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何不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反而去进攻美国?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有一个疑惑,即二战时期,日德既然是轴心国盟友,为啥德国突袭苏联的时候,日本却没有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呢?

结成同盟

要知道,德军当时已经打下了他想要入侵的任何国家,只要拿下苏联,就能打通欧洲到亚洲连接线,和日本形成东线联盟,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超级联盟帝国。

而当时,要是苏联真的受到日本进攻,不仅会让苏联军备开销大幅增加,被牵制住大量兵力之外,东西夹击之势更将成为苏联人心理挥之不去的压迫感。

1941年,向莫斯科进军的德军

可以说,日本真的参战,必将对苏德战场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增加德军的赢面。

很多人一想到这里,不由的想拍一下大腿,为何日本当初就是不配合呢?

其实啊,这纯粹是大家自己脑补日德的关系,事实上,日德的盟友关系,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铁,日德之间除了战略需求,并没有太多其他联系,日德的关系也没法和与德意的关系相提并论,更别说国民政府就曾获得不少德国德援助。

日本真的参战,必将对苏德战场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增加德军的赢面

中日之间谁赢,对德国没有太大影响,既然如此,日本为何要配合德国呢?就算西伯利亚资源丰富,那也是未开放状态,拿下也没办法开发,还不如南下,所以,大家虽然都是盟友,但都是利益为先的。

日德为啥会成为盟友?

首先大家得知道,日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发动战争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加上又处于地震带,整个日本上下普遍没有安全感,为了摆脱这种不安全感,日本迫切需要征服东北亚的大陆,通过扩张领土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感。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

另一方面,日本的经济又极度依赖对外贸易,而当时的日本又经历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了转移经济危机,发动对外战争无疑是日本当时内阁最好的解决办法。

而占领地大物博的中国,利用中国的人口和资源,获得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一直是日本的梦想。

当时日本的战略是什么呢?就是“北进”战略,即占领朝鲜半岛、中国后北上进攻苏联,最后称霸亚洲大陆。

日本石油,极度依赖进口

而进攻苏联的计划又和德国不谋而合,在这个基础上,德国和日本在1936年11月25日签订了《反第三国际协定》,依照这个协定,德日双方有夹攻苏联的义务,“北进攻苏”成为日本政府的另一个重大国策。

对于德国而言,既然和日本签订了协定,不妨再升级一下双方的盟友关系,于是在1938年1月的时候,德国驻英大使里宾特洛甫非就正式向日本驻德大使馆武官大岛浩提出缔结日德军事同盟的希望。

但日本一听缔结同盟的条件后,瞬间有些不乐意。

为啥呢?因为在这个军事同盟里,德国明确将英国、美国、苏联纳入假想敌,对于日本而言,自己现在的重要的战略物资如石油、橡胶、钢铁等等,高度依赖美国,要是和美国对敌,万一美国掐断贸易卡自己脖子怎么办?

但既然和德国已经签订了《反第三国际协定》,大家都是一条战车上的人,不加入同盟又说不过去,经过一番思考,日本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拟定与德缔结只以苏联为假想敌的防卫同盟,另与意大利签订以英国为敌对目标的协议,这么一来,就可以避免公开和美国为敌了。

而后大岛浩与德国外相里宾特洛甫交涉,鉴于日本没有将英国为针对目标,引起了德国政府不满。

而日本为了表示结盟的诚意,在1938年7月末爆发了和苏联冲突的“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又名刀山,位于中、苏、朝三国的交界处,历史上是属于我国的领土,但沙俄在咸丰八年(1858年)签订《瑗珲条约》时,故意借条约不同文本偷偷把这一地区窃取,其中中文文本显示,张鼓峰是中国领土,而在俄文上,则将其划入沙俄。

张鼓峰位置

日本占领东北后,这个地区交给驻朝鲜的日军第19师团守备,当时的司令官小矶国昭认为这里的边境线在历史上就不怎么明确,为防止和苏军发生边境纠纷,因而在1936年3月的时候决定,禁止派遣任何部队进入这个有争议的地区。

至于苏联,或许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也一直未向该地区派遣过部队。

但在1938年7月9日,十多名苏军在张鼓峰构筑工事,日本方面认为这是苏军越界的侵犯行为,向苏联提出交涉。

聚集在张鼓峰对面的将军峰上的日军

但苏联认为,根据光绪十二年(1886年)签订的《珲春界约》,中苏的边境线在张鼓峰山顶的149高地,但日军则表示,边界线应在张鼓峰的东侧,几次交涉无果后,恰逢和德国签订了协议,日本就打算给苏联一点颜色看看。

