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是 “垃圾食品”?日本七成人天天吃,中国企业靠它赚走百亿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引言:从“家庭厨房”到“工业化餐桌”,中国预制菜出海日本的天时地利人和。


当国内还在为“该不该接受预制菜”争得如火如荼时,日本的便利店和超市货架上,每天都在上新着花样百出的速食产品



预制菜,早就是日本人眼里的“熟面孔”


不管是企业高管的办公室、流量明星的综艺舞台,还是寻常百姓的日常餐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图源:小红书


比起国内的纠结与抵制,日本消费者对这类食品的接受度显然要高得多。若要细究,日本与预制食品的渊源,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概括得了的。


图源:日清拉面官网


1958年,世界上第一袋方便面在大阪问世,这算得上是日本“预制食品”的开端。凭借冲泡即食的便利性,它仅用短短几年就走进千家万户,成了不少家庭的“三餐储备”


到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冷冻食品更是迎来了“高光时刻”。


图源:Inkl


这是预制食品首次大规模登上奥运村餐桌,不仅解决了供应难题,也成了东道主向世界展示日本“冷冻食品工艺”的一张亮眼名片。


谁能想到,这些带着“工业化”标签的产品,非但没被一贯挑剔的日本人嫌弃,反而一步步渗透进他们的日常饮食。


2014年起,日本人均冷冻食品消费就稳定在40斤以上,至今仍是常态;而中国直至2024年的人均消费量尚不足其二分之一


图源:2024年日本冷冻食品协会


图源:2024年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度报告


要知道,日本素来是讲究食品健康的“长寿大国”,如今却硬是把预制速食吃成了家常便饭。平均下来,每周人均至少有三四顿都是靠预制食品解决的。



便利店成了新的“深夜食堂”“工业化餐桌”成了生活常态,这背后可远不只是“图省事儿”那么简单。


根源在于日本社会结构的深层更迭,在推着预制食品市场不断往前走


而这样成熟的消费市场,连同对预制菜接受度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恰好为中国预制菜出海日本,提前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不是不做饭

而是把“厨房的工作”交给社会


当在家做饭不再是日常所需,预制菜也从最初应对忙碌的“权宜之计”,慢慢走进日常,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新选项”


过去,“男主外、女主内”是日本家庭的常态,厨房里的忙碌不只是果腹,更是一种家庭牵挂。但随着社会结构逐渐改写,这份“灶台边的仪式感”悄然褪去。


图源:日本劳动政策研究(JILPT)官网


女性走入职场的步伐加快,“全职主妇”的身影越来越少。单靠一人“养家糊口”的日子渐渐远去,“双职工家庭”成为日本家庭模式的主流。到2024年,这类家庭占比已达71.9%


图源:日本劳动政策研究(JILPT)官网


曾经“一人掌勺”的家务分工,如今则成了夫妻俩一起跟时间“赛跑”


每天清晨赶早通勤,天黑才拖着疲惫归家,再硬挤出买菜做饭的功夫,这份“烟火气”对奔波的小家庭而言,早已成了甜蜜的负担


图源:bilibili


相比之下,只需加热的料理,便成了最实用的“救命稻草”


省下厨房忙碌的时间,便能多一点和孩子的亲子互动,或是夫妻俩短暂的片刻安宁。当“工作生活两不误”越来越难实现,预制菜自然成了最划算的买卖


除此之外,曾经“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伴着观念开放与隔辈代沟正逐渐被改写,老一辈和年轻子女分居成了常态


可如此一来,“吃饭”倒成了不少老年人的日常难题


日本早已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高达3624万人,占比逼近三成


图源:2024年日本《高龄社会白皮书》


对很多老人来说,做饭早已不是“添柴生火”的日常,而是与身体机能下滑的对抗。拎菜费力、切菜手抖、忘关炉灶,还有吃不完的剩菜反复加热,这些看似普遍的种种,处处都是独居老人生活里说不出的“隐形压力”


