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上线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凭借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诠释引发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悟空世界观中的“天下”“气”“道”“五行”“天命”等元素将玄幻的色彩推向极致。该款游戏从一开始就同步推出了英文版本,风靡全球,这一现象也为学界树立了“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典范。
为了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贡献中国智慧,我国翻译界积极对外译介中国文化的优秀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外译事业的核心问题是译者培养,即我们需要培养能够胜任对外翻译和传播的合格人才。唯有热爱中国文化、吃透中国文化精髓、有志于投身对外传播事业的译者,才有可能完成这一为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黄友义先生喻为“水往高处流”的逆向文化传播伟业。此外,中国文化体大面广,从哲学到美学到艺术,面面俱到的“通才”极其难得,而培养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才”型译者更具可行性。诚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所言,中国文化外译正逐渐进入“深水区”,越来越需要一批“专家型”译者。
外译人才的培养难以一蹴而就。从现实需要和实操层面来讲,外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非思想文化术语莫属。术语是概念的表征,代表了特定专业领域,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则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滴水可以映日。相对于中国文化这一庞大的整体,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如同细胞,是基础之所在。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术语,涵蕴着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是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根基和挑战所在。较之于科技术语的唯一性和明晰性,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内涵丰富且具有极强的时代衍生性,难以在西方语汇中找到基本类同的概念;部分术语呈现为成语或典故,理解和翻译高度依赖语境,古为今用尚且不易做到,更遑论跨文化迻译;一些高度凝练和抽象化的思想文化术语蕴藉着典型的中式话语张力,很难跨越中西思维差异的鸿沟。即便从话语表现形式看,穿越历史长河而来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字词,而是涵盖短语甚至句子,如“大医精诚”“虚己以游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黄友义先生在《融通中外,讲好术语故事》一文中说,要让外国人理解今天的中国,就需要让他们知道历史上的中国,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这样思维、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表述,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更能帮助外国人认识今天的中国。
有鉴于此,《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以下简称《术语英译》)以“通古今之辨,明内外之释,成译家之言”为编写宗旨,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系列前期成果为基础,从1200条术语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66条,整合为治政、伦理、修身、文艺、风俗、自然六大板块近30个主题。通过构建“术语簇”,将意义密切关联、能够完成独立叙事的思想文化术语组成一个体系,对其中的基础性术语进行细析深研,将讨论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也对术语外译工作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如此一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形成了宏、中、微三级体系,宏观上代表中华思想文化,中观上呈现为不同板块和主题,微观上体现为具体的词句。既有效避免讨论流于宽泛,又努力实现术语翻译“见木又见林”,便于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文化领域,逐步成长为“专家型”译者。
除了提供必要的术语英译知识点和翻译练习,《术语英译》着墨最多的当属“概念体系溯源”“典范术语英译解析”两部分内容。
“概念体系溯源”以文化导入,兼及中西,意在回顾文化语境,探清术语源流,以便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更好地服务当代需要。央视某频道对“奉法者强则国强”的翻译,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该典故出自《韩非子·有度》,意为执行法度的人坚决果断,那么国家就会强大。央视提供的译文是:“When those who uphold the law are strong, the country is strong.”“奉法者”在译文中变成了“奉公守法者”(those who uphold the law),何故?其实,这并非误解或曲解导致的误译,而是译者深思熟虑的结果。通过翻译,源自传统典籍的术语,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典范术语英译解析”则着力阐释代表性术语的英译方法,但并不拘泥于提供唯一的标准答案。以术语“君子”的英译为例,《术语英译》除了解释当代为何常用“音译+阐释”的方法,将其译为“junzi (man of virtue)” 之外,更提及古今中外多位著名学者的经典译文,如“superior man、good man”(理雅各),“moral man、wise man”(辜鸿铭),“man of principle、true man”(修中诚),“exemplary man”(安乐哲、郝大维)。比较各种译文,可以发现它们在内涵上的微妙之处,有的强调君子的德行,有的强调他超凡脱俗,有的则强调其人有原则和模范作用。何种英译术语能够更好地服务当代对外话语传播,则是教学过程中可以展开讨论甚至争论的地方。
翻译之“术”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甚至是本科阶段学习的核心,但若缺乏“道”的引领,实践或许可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却无法担起文化外译与传播的大业。面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的痛点和难点,本书总结出“概念调适”“再概念化”“理据补偿”三条基本原则。“概念调适”的原则尊重术语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沿革,提倡依据不同语境确定最佳译文;“再概念化”原则针对中国文化独有而英语世界不存的概念而提出,主张应敢于创造新术语,如“华夏”(huaxia)所体现的音译法就是化解难题的常见译法之一;“理据补偿”则重在避免术语英译后异化程度过高而影响传播效果,提出对新创术语进行必要的阐释。可以说,没有传播就无法真正实现外译的价值。三大原则对应直译、意译、音译等具体翻译方法,在理念上实现了“术”“道”并举。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一种声音甚至断定外语和翻译学科已经“出局”。不可否认,AI翻译在众多应用文体翻译上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甚至可以比肩“人译”,但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术语英译,远非获得一个正确答案那般简单。如前所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常常存在多个译文,它们来自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译者,哪一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对外话语建设,需要甄别和讨论,既要分出正误和优劣,也能对不同术语的使用语境作出描述甚至规定。此外,尤其紧迫的一点是:AI翻译提供的译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机器“学习”前人译文的结果。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人人都可以是传播终端,倘若我们无法提供真正符合当代需求的译文,任由误译、曲译等不良译文野蛮生长,也就等于拱手让出了对外话语权,所谓不出彩就出局了。
品鉴中国智慧,须得系统解码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打造中华智慧海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促进文化交流走向深入的前提条件。季羡林先生言犹在耳:“翻译之为用大矣哉!”辛红娟教授领衔六人团队,历时三年多精细打磨,经过多轮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实践,不断研讨、修订、完善,始成就这部30余万言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有望在“翻译中国”的时代,为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作者系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教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辛红娟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5年出版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