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留意到一个现象:从雷军到西贝的贾国龙,不少曾被推上商业神坛的企业家,如今正遭遇“退潮”后的尴尬。
他们曾以意气风发的姿态领跑行业,甚至被奉为“标杆”,可如今却接连陷入质疑与挑战的漩涡。
这背后,藏着的或许不只是个体企业的困境,更是中国商业生态正在发生的深层转变。
不妨从雷军与小米说起。
长久以来,“模仿高手”的标签始终与雷军相伴——从早期对标苹果的产品逻辑,到后来追随行业热点的布局节奏,模仿似乎成了小米快速崛起的“捷径”。
但最近一场演讲后,市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馈:小米股价单日暴跌8%,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与往年演讲后股价上涨的“正向循环”形成刺眼反差。
这绝非偶然的短期波动,更像是长期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是市场对“模仿逻辑”的一次集体祛魅。 小米17手机的争议,正是这种困境的缩影。
它直接跳过“16”的命名序列,看似制造了话题,可外观设计却仍延续旧款脉络,创新感稀薄得几乎看不见,模仿的痕迹反倒愈发扎眼。
再看备受期待的汽车业务,更是麻烦不断:安全性能屡遭质疑、二手车价格短期内大幅跳水,就连官方宣称的“30万小时测试”,也被指存在数据夸大的嫌疑。
更关键的是,曾帮雷军打开市场、赢得共情的“苦情叙事”与“卖惨逻辑”,在反复透支后,终于让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当“不容易”变成了刻意营销的话术,当“性价比”成了掩盖创新不足的借口,信任危机便随之而来。
短期营销或许能靠噱头吸引眼球,但企业的长期发展,终究要靠品质与诚信打底。
这些年,雷军的商业形象一直在“切换赛道”:从效仿“乔帮主”的休闲T恤,到对标马斯克的商务西装,再到追随黄仁勋的标志性皮衣。
外在风格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支撑形象的“创新内核”却始终缺位。
这种刻意的“角色扮演”,非但没能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反而让公众感受到一种不真实的割裂——人们想看到的是一个专注产品的企业家,而非一个不断模仿他人的“商业演员”。
我们并非否定模仿的价值。
企业初创阶段,借力成熟模式降低试错成本,本是情理之中;可当企业成长为行业巨头,手握庞大的资源与用户信任,却仍停留在“复制粘贴”的阶段,就难免让期待落空。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逻辑,可他或许忽略了后半句:风总有停歇的时刻,能支撑企业持续向上的,从来不是风口的推力,而是自己长出的“翅膀”——这翅膀,就是原创能力与核心技术。
不止雷军,贾国龙等一批曾被追捧的企业家,如今也陷入了相似的舆论拷问。西贝的“涨价争议”“加盟模式质疑”,本质上也是“营销大于实力”的逻辑遭遇挑战。
这背后,是两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消费者正在变得更理性——当口袋里的预算更谨慎,人们对产品与服务的评判不再被“故事”裹挟,而是回归“性价比”与“实用性”本身;另一方面,信息差正在快速消失——随着透明化程度提高,过去那套“营销造神”的玩法,再也藏不住产品的短板、模式的漏洞。
商业世界的真相从来简单:营销可以锦上添花,却永远无法雪中送炭。
企业家可以立“人设”,但人设的内核必须是硬实力;企业可以讲“故事”,但故事的底色得是真功夫。
中国企业真正该学的,从不是乔布斯穿什么、马斯克说什么,而是他们对产品的敬畏——乔布斯对每一个像素的较真,马斯克对火箭回收技术的死磕;是他们对创新的深耕,而非对表面符号的模仿。
“海水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名言放在当下的中国商业市场,再贴切不过。
那些靠模仿、营销、人设堆砌起来的“繁荣”,终究会在潮水退去后露出底色;而能真正游向未来的,必然是那些尊重市场规律、敬畏用户需求、坚守商业本真的企业。
我们依然愿意相信,雷军是有追求的企业家——他曾带领小米打破行业垄断,也确实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也能理解,每一位创业者都可能遭遇不为人知的困境,都有“难言之隐”。
但我们更期待,中国商业文化能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原创;少一些夸张的话术,多一些踏实的担当。
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讲故事”,而是“做产品”。
所有的营销技巧、人设包装、情感叙事,最终都要放在“品质”这块试金石上检验——能经得住考验的,才是真正的好企业;能守住这份本质的,才是真正成熟的企业家。
而这条“回归本质”的路,或许正是中国企业与企业家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