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走过了25年的历程,曾一度是中国咖啡市场的绝对霸主,市场份额在2019年高达34%。作为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业务贡献了星巴克全球收入的8%以上,拥有近8000家门店,覆盖超过1000个县级市场。
星巴克凭借其独特的"第三空间"概念,在中国一二线城市迅速站稳脚跟,不仅提供咖啡饮品,更打造了一个介于家庭和工作场所之间的社交空间,成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重要象征。
然而,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增长神话正在被本土新兴品牌打破。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这是近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市场份额的急剧下滑——从2019年的34%骤降至2024年的14%。
与此同时,以瑞幸、库迪为代表的本土连锁咖啡品牌迅猛扩张,门店已遍布全国大街小巷。2025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总净收入88.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门店总数突破24,097家,市占率达35%,无论在营收规模还是门店数量上都已超越星巴克中国。
业绩下滑的深层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来分析:
面对这些挑战,星巴克中国已采取一系列调整措施:2025年6月,星巴克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品类数十款非咖啡饮品实施全面调价,降价幅度2-6元,这是其入华25年来首次官方主导的全线价格调整。
同时,星巴克在产品创新、渠道拓展、营销玩法等方面动作频频,如推出"真味无糖"创新体系,入驻京东外卖平台,与五月天乐队、史努比、疯狂动物城等展开联名合作。然而,业界普遍认为这些举措属于被动防御,而竞争对手已经重构了游戏规则。
星巴克全球自2024年11月起释放出售中国业务的信号,称"正在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决策与其全球战略重心转向北美市场有关,同时也希望通过引入本土资本优化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重塑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正如2016年百胜中国通过分拆引入春华资本和蚂蚁集团实现更灵活的经营策略一样,星巴克可能正在寻求类似的资本运作路径来应对中国市场的新挑战。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已演变为一场资本巨头的饕餮盛宴。据多方消息证实,这场竞购吸引了近30家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的参与,对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估值区间高达50-100亿美元,最终交易价可能接近区间上限。如此高的估值背后,是投资机构对中国咖啡市场未来增长潜力的强烈看好,以及对星巴克品牌价值和实体资产的高度认可。
竞购方阵容堪称豪华,主要包括几类机构:
消费赛道专业投资者:如高瓴资本、大钲资本(Centurium Capital)等,这些机构在中国消费市场有着深厚的积累和成功案例;
国际PE巨头:如凯雷集团、KKR、方源资本、PAG等,它们拥有丰富的跨国并购经验和全球资源网络;
产业资本:如华润控股、美团等,这些企业可以从自身产业生态出发,为星巴克中国提供渠道、数字化等协同支持。
在众多竞购者中,大钲资本的出现最具戏剧性。作为瑞幸咖啡的最大股东(持股31.3%及53.6%投票权),大钲资本若成功入局,将同时掌控中国咖啡市场两大宿敌——瑞幸与星巴克。
大钲资本由黎辉于2017年创立,曾主导瑞幸从财务造假危机中逆风翻盘,展现出卓越的品牌整合能力。2025年4月,大钲资本董事长黎辉刚刚出任瑞幸董事长,此次参与竞购星巴克中国,战略意图明显:若交易达成,大钲资本将形成"瑞幸主攻大众市场+星巴克巩固高端市场"的双品牌协同战略,有效复制百胜中国通过肯德基和必胜客实现市场全覆盖的成功模式。
高瓴资本则是另一备受瞩目的竞购者。这家管理着超6000亿人民币资金的亚洲知名私募,在消费领域有着诸多成功投资案例,如参与蜜雪冰城的投资、助力皮爷咖啡在中国市场从0到1的成长,以及2008年抄底百丽国际并在后续运作中获得巨大回报。高瓴资本若收购星巴克中国,可能延续其"科技赋能+供应链整合"的经典路径,借鉴在百丽国际数字化转型中的经验,对星巴克中国进行全方位改造。
凯雷投资的参与也值得关注。该机构曾参与麦当劳中国收购并实现6.7倍回报率,擅长通过特许经营模式提升效率。2017年,凯雷与中信资本以20.8亿美元价格拿下麦当劳中国20年经营权,随后通过加速开店、数字化赋能等举措,帮助麦当劳中国实现业绩快速增长,最终在2023年以60亿美元估值被麦当劳全球溢价回购。这一成功案例成为私募股权通过本土化运作提升跨国餐饮品牌价值的典范,也为凯雷竞购星巴克中国增添了筹码。
