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多年教会中国人喝精品咖啡的星巴克,如今却要在本土资本加持下重新学习如何在中国卖咖啡。
星巴克中国终于揭晓了它的“中国合伙人”。2025年11月初,星巴克正式宣布与中国本土私募巨头博裕资本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中国内地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资本将持有合资公司最高60%的股权,而星巴克保留40%股权,交易基于约40亿美元企业价值。
这项交易是星巴克进入中国26年来,首次出让中国业务的控股权。与此同时,星巴克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将中国门店从目前的8000家逐步拓展至20000家。


星巴克中国的“易主”消息自2024年开始流传,历经多月猜测终于尘埃落定。这场交易吸引了超过20家资本公司和商业巨头的兴趣,包括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以及美团、华润等。
博裕资本最终在这场长达9个月的竞购战中胜出。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一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对于此次合作,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布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星巴克此次“易主”背后,是中国市场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数达8011家,进入1091个县级市场。
然而,星巴克中国正面临“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占据了全球超过36%的门店资源,但对集团净收入的贡献已降至8%。平均到每一家店,星巴克中国单店收入呈现连续且大幅度的下滑,从68.50万美元降至39.64万美元。
相比之下,美国市场单店收入从227.79万美元波动上升至262.95万美元。
与此同时,本土竞争对手瑞幸咖啡的门店规模已于2024年突破22,300家,从1万家到2万家的扩张只用了13个月。
这一数量不仅超过了星巴克全球总门店数,也率先达到了星巴克为中国市场设定的远期愿景规模。
坪效是衡量运营效率的关键指标。调研显示,星巴克中国门店的坪效为2.02(万元/平方米/年),明显低于其集团整体水平5.74,也低于瑞幸的5.58。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星巴克一直努力维持其高端定位。2023年,当库迪率先打响9.9元的咖啡价格战,瑞幸也加入战局时,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曾公开表示,星巴克对价格战并不感兴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星巴克对于价格的坚持也在松动。
2025年6月,星巴克中国宣布下调部分非咖饮品的价格。星巴克三大王牌品类——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共计数十款产品集体推出全新夏日“心动价”,大杯平均价格降幅达到5元左右。
价格策略的调整反映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增长压力。
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市场的收入达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这一增速相比本土品牌仍显保守。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本土化不足。
供应链前端缺位长期制约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直到2023年9月,星巴克在昆山开设烘焙工厂后,中国门店才能大量用上本土烘焙的咖啡豆。
而此时,本土精品咖啡品牌早已在供应链上建立起竞争优势。
全辅导投资great,主打单一产地新鲜咖啡,刚起步时就把烘焙工厂设置在离门店不超过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来自上海的Manner可以做到每周换SOE豆子。
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改用半自动咖啡机,参数每日校准,奶泡现场打发。
在产品创新方面,星巴克中国的表现也显得“水土不服”。面对瑞幸“周周上新”的闪电战,星巴克中国难以接招。
虽然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共推出78款创新饮品,但这些创新产品可能并不适合中国市场。

博裕资本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深耕中国市场、布局全球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构建了涵盖私募股权、公开市场、基础设施及创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管理平台。
近年来,博裕的投资目光集中在新科技和新消费等领域,代表性的有极兔速递、网易云音乐、蜜雪冰城、蔚来汽车、宁德时代等项目。
有意思的是,今年上半年,博裕还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高端百货商场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
在高端零售与大众茶饮等方面的综合布局,让博裕在未来运营星巴克之时,既可以保持其原有的调性,又有下沉的能力。
根据Preqin的统计数据显示,博裕的历史基金净内部收益率稳定在25%以上,超过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平均15%的水平。这一优秀的历史业绩记录,或是博裕能够最终胜出的原因之一。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达成2万家店,需要多久?
根据星巴克公布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数据,截至第四季度末,星巴克中国共计8,011家门店。要实现20,000家这一目标,需要净新增约12,000家,相当于再建1.5个现在的中国市场。
回顾其扩张历史,过去五年,星巴克中国年均净增新店约661家。若保持此匀速,达成目标需要约18年。如果希望加速实现该目标,例如在10年内完成,则年均净新增门店数量需达到约1,200家。
扩张速度只是挑战之一。要支撑2万家门店的高效运营,需要在供应链、仓储物流和数字化系统上进行大规模投资。
这对博裕资本和星巴克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此外,瑞幸的提前卡位,意味着它已占据了大量核心商圈、写字楼和社区的优质点位,这直接抬高了星巴克后续扩张的选址成本和难度。
星巴克此次“合资求变”并非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本土化的首例。回顾历史,麦当劳与中信股份的合作、可口可乐与中粮集团的合作,均是代表性的案例。
这些全球品牌在本土资本的助力之下,更深层次地渗透到中国居民的日常消费当中。
与博裕资本联手后,星巴克或许不再只是“第三空间”的提供者,而是走向多维模式,以多种形态驶向20000店。
在中国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星巴克过去二十多年的品牌积累为其争取到了补课的时间,而接下来的考验是,它能否真的补上落下的课程。
#星巴克##分享星巴克时光##商业产品静物##品牌##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