可惜张鼓峰一战,日军丢脸丢大发了,本打算在德国面前露脸来的,结果没想到露的是自己的腚。

双方交换阵亡者尸体

为防止苏联借口出兵,日本一方面极力扩充国境线的兵力,另一方面抓紧与德国、意大利签定"共同防共协定",以使苏联投鼠忌器。

1939年6月,德国正式向日本与意大利提出三国同盟案,以英,法,苏为假想敌,当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把德意日三国结盟的议案提交给内阁时候,日本海军一帮将领当即提出了明确的反对,双方代表甚至在内阁会议上大吵一架。

日本海军、陆军一向不和,这个争吵在陆军看来,就是海军一帮马鹿故意找茬,为了反对而反对,双方剑拔弩张。

一时间甚至还传出了陆军要刺杀海军大臣的传言,但这次,还真不是海军这帮人找茬。

海军认为,现在和德国结盟没啥意义,既不符合日本的利益,也不符合海军的利益。

日本陆军海军,向来不和

但当时的内阁首相平沼骐一郎却支持陆军,双方吵了几个月后,还是以陆军胜利告终,尽管内阁支持和德国签订盟约,但不代表还是要把美英当做日本的假想敌。

为此,日本在5月5日,通过大岛浩向希特勒、墨索里尼传达日本立场,即同意德意受到苏联以外第三国攻击情况下,给予德国政治和经济上的援助,但不可能进行武力援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给予武力援助,并希望得到德意两国明确的了解

眼看日本迟迟不愿意以英国为共同假想敌缔结军事同盟,德国就率先和意大利签订了盟约,而后继续和日本协商。

和上次一样,日本为了表达愿意结盟的诚意,在已经有张鼓峰失败教训的前提下,又发动了诺门坎战役,决定借这次挑衅在希特勒面前露露脸。

但和上次一样,日军再次被苏联击败。

根据《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M》记载,诺门坎战役期间,日军伤亡率高达80%,装备损失率达72%,如此大的伤亡,也让德国看出了日军的虚实,加上日、德在是否将英国纳入假想敌问题上,仍未谈拢,德国自然不会出兵夹击苏联。

诺门坎战役

就在日军在诺门坎和苏军激战正酣时与斯大林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诺门罕战役的时间是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什么时候签订的呢?是1939年8月23日,在准盟友和苏联拼命的时候,德国和苏联居然媾和了。

在日本看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意味着德国不会进攻苏联,也不会支持日本进攻苏联,严重影响了日本“北进”战略,如此背刺,日本心里能不愤恨希特勒的背叛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不过日本现在惹不起德国,只能将怒火迁到了首相平沼骐一郎身上。

平沼骐一郎丢了面子,加上诺门罕的惨败,在内外交困下,只能黯然宣布解散,而原定与德国夹攻苏联的计划也随之搁置,甚至还和苏联签订《苏日停战协定》。

平沼骐一郎

时间来到诺门坎事件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40年,随着德国在西欧的大杀四方,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显然就是苏联。

但苏联和其他国家不同,想要一口吞下必定会耗费一些时日,而对于日本来说,要是没有德国在西边牵制,苏联就会将军事重心放在远东,并有可能增加对中国的军事援助,直接受到冲击的就是日本,于是,三国轴心共同对付苏联的提案又被日本陆军拿到了内阁讨论。

而这次,海军出现了分化,虽然有一部分高层明确反对,但也有一部分高层破天荒的支持陆军,在这种情况下,德意日三国结盟的提议终于在日本内阁获得通过

1940年9月27日,日本和德、意两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但由于日本和德国结盟,加上日本为摆脱美英的资源进口,占领海南岛后建立军事基地,意图进军东南亚,美国恼怒,开始警告日本再敢窥视东南亚,就完全断绝日本的石油和钢铁出口供应。

这么一来,日本内部又产生了对美国开战的想法,比如当时日本海军的最高长官永野修身大将就认为日本一定要跟美国开战,一旦夺取东南亚的石油资源,就能一劳永逸的解除美国对日本的资源扼制。