星巴克对理想买家的期待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者,而是能够提供资源支持和增长经验的战略合作伙伴。星巴克全球CEO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明确表示:"我们正在寻找拥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的战略合作伙伴,把握中国市场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据悉,星巴克可能会保留中国业务30%的股份,剩余股权由多家分持,每家不超过30%,以确保没有单一股东能够完全控制业务。
100亿美元估值的合理性引发市场热议。支持者认为,尽管面临竞争压力,星巴克中国仍拥有不可复制的品牌价值、超过1.4亿注册会员和2350万活跃用户,以及每年30亿美元左右的稳定现金流。
此外,星巴克在昆山投资15亿元的咖啡产业园是美国之外最大的供应链中心,集咖啡烘焙、仓储、物流于一体,足以供应在中国的所有门店,这些实体资产是产品品质和持续扩张的强大后盾。反对者则指出,在同店销售下滑、价格战持续的背景下,如此高的估值可能难以获得合理回报。
从交易结构看,本次出售可能效仿2017年麦当劳中国的交易模式,即星巴克保留部分股权,引入本土战略投资者主导运营。高盛担任本次交易的财务顾问,但知情人士提醒,若报价未达预期,星巴克仍可能暂停竞标流程,"这是高度动态的过程——不到最后一刻难见分晓"。星巴克发言人强调,公司将保留"具有实质意义的股权",任何交易必须"符合星巴克业务和合作伙伴利益"。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无论最终花落谁家,都将对中国咖啡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场交易本质上是对中国咖啡市场"两极格局"的一次资本整合尝试,其影响将远超咖啡行业本身,甚至可能成为消费投资逻辑从"价值发现"向"生态控制"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市场格局的重塑将是最直接的冲击。目前中国咖啡市场已形成瑞幸(市占率35%)、星巴克(14%)、库迪等品牌的多强竞争局面。若大钲资本成功入主星巴克中国,将同时掌控市场前两大品牌,尽管两者可能保持独立运营,但资本纽带难免会减弱竞争烈度。
一个可能的情景是:瑞幸主导大众快取市场,星巴克专注高端体验,库迪等中型品牌被挤压在中间地带,独立精品咖啡馆则固守细分客群。这种格局下,新进入者将面临更高壁垒——不仅要对抗品牌知名度,还要应对供应链和数字化方面的规模劣势。
双品牌协同战略有望复制百胜中国的成功模式。大钲资本若同时掌控瑞幸和星巴克,可以形成完美的市场互补:瑞幸以高性价比和数字化优势主攻大众市场,而星巴克则凭借品牌溢价和空间体验继续巩固高端市场地位。这种策略在餐饮行业已有成功先例,百胜中国通过肯德基(大众化)和必胜客(中高端)的双品牌组合实现了对中国市场的全方位覆盖。
资本加持下,星巴克中国可能加速下沉市场布局,目前其7758家门店中约50%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而新团队可能会进一步打破星巴克"空中楼阁"的高端定位,在核心城市保留和升级高端体验门店的同时,全面进军下沉市场,推出店面更小、即取即走的卫星店。
运营模式的变革将是收购后的必然选择。星巴克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直营的重资产模式,单店投资高达200万元,这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已显笨重。新团队很可能会放弃纯直营模式,引入加盟体系,利用加盟商的资金和本地资源快速进入下沉市场。
同时,星巴克中国的数字化水平有望大幅提升。目前星巴克虽然在中国也开展了短视频直播和外卖业务,但只是将其当作销售渠道而已。新团队可能会对星巴克的会员体系与各大平台进行深度捆绑,利用平台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构建一个无缝融合的"线上-线下-社交"闭环体系,把星巴克从第三空间转变为全天候在线的消费品牌。
产品创新节奏预计将显著加快。面对瑞幸每季度推出数十款新品的攻势,星巴克的产品迭代显得较为迟缓。收购后,新团队可能会围绕年轻人的口味,对核心产品进行系统性改造,开发茶咖、中式养生等新概念产品,并加快上新频率,用联名打造爆款。
业界甚至畅想,如果当初与茅台联名的是星巴克而非瑞幸,效果可能更加劲爆。星巴克近期已展现出改变迹象,如推出"真味无糖"创新体系,与五月天、迪士尼等IP联名,但这类创新需要更加系统化和常态化。
价格体系的调整已在进行中,但可能更加彻底。2025年6月,星巴克中国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品类数十款非咖啡饮品实施全面调价,降价幅度2-6元,最低23元就能买到一杯星巴克。
这是其入华25年来首次官方主导的全线价格调整,反映出市场竞争的压力。新团队可能会进一步优化价格策略,在部分产品线上直接对标瑞幸、库迪的9.9元定价,同时保留高端产品线的溢价能力。
供应链整合将创造巨大价值。星巴克在昆山的咖啡产业园是其在美国之外最大的供应链中心,投资额达15亿元,集咖啡烘焙、仓储、物流于一体。
若大钲资本同时掌控瑞幸和星巴克,两家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将产生可观的协同效应,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这种规模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导地位,但也可能引发关于市场垄断的担忧。
表:星巴克中国可能发生的战略调整方向
调整领域 | 现状 | 可能的变革方向 |
门店模式 | 全直营、大店为主(200万/店) | 引入加盟、增加小店模式(卫星店) |
