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泽被特赦后改造好了吗?他临终前的一番话说明,确实没改造好!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康泽出狱那年,人人都说他已经脱胎换骨,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骂得最狠的人,是蒋经国。

没人敢说出口:这场所谓的改造,真的成功了吗?

认罪——表演还是自救?

康泽第一次低头认罪,是在功德林的小黑屋里,灯泡摇晃,投下一道道阴影,他的声音哑了。

“我认罪,我反省。”康泽咬着牙,一字一句,他知道有人在门后记录,他要活下来。

每天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康泽要写自白书,他把过去的人脉、往事、秘密,一行行摊开。

有人笑他:“康专员,写得比小说还精彩。”

康泽不笑,他低着头,手指关节发白,纸张一叠叠堆在铁皮柜里,像是把自己活埋。

1957年春天,康泽跟随其他战犯被带去参观新中国建设,“这就是新中国?”他眯着眼睛,看着眼前的新工厂新农田。

陪同的人笑着问:“康专员,有什么感想?”

康泽站得笔直,声音不大,却清晰:“过去的立场,已经和现实脱节。”

旁边的人纷纷点头记录,那天晚上,他又写了两千字反思材料,标题是《从失败到觉醒》。

几个月后,功德林管理处开会,评选“改造先进个人”,康泽榜上有名。

表面上,他认了,内心呢?

有一回,康泽在小灶房与其他战犯聊天,有人嘀咕:“早知道是这个下场,当年还跟着小蒋拼命做什么?”

康泽握着筷子,冷冷吐出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

那人愣了愣,笑着打圆场:“对对,识时务。”可在座的人都听懂了,这不是认输,是暂时低头。

1961年,康泽因心脏病保外就医,医生叮嘱:“不能动气,不能劳累。”

康泽微微一笑:“放心,我很听话。”

他的“听话”,换来了1963年的正式特赦。

周恩来亲自接见,握住他的手:“你是改造成功的例子。”陈毅拍拍他的肩膀:“继续为国家服务。”

康泽点头,弯腰,满脸感激,可是,当晚,他回到自己房间,烧掉了三本厚厚的认罪笔记。

火光跳跃,他一边咳嗽一边苦笑,“我康泽,竟也混到了这步田地。”

怨恨——从特赦到临终的咒骂

康泽特赦后,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馆任职,工作简单,每天翻旧档案,整理台湾史料。

有人见到他,开玩笑:“康专员,文官归来,风光无限。”

康泽拄着拐杖,面无表情:“呵,风光。”

每天下午,他独自一人坐在文史馆后院,抽烟到黄昏。

1966年秋,康泽病情加重,医生建议住院,他拒绝了,“死在病床上,太难看了。”他对秘书说。

最后半年,他脾气暴躁,常常莫名咆哮,一次夜里,秘书小张听见他怒吼:“都是小蒋害的!都是小蒋害的!”

第二天,小张试探地问:“康先生,昨晚梦到了什么?”

康泽盯着他看了几秒,咬着牙:“梦?你以为是梦?”他咳出一口血痰,摔碎了茶杯。

康泽死前一周,精神异常清醒,他要求把房门反锁,不准任何人进出。

秘书透过门缝听见他不停嘶喊:

“我有今天,全拜小蒋所赐!”

“小蒋,你不得好死!”

有人想进去劝,被康泽拿着拐杖打了出来,“滚!别假慈悲!”

台湾方面得知康泽病危,派人送来慰问信,信里写着:“盼康专员安心疗养,恢复健康。”

康泽撕碎了信,扔进痰盂里,“假仁假义!”他怒吼。

秘书劝他:“康先生,不如放宽心,大家都很关心您。”

康泽盯着他,眼里像是要喷火:“他们关心什么?关心我死得快不快!”

他咬着牙说出最后一句话:“我没输给敌人,输给了自己人。”

三天后,康泽病逝,死前,他拒绝任何形式的悼念。

康泽的死讯公布后,台湾媒体纷纷渲染,“康泽,受尽凌辱的悲惨人物。”

有人在报纸上写:“康泽未忘国民党,含恨九泉。”

大陆这边,简单地发布了一条消息:“原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康泽,病逝。”再无评价。

权力的记忆——挣不脱的枷锁

康泽从小被人叫“太子”。

十七岁就能直入黄埔讲堂,二十岁就能坐上军统高位,三十岁成了蒋介石的座上宾。

蒋经国回国之前,康泽是公认的接班人,蒋介石曾亲口说:“泽儿可为国柱。”

康泽自己也信了,他说过一句话,至死没人敢忘:“我康泽,生来不是做臣子的命。”

1949年,重庆失守前,康泽亲自指挥最后一次剿共,败局已定,他不信。

“我们还有机会,共产党不过一群农民。”副官小声提醒:“专员,形势不利。”

康泽盯着地图,半天没说话,然后狠狠拍桌子:“打!”

最后一战,血流成河,康泽败了,被俘。

功德林的第一个冬天,康泽发高烧,胡言乱语。

护士听见他不停喊:“蒋公……泽儿不负您……”又哭又笑,像个疯子,这种梦魇,一直缠着他。

哪怕写了几百份检讨,心里那个“太子梦”,他从来没放下。

1963年特赦后,康泽曾向朋友抱怨:“我现在是什么?一个看旧档案的废人。”

朋友安慰他:“好歹自由了。”

康泽冷笑:“自由?这叫自由?”

他摔碎酒杯,眼眶通红。

“当年我骑马挥鞭,如今在这儿翻破纸堆,堂堂康泽,成了故事里的人物。”

“蒋经国抢走了我的一切!”

他私下里,偷偷联系台湾老部下,用暗号,用信件夹带,内容不是策反,不是密谋,而是一封封自我辩白:

“我未曾背叛,只是困守。”

“泽儿心未死。”

“台上诸公,莫忘我。”

这些信,有的寄出去了,有的被拦下,没人告诉他,台湾早就放弃了他。

残留的特务心态——永远的猜疑

康泽活着一天,就不肯信任任何人,连递茶水的小秘书,都要盘问三次。

“你叫什么?谁介绍来的?家住哪儿?”一连串追问,让人不寒而栗。

秘书小张私下抱怨:“康先生,像审特务一样审我们。”

1965年秋,康泽偷偷向台湾递交一份信息:“大陆百姓苦不堪言,民心思变。”

内容夸大得离谱,可康泽信了,他想要被需要。

台湾方面回了三句话:“情报珍贵,康专员保重。”简短、冷淡,像敷衍。

康泽气得把信撕了,骂骂咧咧:“他们拿我当死人看!”

晚年,康泽常常自言自语。

“这里的水是有毒的。”

“墙上有窃听器。”

“有人在监视我。”

一次,康泽用拐杖猛砸墙壁,非说墙里藏着窃听器,管理员劝他:“康先生,没人害你。”

康泽喘着粗气,指着自己的头:“这里,早就被害了。”

1967年冬天,康泽病重卧床,医生建议插胃管,他拒绝:“你们想毒死我!”

护士轻声安慰:“我们是帮您活下去。”

康泽眯起眼睛,声音沙哑:“活着,有什么意思?”

临终前三天,他反复嘱咐小张:

“如果有人来看我,别让他们进来。”

“他们不是来看我,是来看我死。”

康泽,始终活在怀疑与孤独中,即使面对新的时代,他也无法丢掉旧时代的影子。

哪怕被特赦,哪怕被称赞,康泽,始终是那个在黑夜里握着枪、不敢睡觉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文史馆   窃听器   战犯   特务   台湾   拐杖   临终   专员   蒋经国   秘书   确实   声音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