而预制菜,恰好替他们拆解了这些难题。配比好的膳食套餐,还有小份的独立包装,既避免浪费,也省心省力


图源:TBS News


如今,日本已经出现了专门面向老人的速食便当,街边一角也开设了方便老人购买的冷冻便当自动贩卖机


图源:TBS News


对老年人来说,预制菜不只是“方便食品”,更是守住独立生活尊严和饮食健康的一份底气。


对独居的年轻人而言,“吃饭”同样是个“麻烦事儿”。


2023年,日本单身家庭占比已经来到34%,在东京、大阪这样的都市更是居高不下。


图源:Nippon


一棵白菜吃不完,放几天就蔫了;买一块肉,分几次吃还怕不新鲜;做饭俩小时,吃饭五分钟,饭后还要洗锅刷碗。算下来,自己做饭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怎么看都不划算


更扎心的是大城市里年轻人的“生存现状”


图源:TBS News


囊中羞涩租下的小户型公寓,厨房转身都费劲;闭塞的空间,炒个菜能让油烟填满整个屋子;再加上加班文化盛行,每天拖着灌铅似的身体回到家,还要硬撑着准备一顿正餐,光是想想都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时,加热即食的预制套餐就成了最称心的补位选择,不必操心,也能让“一人食”吃得轻松舒服


日本餐桌从“家庭灶台”走向“工业化”,从来不是偶然。


它既是生活节奏加快的结果,也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写照。双职工家庭的时间焦虑、老龄化社会的安全隐患、与单身浪潮的个体需求交织在一起,推动了饮食方式的全面转向。


而预制菜的普及,不仅满足了这些现实需求,也顺势托起了食品工业的深化


不只是图方便

预制菜是“真的香”


日本预制菜能从“能接受”到“离不开”,靠的可不仅是社会需求,更是产业端用“渠道、安全、文化”三重保障稳稳接住了激增的消费力,这才撑起了如今日本超过30万亿规模的冷冻食品市场。


图源:株式会社矢野经济研究所


先看渠道的渗透力,日本7-Eleven、罗森、全家等便利店加起来超过5万家,尤其在繁华地段,基本走上两三百米就能遇上一家。


图源:日本JFA便利店统计调查月报


在这些便利店里,速食占比达到30%以上,从微波加热的鳗鱼饭到水煮即食的关东煮,覆盖了早餐、午餐、夜宵的全场景。


图源:Note


而且渠道远不止便利店货架,连锁餐饮同样离不开预制菜


吉野家每天卖出的数万份牛肉饭,依靠的是中央厨房预制好的标准化牛肉料包;


图源:Dancyu官网


一蘭拉面门店里熬煮出的浓郁豚骨汤,其实是工厂提前熬好后再冷链配送的半成品;


图源:一蘭拉面官网


日式煎饺、唐扬鸡块、天妇罗等特色小吃,也大多数都更换为预制好的半成品,到店只需简单复炸就能出餐。


可见预制菜早已走进连锁餐饮的后厨,成了维持它们高效运转的关键。


但渠道解决的是“买得到”,真正让预制菜能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是食品安全


除了原材料产地、加工日期、冷链温度等信息公开透明,不少预制菜工厂也敢于对外公开其生产过程。消费者甚至可以亲眼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如何把一份冷冻便当从食材处理到包装入库的全流程。


图源:YouTube吉野家官方账号


自1948年实施的《食品卫生法》历经数十次修订,于2021年全面引入HACCP危害控制制度,要求所有冷冻食品都必须依据标准进行卫生管理,通过安全认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


