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夏养三伏”!

刚吹完空调、喝完冰饮

是不是又开始犯困、冒汗、没胃口了?

别急,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夏日综合征”

而是三伏天的“热情”正在步步紧逼

三伏天

是一年中最潮湿、最闷热的时段

而在中医眼中

这段时间

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什么是“三伏天”?

为何让人如此难熬?

三伏天,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的“头伏”,延续到“中伏”“末伏”,今年总共约30天,是一年中最炎热、湿重的时节


从气象学来看,三伏期间高温高湿,人体散热困难,汗液蒸发慢,容易出现中暑、脱水、食欲下降等问题。


从中医角度看,此时为“阳气最盛”之期,但暑邪夹湿,极易耗气伤阴,从而导致“内热外湿”的失衡状态。


所以你会感到:人没干活,却总是出汗、体乏、没胃口、老想睡觉、心情烦躁、湿气缠身……这不是你太懒,是身体真的在“热”中挣扎!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

中医养生正当时

很多人以为三伏天只需要防中暑、吹空调,其实这是最适合调理体质、祛除宿疾的时节!


“冬病夏治”并不是玄学,它蕴含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智慧:三伏天阳气充盛,毛孔张开,气血流通,是扶阳祛寒、通经活络的最佳时机


一些平时受寒气困扰的疾病(如哮喘、风湿、胃寒、腹泻等),若在此时进行调理,则会事半功倍。配合三伏贴、艾灸、饮食调养等手段,更能够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三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避暑 + 养阳 + 祛湿

别再只靠空调续命了!聪明的“养生派”都开始行动了:

养阳第一要务:

不贪凉,不折腾阳气

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避免温差过大伤阳气;


• 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冰西瓜、冷饮、冰镇啤酒等,小心腹泻、脾胃损伤;


• 晚上不要熬夜,阳气走肝胆,入睡最好在23点前。

祛湿才有精神:

饮食清淡 + 适当动起来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绿豆、苦瓜、冬瓜、薏米、荷叶等祛湿解暑的食材;


• 可适当喝点三伏茶:生姜+红枣+陈皮,有助祛湿养胃;


• 每天适度出汗,不妨晨起或傍晚散步30分钟,促进气血运行。

防暑不只是防晒:

关键在于养心安神

• 三伏天情绪易烦躁,建议多做深呼吸、冥想、静坐等放松心神的活动;


保持规律作息,午间适当午休20—30分钟,有助恢复精力;


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尤其是在正午高温时段。




体虚易病人群

三伏更要对症调养

1、老年人:心脑血管负担加重,注意降温、防中暑。


2、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者,应定时监测病情,谨防复发。


3、小儿及体虚者:可通过三伏贴或食补提升抵抗力。


4、女性月经不调、宫寒人群:此时正是调理气血的黄金期。


愿你

防暑有道、养生得法、安然度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1

标签:养生   中医   伏天   阳气   气血   伏贴   空调   饮食   清淡   哮喘   时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