市场定位 | 坚守高端、一二线集中 | 分层定位、加速下沉(15-20元产品线) |
产品策略 | 创新缓慢、经典产品主导 | 加快迭代、茶咖融合、爆款联名 |
数字化 | 线上作为销售渠道 | 全链路数字化、会员体系深度运营 |
供应链 | 独立运营(昆山产业园) | 潜在协同整合(若与瑞幸同一股东) |
这场交易还将对咖啡行业的投资逻辑产生深远影响。大钲资本这一动作,标志着中国PE市场从"价值发现"向"生态控制"的演进。当资本不再满足于陪伴单家企业成长,而是寻求整合整个竞争生态时,投资机构的角色也从"财务支持者"变为"行业架构师"。
这种模式在提高资本效率的同时,也引发关于市场活力的思考——当竞争被资本关系所"驯化",消费者的长期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咖啡行业可能只是一个起点,类似剧本或将在茶饮、餐饮、零售等领域陆续上演。
跨国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股权出售和本土化改造并非新鲜事,星巴克中国当前面临的十字路口,早有同行者走过类似路径。深入分析这些历史参照案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星巴克出售部分中国业务的深层逻辑,更能预判交易完成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与面临的挑战。
麦当劳中国的转型之路堪称经典范例。2017年,麦当劳全球将中国业务80%的股权出售给中信股份和凯雷投资集团,两大买家以20.8亿美元价格拿下麦当劳中国20年经营权。随后,中信与凯雷对麦当劳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本土化改造:加速开店步伐、全面数字化赋能、菜单本土化创新。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麦当劳中国业绩快速增长,到2023年麦当劳全球以60亿美元估值溢价回购凯雷投资持有的股权时,凯雷获得了6.7倍的回报率。这一案例证明了私募股权通过本土化运作能够释放跨国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星巴克中国的潜在买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线图。
百胜中国的资本运作同样具有参考价值。2016年,百胜餐饮集团将百胜中国分拆,并引入春华资本和蚂蚁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这一交易使得百胜中国更加本土化,并在中国市场实现更灵活的经营策略。
分拆后,百胜中国的股价和业绩均表现强劲,2025年Q1营收达29.6亿美元,同比增长12%,门店总数突破16,000家,数字化订单占比超过90%。百胜中国的成功表明,跨国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需要高度本土化的决策机制和运营策略,而过度的全球统一管控往往会适得其反。
基于这些历史案例和当前市场趋势,我们可以对星巴克中国交易完成后的变化做出几项合理预测:
交易完成后,星巴克全球总部的角色将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往案例看,星巴克可能会像麦当劳全球一样,退居幕后成为财务投资者,主要关注特许经营费和股权收益,而将中国市场的运营决策权交给本土团队。这种安排既保护了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形象,又能充分发挥本土团队的市场敏感度和决策速度优势。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强调将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也表明公司希望继续分享中国市场的长期增长红利。
然而,挑战与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是如何平衡品牌调性与本土化需求。星巴克的高端形象和"第三空间"理念是其核心价值,过度下沉和数字化可能削弱这一差异化优势。其次是文化整合难题,尤其是如果大钲资本同时掌控瑞幸和星巴克,如何避免两家企业的文化冲突和管理摩擦将考验投资者的智慧。社交媒体上已有消费者表示"若被瑞幸方收购,将抵制星巴克",反映出部分客群对品牌"纯粹性"的敏感。
从更宏观视角看,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标志着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策略的范式转变。过去那种依靠全球统一模式和品牌溢价就能所向披靡的时代已经结束,深度本土化、敏捷决策和资本灵活度成为新常态下的制胜关键。这一趋势不仅限于咖啡行业,在快餐、零售、时尚等多个领域都已显现。对于那些仍坚持传统跨国运营模式的品牌,星巴克的处境是一个鲜明警示;而对于敏锐的本土投资者,这则是参与重塑中国消费市场的历史性机遇。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在《将心注入》中写道:"一个公司不必失去激情和个性也可以做大做强,但这只有在以人为本、以自身的价值观为本,而不是以利润为本的情况下才可以做到。"对于即将迎来新股东的星巴克中国而言,如何在资本意志、品牌传承与市场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它能否在中国市场书写新的成功篇章。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