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他们曾经傲视全球——1961年,加加林飞上太空,一句“地球是蓝色的”,震撼了整个人类世界。可不到十年,美国人就把星条旗插在了月球上。苏联,突然被拉回了现实。
于是,苏联人下了更大的赌注:我们要搞空间站。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是“飞一下就回来”,而是“飞上去住着、干活、搞科研”,在天上建立一个长时间运行的基地。要是成功了,不仅可以拉回在太空竞赛里的被动,还能彰显苏联航天的硬实力。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较量,最后却以三具躺在返回舱中的遗体,收场。
1970年2月,苏联高层决定建造一个长期运行的轨道空间站。这个项目是高度机密的,连名字都几经修改,原本叫“曙光号”,但临近发射时又临时改成了“礼炮号”,结果因为来不及换包装,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就这么顶着两个名字上了天。
时间紧、任务重,设计缺陷在所难免。尤其是内部系统的稳定性和生命保障系统,后来被证明还有很多没彻底解决的问题。
这座空间站不大,只能容纳三人短期驻留,算不上今天我们看到的国际空间站那么复杂。但在当时,这已经是航天领域的大跨步。
根据苏联的部署,他们安排了两个飞船——联盟10号和联盟11号来执行任务。
联盟10号先打头阵。飞船顺利发射、对接空间站都没问题,可宇航员竟然进不去——连接舱卡住了,门打不开。他们在太空上干等了5个半小时,只能悻悻而归,任务失败。
当时的航天部门也很尴尬,但又不能停,毕竟“十周年纪念日”已经写进新闻稿里了,于是联盟11号紧接着准备发射。
这次执行任务的三名宇航员分别是:
三个人本来不是一个组合,这也是后来的一个隐患。原本的主力队伍因为健康原因临时换人,这三人其实是“替补”。但在那种体制和背景下,没有太多选择。
1971年6月6日,联盟11号升空,成功与空间站对接。三名宇航员顺利进舱,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登上空间站的人类。
苏联人振奋极了,官方媒体大肆宣传,称他们为“共产主义的星际先锋”。
进入空间站之后,三人开始了一系列实验任务,包括医学检测、物理实验、太阳观测等。
但理想与现实有距离。空间站里问题不少:
外界以为他们其乐融融,其实内部矛盾已经浮现。狭小空间、工作强度大、压力山大,任何情绪都被放大。
6月25日,三人向地面汇报:实验已经完成,准备封存空间站,开始运回数据和样品。
他们没有明说问题,但地面指挥部心知肚明:他们想回来了。
6月29日凌晨,联盟11号按计划从空间站脱离,准备返回。
但临走前就出问题了。一个指示灯突然报警——密封失败。
这可不是小事,飞船回程时气密性一旦不稳定,后果不堪设想。
三人疲惫又烦躁,地面也有点慌。最后,地面竟然提出了一个临时方案:“用纸片试试,把它放到传感器上。”
这不是修飞机,是在太空中搞生命保障系统。用纸片糊弄过去,这种应急方法,听上去像玩笑,却真的成了他们最后一次回应地球。
传感器灯果然熄灭了。他们松了口气。
6月29日23点17分,飞船按预定降落,地面人员很快赶到。
但,当打开舱门那一刻,所有人都愣住了。
里面的三人,全部死亡。
最初大家以为是着陆时出了事故,或者毒气泄漏。但很快调查得出了结论:
死亡发生在飞船返回途中,具体是在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之后的115秒。
原来,飞船在分离阶段,由于爆炸螺栓引发的震动,意外触发了一个自动压力阀。这个阀门本应该等到进入大气层之后才打开,用来均衡舱压。
但这一次,它提前打开了——在还处于太空真空的环境下。
舱内压力迅速泄空,从1个大气压掉到接近真空,仅用115秒。而宇航员们没有穿宇航服,因为舱内原本就是密封环境,不需要穿。
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水分会瞬间气化,血液中的氮气释放,肺部爆裂,脑出血。
他们可能在30-40秒内就已经失去意识,随后全部牺牲。
回到地球时,他们已经死了快6个小时。
这次事故震惊了整个苏联,也引起了全球关注。
这是人类首次在返回舱内集体死亡的事件。
随后苏联航天部门做出了重大修改:
从此之后,所有返回飞行的宇航员必须穿上压力服;
对飞船的密封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
航天任务的预警和容错机制也做了加强。
但这一切来得太迟。三位宇航员已经不可能醒来。
他们的名字被写入纪念碑,也被写进苏联教科书。
但留给后人的,不只是纪念,还有警醒。
这件事过去了几十年,今天的人或许会问:我们为什么还要记得他们?
因为太空探索从来不是浪漫,它是一场对极限的挑战,是靠人命一点点走出来的。
他们不是电视剧里的英雄,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他们会疲惫,会抱怨,会犯错,也会在疲劳中接受一个“拿纸片去糊弄传感器”的荒谬建议。
他们只是想完成任务,回家。
但在真空的黑夜里,他们没能撑过那115秒。
在那个密封舱里,他们互相看着对方,一起从容走向终点。
后来,这个事故在苏联时代很快就被“冷处理”了。
没有太多宣传,也没有公开追责。
宇航员家属低调地接受了国家的补偿。那块飞船残骸被安放在博物馆,但鲜有人问起细节。
可历史不会忘记。
他们是那批最早走向宇宙的人类。他们犯过错,也付出了代价。
今天我们坐在家里,用手机看星星、看直播的火箭升空,背后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先行者。他们未必光鲜,但他们是真正的铺路人。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