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知名酒楼关门!
10月份,知名餐饮品牌鼎泰丰发布的停业通告,再次引人注意,此前,鼎泰丰已经关闭了多家线下门店。
除此之外,广州、香港多家大酒楼发布相关停业公告。
大型酒楼持续关停离场,是否意味着该业态即将谢幕,被时代所抛弃?
最后一场宴席,往往是最热闹的,在好几家宣布即将关门的老字号酒楼里,都上演了这样魔幻的一幕:大厅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仿佛回到了最辉煌的年代。
但这并不是什么回光返照,更像是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人们赶来,吃的是一口饭,品的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一个扎心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明明看着生意火爆,老板们却撑不下去了?这背后,不是简单的运气不好,而是一种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崩盘。
对于那些动辄上千平米的大型酒楼来说,每天早上一睁眼,还没等开门迎客,一笔高达四万五千元的固定开支就已经雷打不动地砸了下来,这笔钱,只是维持这个庞大机器运转的基础燃料,根本还没算上别的。
真正的吞金兽是那高得离谱的租金,在一些核心地段,某些大型场地的月租金加上管理费,轻轻松松就能突破一百三十万人民币。
一家有着三十年历史的海鲜酒楼,旗下的一家分店,每个月的租金就超过了一百三十三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
广州一家知名的酒楼,在倒闭前,已经拖欠了二百七十万元的租金,另一家分店更惨,因为欠租和违约金,背上了六百万的巨债,直接陷入绝境。
就算能扛住租金,也还有人力成本这座大山,一家大酒楼,雇佣数百名员工是常态,这笔开销同样是天文数字。
曾几何有,那些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装修被视为酒楼的脸面和资产,如今却成了甩不掉的财务包袱。
在盈利的时候,这些都是锦上添花,可一旦市场遇冷,它们就成了压在骆驼背上沉甸甸的稻草,某家知名酒楼,在2023年期间,几乎每个月都要亏损掉十万元。
有时候,压垮骆驼的,真的就是最后一根稻草,一家本就在苦苦挣扎的酒楼,就因为业主提出了百分之三十的租金上涨要求,最终无奈关门。
当流水再也无法覆盖成本,生意好和能赚钱就彻底脱钩了,资产越重,风险敞口就越大,最终陷入高流水、负利润的死亡螺旋。
行业最真实的晴雨表,不是美食榜单,而是那些被称为“餐饮收尸人”的二手设备回收商,他们的生意,近来异常繁忙。
广东一位回收商透露,现在来自超过一千平米大型酒楼的回收咨询,已经占到他们业务总量的一半,仅仅在八月份,他接到的咨询量就超过了前三个月的总和。
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甚至能处理来自二十家倒闭餐厅的设备,那些曾经花大价钱置办的崭新厨具、桌椅,如今只能以原价一折的“白菜价”被匆匆收走,像是在为一场仓促的葬礼清理现场。
如果说高成本是内伤,那与新一代消费者的“文化分手”,则是致命的外伤,传统酒楼卖的,是一种基于“排场”、“正式”和“权威”的文化符号,但这一套,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买账了。
最先失守的是宴会市场,这曾是酒楼最稳固的现金牛,婚宴市场的萎缩是双重打击,一方面,结婚率和生育率持续走低,需求端天然收缩,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婚礼观念彻底变了。
他们不再追求传统的宏大场面,而是要个性,要独特,他们的婚礼可以在户外的草坪上,可以在海边的沙滩上,甚至可以包下一家麦当劳。
COSPLAY主题、汉服主题这些曾经小众的形式正在兴起,他们彻底绕开了传统酒楼这种标准化的“婚宴工厂”。
商务宴请市场同样岌岌可危,今年五月出台的“禁酒令”政策,对高度依赖酒水利润的商务宴请市场造成了沉重打击。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80后、90后们走上管理岗位后,对那种推杯换盏的“酒桌文化”普遍兴趣不大。
他们谈生意,更倾向于高效的咖啡馆,需要正式宴请,也偏爱私密性更强的私房菜馆,传统酒楼的嘈杂和模式化,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商务人士的需求。
日常消费的阵地也在丢失,很多老字号的装修风格停留在上个世纪,陈旧的审美根本无法吸引年轻人。
