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式将三星、SK 海力士、英特尔的中国工厂踢出快速审批通道,不仅拿许可变慢,扩产、技术升级更是被直接禁止,台积电南京厂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一政策下来,三星在西安的NAND、海力士在无锡的DRAM和大连的NAND都得收紧开支了,没法扩产,也不能技术升级,能做的就是保住现有的生产线。美方还强调会“倾向批准”维持现状的许可,但直接把升级的路给断了。这个时间节点选得也很有讲究,和关税谈判的时间差不多,生效时间就在谈判之后,这不是直接“关门”,更像是把门关的权力握在自己手里,边谈边看情况。
市场立马就有动静了:三星那几家股价往下掉,阿里港股反倒涨了不少,寒武纪还被投行看好提了价。说白了,资本市场就认 “能不能赚到钱” 的预期。现在的情况是,美韩的存储厂商在中国不能搞升级扩建了,自家的产品就得补这个缺,加上云计算、AI 这些行业本来就需要国内货,需求自然更稳。这可不是瞎炒的 “爱国概念”,就是实实在在的供需变了而已。
再说说美国那边的心思。那句“堵塞漏洞,让美国公司不再处于劣势”这句话,其实是说给美国国内听的。拜登时期确实给了这三家在华工厂一个维持的机会,既不让盟友太难受,又能保持管控力度。现在特朗普团队把这个机会变小了,名义上是统一标准,实际上是在增加“谈判筹码”。做法也很直接:对华加征关税到了关键时候,再把技术管制收紧点,给 120 天缓冲期,逼着在谈判桌上给出更实在的交换条件。这套做法有个明显的矛盾——国家安全和企业利益像扯橡皮筋一样往两边拉。存储这个行业的规模、投资节奏和折旧周期,可不是靠政治因素就能改变的。你让西安、无锡、大连这些工厂不升级,良率、成本、产品结构都会受到影响。就算美国本土工厂和盟友的生产线加大生产,订设备、装机、调试、验证,这些步骤一个都不能少。
很多人容易把这次政策理解成“一刀切”,其实不是这样。美国商务部的说法还是“维持存量、冻结增量”。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股市的反应是有涨有跌,而不是全部下跌。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政府把时间定在年底,这种“延时引爆”的安排,在军事上就像“定时炸弹”。谈得好,炸弹就不爆炸;谈不好,炸弹就会爆炸。市场、企业、盟友,都被绑在一根绳子上。问题是这根绳子要是勒得太紧,全球供应链会先受不了。
有人问,这次是不是“科技战升级”的转折点呢?战线没有缩短,只是打法在改变。从2018年到现在,芯片这条战线已经经历了关税、实体清单、先进计算阈值、EDA和关键化学品等方面的限制,再到这次对在华产能的管理。美国政策的效果在逐渐减弱。把一个市场往外推,它先是会找其他选择,然后就会自己发展。中国这边,2018年以后在制造、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系统性投入已经形成了趋势,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中芯国际、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发展。华为手机又回到了高端市场,国产AI模型的工程化应用也拉动了云侧芯片的需求。有没有短板呢?有,公开材料里也没人说一切都没问题了。DRAM的技术差距、EUV相关光刻生态、顶尖设备材料的可靠性验证等方面,还在努力追赶。但发展路线很明确,节奏也很清晰,窗口期被对手的政策硬生生地延长了。
从盟友的角度看,韩国企业这次是“前线部队”。三星和海力士对中国工厂的依赖度很高,这些工厂可不是“代工试验田”,而是全球产能的重要部分。你把升级的路卡死了,韩国国内不仅要承受财务压力,还有供应承诺无法履行的风险。政治上,韩美同盟在那摆着,经济上,对华业务的现实情况也在那摆着。这就是地缘政治和产业链深度纠缠的典型例子。日本、荷兰在设备出口方面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想要“友岸外包”,可朋友也得考虑自己的利益。欧盟、WTO的议程里,这种单边加强管制的做法的合法性一直被质疑,案件怎么判现在还不知道,“有待官方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多边贸易的信任基础一次又一次地被削弱了。
回到中方的应对措施。官方的表态还是一贯的立场,反对把经贸和科技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指出这会对自己造成反作用。这可不是外交上的套话,而是过去几年的实际情况证明了的。上一轮对AI芯片的出口限制,客观上提高了国产AI算力的性价比要求,倒逼云厂商把算法和算力利用率提高到极致。技术不是靠嘴上说说就能发展的,是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入,在生产线上不断实践,在市场中不断竞争才能发展起来的。这段时间,中国A股里有些半导体公司的股价涨幅很大,这里面有市场情绪的因素,也有产业周期的因素,但最关键的是订单在增加,配套设施在完善,工程师队伍在壮大。短期来看,发展得太快可能会有过热和回调的情况,但长期来看,向上发展的趋势不会变。
这次禁令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审批制。看似留了一条活路,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每一次升级都得写申请、走流程、等结果,工厂的运营、产品的良率、客户的交付都会受到影响。时间长了,企业自然会避免在情况复杂的地区投资,会非常谨慎。从长远来看,这会把“地缘政治风险”固定到企业的决策中,而这个风险带来的溢价谁来承担呢?还是消费者和股东。所谓的“让美国公司不处于劣势”,在全球化还剩下的框架里,很容易变成“大家都处于劣势”。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
短期来看,外资在华存储生产线暂停升级,中国的本土替代迎来了机会。中期来看,全球存储价格可能会波动得更厉害,下游行业的利润会受到压力。长期来看,中国的半导体生态会更加本土化、更加完整,也更不容易被别人轻易控制。美国想要把产业链拉回本土,确实会有一些产业回流和新建,但成本高、人才短缺、补贴也不能持续,这些问题不是靠文件就能解决的。盟友会继续跟着美国,但步伐不会一致。政策挤压还会继续,但被“挤出来”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中国企业一点点填补。
中国国产设备和材料的可靠性验证会更加严格,不能只靠“国产替代”的口号。DRAM、NAND这两个领域是技术和资本都很密集的行业,稍微慢一点就会被价格竞争打败,快一点又可能被现金流压垮。中国企业要把“以做促学”的链条完善好,尤其是要和系统厂、云厂、整机厂等加强合作,把需求闭环打通,这样才不会在价格战中损失惨重。
说白了,特朗普团队的这一轮操作,是“限制升级、限制扩产、保留存量、设置时间窗口”的组合拳,既有姿态又有算计。对中方来说,这不是“天塌下来了”,更像是“雨下得更大了”,但雨衣和排水沟都已经准备好了。资本市场已经用行动做出了选择,全球供应链会用价格来反映情况。中国企业的备选方案不是今天才想出来的,只是今天开始不用再藏着掖着了。等待不是消极对待,而是把技术和生产线都准备好再去竞争。等的是什么呢?等的就是这一天——牌桌上的规则变得更严格了,但也更明确了,该轮到中国按照自己的节奏出牌了。
这道禁令不会是终点,但它会成为一个分水岭。之后的半导体博弈,拼的不是口号,而是系统工程能力、现金流管理能力、国际合规能力,以及在“开放—安全”之间的平衡智慧。华府把门关了一半,中国企业会把另一半路修出来。走得慢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这条路不再是单行线。这不是“乐观主义”,这是产业发展的规律。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