但想要逼迫美国放弃东南亚利益,就必须打到美国本土逼美国签订条约,以现在日本的国力,未免力不从心,因此不少人极力反对贸然和美国开战。

但到了1940年底,日本的经济恶化,石油资源只够用一年,如果再不想出路,日本的经济有可能会崩溃。

主张南下东南亚对英美开战的一派人占了主流,而此时,德国却召见了日本驻外武官山下奉文,希望他尽快返回日本,让日本出兵配合德军进攻苏联的计划。

能避免和美英开战就避免,日本内部又开始讨论对苏联出兵的可能,只是希特勒却没有直接告诉日本进攻苏联的具体时间。

为啥呢,别忘了希特勒还有一个盟友墨索里尼,此前希特勒就把进攻苏联的计划告诉了墨索里尼,也让他早点做好准备,但墨索里尼一心只想吞并希腊,打算先拿下希腊再说。

结果希战争打了半年,意军不仅没能灭掉希军,反被希军打的丢盔弃甲,而希特勒为了救盟友,只能把进攻苏联的时间一推再推,搞到最后,德国也不知道应该定什么时候进攻苏联,至于日本,更只能靠猜了。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等德国帮助意大利解决希腊后,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猜测”出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准确时间,而此时已经是1941年6月,距离苏德开战已经只剩下半个月的时间。

本来日本主张对东南亚进军的呼声占据了上风,甚至都做好准备了,谁知德国现在表示,还有半个月后攻打苏联,日本上下岂能不抓狂?

6月22日,德国果然发动了对苏的战争,开战第一周,德军的进展非常之迅速,如摧枯拉朽一般狂扫苏军。

日本一看,德国居然这么厉害,支持北上攻苏的一派人又占了上风,在这帮人的鼓动下,日本紧急制定《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决定加速南进并准备对苏作战,取名“关东军特别大演习”。

根据计划,日本将从本土调7个师团,从中国关内调4个师团,然后在关内调6个师团作为总预备队,加上其他师团,总计31个师团,配合德军发动对苏联的围攻。

尽管之前在1941年4月13日的时候,日本和苏联正式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但对于日本而言,条约就是用来缓和战争的,一旦时机成熟,撕毁不认就是。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

可谁知8月底,苏德战场居然陷入了僵持,横扫欧洲的德国,居然迟迟没能复制神话,而且日本陆军本根据情报对苏德战争进行分析,认为苏联远东军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的兵力始终不少于110万人,但日军共计75万余人。

就算德国拿下莫斯科,苏联也无崩溃可能,这场战争会演变成一场持久战。

另外日本参谋本部还算了一笔账,即关东军现在储备的弹药、粮食和汽油,根本不能满足北上攻苏师团,尤其是粮食居然只能维持一个月。

一旦苏联把铁路线拆掉,公路线炸掉,所有的战略物资全搬走,那么靠以战养战的日军,怕是坚持不了一个月,就得往回撤。

西伯利亚至今都没怎么开发

另外,日本发布了这个计划后,美国也立即作出了反应,罗斯福警告日本,如果不停止对苏作战方案,美国不仅会立即冻结日本的海外资产,还会对日本进行石油、钢铁的禁运。

本来关于北上还是南下,日本内部就争吵不休的,现在美国又停止的石油供给,这样下去,战争还没结束,日本就要崩溃了。

又遇到罗斯福的这番讲话,让日本意识到,现在对苏联作战,就是一个死局,而要破了这个死局,就必须和美国开战,毕竟不管日本北上还是南下,美国都要禁运物资,美国始终是日本绕不开的一堵墙。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南下东南亚对英美开战的一派人再度占据了主流。

1941年8月9号,日本陆军决定停止在近期内对苏联的进攻,等待苏德战场的变化,这意味着现在不管德国在苏德战场怎么打,日本都已经决定和美国开战,也不再掺和德国和苏联的战争。

而后苏联反推德军,日本也早已跟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打得头破血流,更不会配合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了,就算发动进攻,也不会如一开始那边对苏德占据造成影响,纯属徒劳无益,所以干脆就没这个计划了。

偷袭珍珠港

不过对于日本和德国来说,这样的局面其实也不错。

毕竟签署盟约,都是互相希望对方牵制苏联,德国希望日本能拖住苏联的远东军队,日本则希望德国让苏联无力掺和亚洲战局,从局势来看,两国都基本达成预期,德国大举侵略时,苏联没敢拉走远东军,日本南下时苏联也没过多表态。

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日从来都是各自为战的,所谓的共同防共协定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两国从来就没有一个具体的合作计划,而且德国和日本也从来没有真正信任对方。

而且日本的主要资源都是从美国进口,不管南下还是北上,都要遭到美国的制裁,如果日本一味的攻苏,只会加速自己的崩盘速度,还不如南下碰碰运气。

所以啊,不是当时日本不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而是当时的情况,根本没法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历史   苏联   德国   日本   美国   希特勒   墨索里尼   日军   德军   师团   盟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