒奖。

但对纪宝如来说,这张娃娃脸并非岁月的恩赐,而是一针下去永远停在十三岁的代价。

从最红童星到婚姻破碎,从带病的儿子到信仰救赎,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是真实发生过的一场“149公分”的人生修行。

如今的纪宝如,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标签定义的小女孩,而是一位用满身伤痕换来平静与慈悲的女性。

龙凤胎出生,听起来像是电视剧里“天降吉兆”的配置,但这“吉兆”在纪宝如的家里只对男娃成立。

作为同胞出生的女娃,纪宝如没多久就被打包送去祖父母家抚养。

“亲妈”偶尔路过投点钱,却从不让人叫她妈妈;“亲爸”跟现实里的她毫无交集,只能靠地图确认他确实存在。

也正是如此,纪宝如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也练出了一手让大人惊艳的演技。

在试镜那天,一个五岁的小姑娘听到“想象你没有妈妈”这句话,眼泪说来就来,比滤镜加特效还快。

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出了“天才童星”的名头,也哭出了人生第一份演艺合同。

从此,她变成电视台的常客,广告、电视剧、儿童节目,统统轮番上阵。

街头巷尾都在谈“那个会演戏的小妹妹”,每一条巷子都像是她的粉丝后援会。

可再风光的台前,抵不过幕后那本“收入账本”。

在她还不知道税率怎么算的时候,就已经贡献了家庭大半的收入。

她的奶奶(同时也是“经纪人”)效率惊人,把她安排得比成人艺人还满,通告时间紧凑得连个学童卡都派不上用场。

她的童年没课业压力,但有连轴转的拍戏行程;没同学朋友,却有一堆品牌邀约;没考试,却得死背台词。

然而,孩子总会长大,这事奶奶也知道。

所以在纪宝如13岁那年,一场“青春突袭”成为事业的危机。

怎么办?很简单,不让她长。

台北某个诊所里,医生护士外加奶奶,合力将一个青春期少女按在诊疗床上,一针扎进膝盖,抑制生长激素就这样注入了她的人生。

那一针定格了她149公分的身高,也锁住了她的发育按钮。

再长不高、再不变声、再不转型——对于她的家庭来说,这才是“完美投资品”。

只是,没人问她本人愿不愿意。

长不大的身体,配上从小被训练出来的童声,纪宝如很快成了“不会老的娃娃脸代表”。

台前观众感叹她“天生童颜”,背地里却没人知道这是换了一针一针、一个青春一个青春换来的代价。

她的经典曲目《万里寻母》唱遍台湾,一句“我要你,妈妈”,唱得母女抱头痛哭、全家老小集体共情。

可最需要安慰的她,却没一个人问过“你妈妈在哪”。

这首歌曾被称为“全民催泪弹”,也成为电视台的家庭道德建设样板,但唱歌的人始终没进过那个“理想家庭”的门。

她的演出费从未进过自己口袋,她的假期被用来补拍广告,唯一能休息的时候,还是感冒发烧演不了戏被强制停工。

她的兄弟姐妹们倒是过得不差,一个个健康高挑,正常读书长大。

而她,每年回纪家,不是团圆,而是“短暂上门打工”。

吃剩饭、睡角落、看人脸色,年节不是暖,而是凉。

想靠演艺成绩换来家庭认可,最终换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用完即走”。

所以后来她的人生里那些叛逆、闪婚、逃离、酗酒、甚至跌落谷底的片段,不是突如其来的崩塌,而是早年压抑的必然爆发。

被家庭榨干的孩子,通常在第一束“别人家的光”照进来时就缴械投降。

婚姻这回事,对很多人来说是“水到渠成”,但对纪宝如而言,更像是“仓皇投宿”。

从小被家庭当成提款机,一旦遇见一点“看起来像温暖”的光,就难免全身投靠,哪怕那束光后头是烟花式的短命火苗。

余龙,比她年长九岁,身份上看是名人余天的弟弟,现实中只是某个舞台边角的“幕后闲人”。