更严重的是信任危机,当社交媒体将每一个消费者的声音无限放大,老字号的“光环”正在迅速褪色,价格过高、菜品质量下滑和服务态度差,成了网络上最常见的槽点。
尤其致命的是预制菜风波,一桌标价六千元的婚宴,被曝出七成都是预制菜,而其原料成本估算下来可能只有一千五百元,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老字号“真材实料”的品牌信誉。
为了控制成本而改用预制菜,直接的后果就是口味失真,流失了那些最看重味道的核心老顾客。
部分老字号更是固守传统,菜单几十年不变,毫无创新,一来二去,“又贵又不好吃”的标签,就这么被贴在了它们身上。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老化问题,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代沟,传统酒楼过去卖的是“面子”,而新一代消费者想买的是“里子”——是个性、是体验,更是情绪价值。
关店潮汹涌,去年上半年,仅香港一地,就有至少八家经营多年的老字号酒楼结业,今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及香港,已有超过五十家老字号门店关闭。
富临餐饮集团在2023年内,就相继关闭了北京、广州和香港的四家门店,鼎泰丰、美心翠园、渔民新村等知名品牌,也都在收缩自己的业务版图,广州的渔民新村门店数量甚至被直接砍半。
但绝望之中,总有人在寻找新的生路,那些成功的转型者,并没有在旧模式上修修补补,而是彻底换了一种活法,实现了从重资产运营到轻价值创造的根本转变。
他们把吃饭的地方变成“文化目的地”,核心是用文化IP来替代物理上的豪华,比如西安饭庄,直接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一年能吸引五十万食客前来。
还有的酒楼,融合了徽州的非遗文化,或者构建了充满粤韵风华的打卡园林,它们卖的,早已不只是菜品,而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还有的把经典菜单变成“社交货币”,核心是让产品自带传播属性,能让年轻人在社交平台“晒”起来。
陶陶居推出的芝士糯米鸡、火龙果汁金鱼饺这些创新点心,就因为颜值高、有创意,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
还有些老字号,放下身段,推出了中档价位的自助餐,比如大闸蟹畅吃、烤鸭主题,被证明是极其有效的引流方式。
全聚德天津店就通过这种模式,硬是把年轻客群的占比从百分之三十提升到了百分之五十五。
此外,还有些范带你则是直接把线上的流量转化为线下的“留量”和消费,有的餐饮老板或主厨,亲自下场做做菜,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与顾客互动。
一位被称为“张家二少”的餐饮二代,就靠着搞笑视频宣传自家餐厅,让门店持续火爆,聚福山莊则通过抖音直播,创造了单日最高销售额超过一百五十万元的记录。
还有的品牌,利用线上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精准优化套餐和优惠券,实现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核销率,高效完成了获客和转化。
回过头看,传统大型酒楼的集体溃败,其实是一个时代缩影,它们的衰退,与KTV、网吧等行业的没落,共同构成了一幅时代的图景。
这不仅仅是餐饮业自己的挑战,更是所有依赖传统重资产模式的行业的共同命题。
从广州经营二十余年的五钻级粤菜酒家陶然轩二沙岛分店的人去楼空,到上海顺风大酒店因拖欠薪资引发罢工最终闭店,再到美食之都顺德也有多家超过二十年历史的街坊酒楼相继关闭,无一不在说明,那个“大”就是好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那些一成不变的物理资产,而是持续适应市场、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行业的未来,不取决于过去那阵“风”还会不会回来,而取决于现在的从业者们,是否敢于亲手调整自己的“帆”,去迎接下一个完全不同的风口。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知名餐饮企业公告:将停止营业》荆楚网2025-10-11 18:18
2.《多家高端米其林餐厅接连关闭》 2025-10-13 12:55:03
3.《华强北33年老店明香酒家歇业 市场变化令传统酒楼陷困局 餐饮老字号如何转型突围?》北青网2025-09-25 08:46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