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你不是说十点前睡觉最养生吗?怎么最近看你总没精神?”楼下晨练时,李叔见邻居张桂兰眼下挂着黑眼圈,忍不住问道。
今年58岁的张姐,半年前听人说“早睡能养气血”,便强制自己每晚9点半就上床,可躺下后要么翻来覆去数羊,要么凌晨3点就醒,白天头晕脑胀,比熬夜还难受。
其实像张姐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黄帝内经》有云:“人卧则血归于肝”,传统认知里“早睡养身”的说法没错,但中医也强调“顺时而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生物钟会发生变化。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年发布的《中老年睡眠健康报告》显示,55岁以上人群平均睡眠周期比年轻人延长1.2小时,褪黑素分泌量仅为30岁时的40%,盲目追求“十点前入睡”,反而容易打乱身体节律,变成“无效早睡”。
到底55岁后该怎么睡才对?关键要抓住这6个要点,比单纯“卡点睡觉”更实用。
1.别硬凑“十点前”,顺着身体“困意信号”来
很多人把“十点上床”当任务,盯着时钟倒计时,越紧张越难眠。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肖毅指出:“中老年人生物钟已从‘早睡早起’逐渐向‘稍晚睡、稍早醒’过渡,强行提前入睡,相当于让身体‘倒时差’。”
正确的做法是观察自己的“困意信号”:比如看电视时频繁打哈欠、眼睛发沉,这时再上床,往往15-20分钟就能入睡。
若暂时不困,可坐在沙发上喝杯温枣茶(中医认为枣能安神),看几页纸质书,别逼着自己“必须睡着”。
2. 白天动一动,晚上才好睡
62岁的王大爷总说“年纪大了懒得动”,白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晚上却翻来覆去。
其实《寿世保元》早有记载:“劳则思息,动极而静”,适度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产生“困意”。
不用刻意去健身房,每天晚饭后散步20分钟,或者做10分钟太极云手,就能让身体保持轻度疲劳感。但要注意,下午4点后别做剧烈运动,否则反而会让神经兴奋,影响睡眠。
3. 睡前“减减负”,少让身体“加班”
不少中老年人习惯“晚餐补营养”,顿顿离不开红烧肉、排骨汤,结果晚上胃胀得睡不着。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55岁后肠胃功能减弱,晚餐吃太多,身体要“加班”消化,自然睡不香。
建议晚餐在睡前3小时吃完,以清淡为主,比如杂粮粥配清蒸鱼,少吃辛辣、过咸的食物。
另外,晚上7点后别喝太多水,睡前1小时可抿几口温水润喉,避免半夜频繁起夜打断睡眠。
4.手机别带进卧室,蓝光比熬夜更伤眠
“睡前刷会儿短视频助眠”,是很多中老年人的习惯,可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发现,睡前刷手机1小时,褪黑素分泌量会减少50%,入睡时间平均推迟40分钟。
不如把手机放在客厅,卧室里放个小台灯,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0分钟(可加少量艾叶,中医认为艾叶能温经助眠),泡完脚擦干就躺,让身体慢慢进入“休息模式”。
5.半夜醒了别慌,“闭目养神”也是休息
很多人半夜醒了就紧张:“糟了,又失眠了!”越焦虑越难再睡。其实55岁后,由于肝肾功能逐渐减弱(中医称“肝肾阴虚”),夜间醒1-2次是正常现象,只要能在30分钟内重新入睡,就不算失眠。
醒了之后别开灯看时间,闭上眼睛深呼吸,把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或者在心里轻轻数“1、2、3……”,多数人不知不觉就会睡着。
如果实在清醒,可躺着做“眼保健操”,按摩眼眶周围,帮助放松神经。
6.别靠“喝酒助眠”,慢性病要“按时吃药”
有些中老年人觉得“睡前喝杯白酒能睡香”,但酒精会破坏深度睡眠。
美国睡眠医学会研究显示,睡前饮酒者,夜间深度睡眠时间会减少30%,还容易在凌晨“断眠”。
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要严格按医嘱吃药,比如降压药别睡前吃(避免夜间血压过低),最好放在早上服用;关节炎患者睡前可涂少量药膏,减少夜间疼痛醒的次数。
结尾:
其实对55岁以上的人来说,睡眠的关键从不是“几点睡”,而是“睡得稳、醒后不累”。
就像张姐后来调整了作息,不再硬凑“十点前”,而是等有困意再上床,白天加了散步,晚上睡前泡脚,现在每天能睡6个多小时,白天也有精神了。
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与其跟风“早睡”,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睡得舒服、醒来轻松,才是最好的“睡眠养生”。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