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凉燥与寒邪双重侵袭。凉燥易伤肺津,寒邪会阻滞阳气运行,致使人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畏寒怕冷等症状,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此时养生要遵循“秋收冬藏”原则,通过润燥、暖身、巧进补等方法,为冬季闭藏打下健康基础。今天,河北大学附属邯郸明仁医院肺病呼吸科护理专家,为我们详解深秋养生之道。
润燥养阴
白色食材是润肺滋阴的佳品。银耳性平味甘,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将其煮成银耳莲子百合羹,搭配养心的莲子和润肺的百合,可有效缓解口干、干咳等症状。梨性凉味甘微酸,能清热生津、润燥化痰。生食适合偏热体质人群;煮成冰糖雪梨水或蒸梨,则适合凉燥人群,能缓解咽喉干痛。山药性平味甘,可补肺健脾、益肾固精。煮粥或蒸食皆适宜,尤其适合深秋时节脾胃虚弱、易腹泻者,能兼顾润燥与固护脾胃。
同时,饮食要注意“三忌”:其一,避免食用辣椒、生姜等辛辣温热食材,以防助燥伤阴;其二,远离油炸、烧烤、过咸食物,这些食物易生内热,加剧津液消耗;其三,即使是适合体质的补品,如羊肉、人参等,也需适量食用,避免补过则滞。此外,要适当食用山楂、葡萄等酸味食物。中医认为,酸能收敛,可收敛肺气、滋养阴液。
温润护肤
在皮肤润燥方面,要减少洗澡频率,每周洗2-3次。洗澡时,水温控制在37-40℃。洗澡后,及时涂抹含杏仁油、橄榄油成分的润肤霜。室内可放置加湿器,将湿度保持在40%-60%。鼻腔护润方面,可每天用温水或淡盐水清洗鼻腔1-2次。若鼻腔干燥明显,可涂抹少量医用凡士林。
驱寒固阳
颈部有大椎穴,此处受凉易引发感冒、咳嗽,外出时建议佩戴羊毛或羊绒围巾。腹部有丹田,若腹部受凉,易损伤脾胃阳气,可选择穿护腰或带肚兜的内衣。脚部有涌泉穴,脚部受凉会导致阳气外泄。每天可用40-42℃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还可加入少量艾叶或生姜片。
温和运动
每天早晚,选择气温较高的时段散步30-40分钟,以身体不疲劳、微微发热为佳。太极拳和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可调和气血、滋养阳气。体质较好的人可选择慢跑或快走,但要注意控制强度。深秋草木凋零,人容易产生悲秋情绪,而过度悲伤会伤肺,所以要注意调畅情志。同时,要早睡早起,助力阳气收敛。
记住“润燥先白、暖身三堵、补先调脾、悲少早睡”这14字口诀,助我们更好地防燥、暖身、巧进补,顺利度过秋季。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