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举办“北科沙龙”,主题为“智慧城市应用技术赴德国培训成果分享”,北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伍建民参加并总结。本次活动由北科院主办,科学传播中心承办,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武建平主持。
沙龙现场
特邀嘉宾、主持人与主讲人
本期“北科沙龙”为我院2024年赴德国“智慧城市应用技术专题培训”团组的成果分享。培训团团长、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刘克会作团组总结报告,刘克会、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晓曦、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部门主任边彬彬3位主讲人,分别就韧性领域、绿色领域和智慧领域进行了分领域主题分享。团组全体学员参加沙龙,并交流了赴德国培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所言所议。
刘克会代表团组作题为“沉浸·碰撞·启迪:‘智慧城市应用技术专题培训’收获及体会”的团组总结报告。回顾了培训内容及收获,汇报了团组目前的研修成果情况,完成总体报告、分领域报告3篇、个人报告15篇、研修报告、专报及论文,后续还将进一步对研修成果进行挖掘应用。报告探讨了认知跃迁、智慧真谛、融合共创、伦理与韧性、组织保障等方面的感悟体会,并对境外培训团组在心态与角色、学习方法、纪律与协作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刘克会代表安全韧性组作题为“德国智慧城市经验对推进北京安全发展的启示”的报告。总结了德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及借鉴,包括国家政策引领、重点领域实践、技术创新驱动、政企合作与多方参与等,重点谈了在体系化的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暴雨灾害防治、智能化生产体系支撑企业生产安全、基于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应急系统等方面的启示,并针对顶层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智能化管理、物联网技术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张晓曦代表绿色低碳组作题为“德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经验及启示”的报告。对德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及实践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能源转型政策、绿色可持续发展历练宣传与推广、绿色城市技术的产学研体系等,并对北京绿色能源发展方面,提出了资源的区域间合理配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数据驱动城市智慧发展等启示与建议。
边彬彬代表智慧应用组作题为“德国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的报告。对德国在智慧养老、智慧园区、智慧乡村、智慧零售等方面的应用经验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在系统性、协同性与可持续性,多方协作共赢,市民参与共治共享,资金与政策双重保障,以及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等启示,并提出深化科技赋能、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国际合作、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学员交流
随后培训团组全体成员分享赴德国培训的所见所得和所感所悟,结合自身工作与单位发展,就顶层设计、规划制定、智慧园区、成果转化、人力资源、数据保护、人机协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学员各抒己见,精彩思想碰撞,启迪智慧火花。
伍建民全程听取了团组的成果汇报及交流分享,并同大家交流讨论,对团组的培训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北科沙龙是为北科院科研人员搭建的交流研讨平台,旨在促进科研人员信息共享、知识传递、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发表科研报告、展示科研成果、交流思想观点、碰撞思维火花、启迪智慧精华、深化交流合作。无论是出访培训,还是国内调研,都要做好“五步曲”,即:收集素材、消化吸收、思考交流、总结提炼、充分利用。无论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还是智库研究,都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应用导向。智库机构要积极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职能作用。希望科研人员在调研和培训过程中,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理论文章、建言专报、提出建议、论坛分享、转化为规划计划和政策方案等途径,最大程度充分利用调研成果、放大调研效果,将调研成果体现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践之中。他向与会人员谈到了做科研报告和学术演讲的10个感悟体会,希望大家争取机会、借助平台、更好地传播科研成果,努力实现听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有印象、能记住、可理解的效果。
来自院相关处室、内设机构及院属单位负责人、科研骨干等30余人参加本次沙龙。
(科学传播中心 文/摄)
公众号名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微信号:bjast-wx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