图源:FoodTalks


此外,《食品标签法》要求在包装上要详细标注产品信息,《景品表示法》更是直接禁止虚假宣传


换句话说,包装袋上写多少、画什么,就必须名副其实,这样“看得见的安全”,让预制菜摆脱了“不够讲究”的质疑


最后一个关键的环节,在于文化认同的力量。


在日本,速食不只是填饱肚子的“功能品”,社交网络赋予了它新的潮流符号


图源:bilibili


在YouTube、推特等社交平台上,测评便利店美食新品、速食餐品吃播动辄几十万播放量,已经成了年轻人日常的“谈资”


图源:YouTube


这些内容不断刷新着大众认知,当它从“吃什么”转变为“晒什么”、“聊什么”,预制菜的文化认同感便被快速放大,也让它在日本社会中站稳了脚跟。


三重保障的环环相扣,既解决了“买得到”、“吃得放心”的基础问题,又满足了“有话题”的情感需求,让预制菜真正扎根日本饮食体系,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中国预制菜出海

天时地利人更和


2024年,中国对日本出口调理冷冻食品95814吨,消费金额达到627.29亿日元,占日本进口总量的近44%。


图源:日本冷冻食品协会《2024年调理冷冻食品进口速報》


中国预制菜能“叩开”日本市场大门,并不是靠运气加持。“工业化产能”和“成本控制”能帮助中国用效率与成本,撕开其市场缺口。


其核心竞争力,首先藏在不可替代的供应链里。毕竟,日本本身就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大客户”,冷冻蔬菜,养殖水产长期依赖进口。


图源: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


以山东莱阳为例,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向日本输送预制菜品。


图源:烟台市人民政府


依托十年累积的农产品加工集群与冷链网络,当地生产的冷冻蔬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采摘、切配、真空包装,再通过跨境运输送达日本货架,新鲜度完全不输本土产品价格还能打下来20%-30%


高性价比,让中国冷冻蔬菜在日本市场备受欢迎。这份“质量不打折、成本更可控”的优势,也同样存在于水产食品中。


图源:央视网


福建、广东凭借成熟的鳗鱼养殖与加工经验,长期占据日本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从日式快餐店的蒲烧鳗鱼饭,到便利店的烤制即食鳗鱼串,背后几乎都是中国工厂的手笔。


一些新兴食品也在尝试突围。比如预制小龙虾产品通过“去壳处理”与“日式口味改造”,近年来也成功打入日本主流超市。



如果说供应链是“敲门砖”,那么对日本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就是中国预制菜能 “留下来”的关键。


一方面,日本“家务社会化”的趋势已经培养出稳定需求,中国企业可以直接切入成熟赛道,省去了大量市场宣传成本。


另一方面,日本检测标准虽严苛,但只要通过审查,拿到合作资质,就能收获长期稳定的订单,避开了新兴市场的波动风险。


更重要的是“品类互补”。中日饮食文化本就相近,中华料理的麻婆豆腐、青椒肉丝等预制品类,正好填补了日本本土的空白。


图源:小红书


不是简单“复制”,也不是强行“文化输出”,而是用中国产能去填补日本未被满足的需求。让中国预制菜从“日本市场的补充者”,逐渐变成“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写在最后


中国预制菜出口日本,看似是“卖半成品”,实则是把国内成熟的餐饮工业化能力推向海外。这样的动作,并非一时兴起的产品买卖,而是提前押注全球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战略布局。


在“厨房外包”的浪潮下,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打磨的供应链、积累的口碑,本就比一时盈利更有价值


不过,在抓住趋势的同时,中国预制菜出海日本更需守住关键


安全上,面对日本对食品安全的严苛要求,企业必须加码品控标准,消除信任壁垒;本地化层面,既要适配日本市场的饮食偏好,又不能丢掉中餐的风味和辨识度,避免沦为毫无特色的“流水线产品”


预制菜出海从来不是简单地卖一份“快手菜”,而是以“安全”为基、以“风味”为桥,将中餐文化送到海外餐桌。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美食   中国企业   日本   垃圾   食品   中国   家庭   社会   餐桌   市场   日常   鳗鱼   厨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