在纪宝如看似强悍、实则缺爱的成长轨迹里,他不用多金、不用有名,哪怕只是个固定陪伴,也足以让她松手缴械。

两人的感情走得飞快,一点没有娱乐圈常见的高调预热,属于那种“今早认识、下午决定、傍晚开始同居”的速食节奏。

婚礼、戒指、亲友祝福统统省略,倒是“怀孕”“退圈”“结婚”三个操作齐活,一步到位。

看上去是自由选择,其实更像是换了一个方向逃离牢笼。

这不是嫁人,是换了个“老板”,从奶奶的掌控转交到余龙手上。

只不过,这一次,她自己签了这份“委托书”。

刚开始的婚后生活确实美好,夫妻合力投资,炒股赚进过亿,一时间事业、感情、家庭仿佛都在高位运行。

可这年头,笑得太早的人,往往笑不到最后。

随着金融风暴的风卷残云,纸面财富一夜蒸发,夫妻关系也迅速滑入“高开低走”的轨道。

还没来得及从亏损中回魂,纪宝如就发现了丈夫“另起炉灶”,而那位“新搭档”的年龄,几乎和她当年初识余龙时的状态如出一辙。

换句话说,她活成了当初最不愿成为的“前任”。

面对出轨,她没有拖泥带水,干脆利落带着孩子离开,像她十几岁那年离家出走一样,果断得像生活教会她的标准动作。

但没过多久,余龙在火灾中丧生,当晚那场火也点燃了婆家对她的怒火。

在他们眼里,这桩婚姻如果没结束得那么突兀,余龙也不会去那个灾难之地。

于是,责难、指控、情绪统统泼到她身上,仿佛“前妻”这两个字也意味着“元凶”。

离婚、丧夫、经济破产、舆论施压,纪宝如靠酒精抵御情绪风暴,靠酒瓶释放多年压抑。

结果,大儿子罹患躁郁症,情绪失控时会自残失踪;二儿子进出监狱成了例行常事。

她报警、送医、奔走,换来的却是越来越空洞的家庭关系。

有过几次,她试图用极端手段为人生画句号,但正是这些“没死掉”的片段,成了后来“活下去”的种子。

也正如刘晓庆曾经说过的那样: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2004年,她在一次聚会中接触到信仰,宗教没有神迹,只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接住感”。

三年后,她创立了“台湾优质生命协会”,从一个曾靠舞台维生的艺人,转型成为上千位独居老人和身心障碍孩子的长期关怀者。

2014年,她又成立“社福基金会”,打造安养、文化、公益融合的生活园区,希望那些被世界忽略的人,也能拥有不被打扰的宁静生活。

比起当年唱歌拍戏赚片酬,如今她真正“上台”的场合,是慰问、探视和公益募捐。

在某档节目里,她亲自出演了根据自己经历改编的电视剧《珍珠人生》,饰演的角色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将她压榨得体无完肤的奶奶。

这看似“戏剧冲突十足”,实则是一场仪式感满满的和解。

2018年,她被评为“十大中华慈孝人物”,大家称她“桔梗花妈妈”,代表顽强、代表坚韧、代表爱。

但比起这些称号,她更像是那种从缝隙里开出的野花,没人浇水,照样开得灿烂。

结语

她不是“坚强女性”的样板,也不适合贴上“苦难英雄”的标签。

她的标签叫“活下来”,并且在某个阶段,终于有了活着的理由。

参考资料

2018十大中华慈孝人物纪宝如:让爱发光 让生命亮起来.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4-09-23]

史上最惨童星,青春期注射药物停止生长,她的故事远不只这么简单

5岁爆红,13岁被迫打药,结婚后丧夫,现状令人唏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娱乐   抑制   奶奶   生长   对了   刘晓庆   纪宝如   家庭   人生   童星   妈妈   当年   吉兆   代表   孩子   演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